端午节只能说“安康”?来看看古人把端午过得多“快乐”

2024-06-10     上游新闻

“五月五,过端午。赛龙舟,敲锣鼓。”五月初五,时值仲夏,随着白天的时间越来越长,人们迎来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如今端午节,似乎变成了一个“粽子节”,仿佛除了吃个粽子,没有别的庆祝方式了。网上甚至出现了一种观点:端午节就不能祝“快乐”,只能祝“安康”。端午节历来备受人们的重视,多种多样的习俗也赋予了这个节日丰富的文化含义。为何端午节要互道“安康”?说“快乐”到底行不行?一起来看看古人把端午过得多快乐,你就知道行不行了!

视觉中国

端午有多重要?

端午节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端”有“初”的意思,午(五)月的第一个午日,即“端午”。龙舟竞渡是端午最富盛名的综合性民俗活动,带有竞技、祭祀、祈福等内涵。

同其他重要传统节日一样,端午节与天文历法的确立密切相关,而古人对龙的崇拜也为端午节的产生奠定了自然崇拜的基础。

从自然天象来看,端午位处仲夏时段,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易经·乾卦》第五爻所言:“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一般认为,端午节的起源与日月运行、节气变化、地理方位等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端午本是辟邪日

中国传统节日,有一大半都是为了“辟邪”创造的。产生于东汉时期的端午恰是极具代表性的例子。

那它辟的是什么邪呢?对这个问题,东汉学者的理解已经不一致了。今天我们就按最通行的方法来讲一讲。

一般来说,古人喜欢“阳气”,讨厌“阴气”;喜欢白天,讨厌黑夜。

在中国的绝大多数地区,夏至日白天最长,冬至日夜晚最长。可中国人偏偏觉得“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夏至的白天最久,可是物极必反呀,过了这一天,夜晚就会变长,这就说明夏至憋着坏,不是什么好日子;冬至正相反,象征未来与希望,它最吉利了!

再加上夏至前后气候潮热,害虫和有害微生物滋生,人很容易生病,这更坐实了它的罪过。结果,古人提到夏至前后,很少说这段日子的好话。比方说《齐民要术》引用东汉学者崔寔的《四民月令》,就说这个时间“阳气始亏,阴慝将萌,暖气始盛,蛊蠹并兴”,是“阴阳争,血气散”的凶险阶段。

浙江绍兴,艾草花束俏销。(视觉中国)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端午节可以被视为古代的卫生防疫节。

由于端午节处于仲夏之时,暑毒盛行,蛇虫出没,对人们的生活往往会造成一定影响。因此,传统社会常把农历五月称为“恶月”。

此时,古人不仅举行仪式活动以趋吉避凶,还采集草药进行沐浴,并饮用雄黄酒等来强身健体,《夏小正》就有“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的记载。

民间社会还创造了众多信俗式防疫手段,如系五色绳、挂艾草菖蒲、贴天师符、跳钟馗以及用雄黄酒(菖蒲酒或朱砂酒)等在幼儿额头画“王字”等。

除了吃粽子,还有这些乐趣

如果要说一样端午节的美食,那可能很多人的答案会是粽子。

2024年6月9日,端午临近,市场上销售的各类粽子受到人们欢迎。人们吃粽子,赏民俗,迎接传统佳节。(视觉中国)

在中国,粽子历史悠久,历朝历代都有典籍文献对其加以记载。其实,粽子只是对这类时令食物的统称。在传统社会,粽子还有“角黍”“蒸裹”“不落荚”“白玉团”等名称。

除了糯米外,包粽子的“配料”食材也很丰富,有红枣、五花肉、火腿、冬菇、腊肉之类。包好的粽子造型各异,有圆锥形、白塔形、枕头形、圆柱形等等。

美食之外,端午的娱乐活动也相当多,有荡秋千、放风筝、投壶、斗草、射箭等等。

有关斗草的记载并不少见,如“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至宋及以后,斗草已不独为端午所有,日常生活中亦可进行。

斗草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一种是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

射箭竞技带有显著的北方游牧色彩,是北方地区古代端午习俗的重要体现。无论是哪种游戏活动,都体现了人们祈福纳祥、趋吉避凶的心理。

粽子好吃,龙舟好玩。周处的《风土记》已经提到晋代端午有“竞渡”风俗。今天大多数人想到龙舟,可能更多是把它看作一种健身项目。而在古代,龙舟竞渡就是当时的世界杯足球赛。

用于竞赛的龙舟往往很贵。盛唐时期的张鷟编写了一本公务员参考书叫《龙筋凤髓判》,里面有一份文件说洛阳需要新造十条端午龙舟,每条造价五百贯。

五百贯是什么概念呢?在当时,假如我想雇人替我服一个月徭役,大约需要半贯钱;哪怕正五品官员的月薪也不过十五六贯。换句话说,一条龙舟抵得上穷苦百姓一千个月的工资,或者正五品官员近三年的正式收入。

划这么贵的船,当然不会是玩玩而已。比赛时,终点处会有一面锦缎旗,这叫“锦标”,往往是鲜红色的。唐代诗人张祜曰:“猩猩血彩系头标,天上齐声举画桡。”

两岸则是无数的观众。骆宾王《扬州看竞渡序》云:“鼓吹沸于江山,绮罗蔽于云日。”加油的音乐比江声更响,观众的帷幕和天空齐高。

一声号令,选手划得奋力,观众看得激动。有一位唐朝诗人写过《观竞渡》一诗,说:“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

比赛结束,胜者享尽荣光,败方垂头丧气。明人杨嗣昌《武陵竞渡略》记载武陵当地赛完龙舟:“胜者加丰,邻里亲知,踵门称贺。明日结彩于门,开尊演戏,或书对联小令于城门。缚狗悬龟,系芎䓖草果诸物,以嘲负者。负者,地方之人,偶过其下,则垂首去,或亲友封致前物,以相谑云。自四月说船,便津津有味,五月划后,或胜或负,谈至八九月间,沾沾未厌也。”

端午节为何要互道“安康”?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如今,一提起端午节,大家总会把它和屈原、龙舟、粽子等画上等号。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介绍:“江绍原先生考证,端午节这个时候要鼓舞阳气。因为进入夏天之后,开始有阴邪秽毒之气,邪气始盛。中医讲,万病之源都是邪气,所以这个时候要扶阳气。端午端午,端者正也,午者阳也,就是‘正阳’。所以各种祭祀,其实是公共卫生,祭祀也是为了禳灾、辟邪,这是它的自然缘起。”

在自然缘起的视角下,消灾避疫是端午节的原始主题。戴五色线、门口挂艾、菖蒲或艾蒿煎水洗浴、佩戴装有药草的香包等,这些节俗至今仍有着祛病消灾的目的。而与自然缘起并驾齐驱的,无疑就是人文缘起了。

郦波介绍:“人文缘起就是纪念屈原、纪念先贤。屈原只是一个最典型、最集中的代表。各地纪念的先贤也不一样,比如姑苏一带划龙舟就是纪念伍子胥;浙江曹娥江一带纪念的就是孝女曹娥;北方黄河流域纪念介子推;绍兴纪念侠女秋瑾。这几个人其实就代表了我们古代的核心价值观——忠、孝、节、义。所以他们其实是一种先贤崇拜、价值崇拜,上升到最高层次就是屈原,屈原是这种崇高美、爱国主义精神的典型代表。”

也因此,不管是自然缘起的消灾避疫,还是人文缘起的纪念先贤,其主题都离不开“安康”二字。郦波表示,这也是为什么在端午节,大家互道“安康”,而非“快乐”的原因了。

(视觉中国)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万建中表示,端午节主要有两大主题,即纳吉、辟邪。在其他节日都在淡化辟邪的功能时,只有端午节仍保持着辟邪这一鲜明的主题。农历五月正处于春夏之交,也是流行病暴发的时候,因此人们会通过喝雄黄酒、挂艾草、烧菖蒲等措施预防和消除不好的东西,所以“安康”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我们也不难看出,古人对端午是真的很爱,而且端午过得很好玩。发明端午节的古人们,又是包粽子,又是开宴会,又是吟诗作赋,又是龙舟竞渡的,怎么看怎么都是个快乐的节日。所以,每个人愿意说“快乐”还是“安康”,自用所需就是了。

综合自:新京报、中国新闻网、科普中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8b70853c986bc5377cba11fe4f84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