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太有心了。”“第一次看到这么认真的自己。”“我和我的手艺合影了。”
就像是接受某种荣誉和肯定,忙碌了半辈子的他们,收到小店写真照摆台时面露惊喜。
他们停下手中的活,郑重而认真。
昨天,小店写真展的第一批物料,从南京出发寄到了潮新闻·钱江晚报编辑部。这是潮新闻·钱江晚报联合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推出的第三季小店写真展。这一次,正赶在我们推出了“致敬时光匠人,全城寻闪亮的手艺人”特别策划的节点上,9位老手艺人的照片也在其中。
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的工作人员特意将他们的照片制作成了摆台,我们也第一时间送到了老手艺人们的手上。
老房的钟表铺:最近好多人找上门
河坊街3号的“房氏钟表铺”里,82岁的房锦章正和顾客沟通着修表的事宜,见到记者,老人有些激动。
“就是他采访的我,给我写了一篇报道。”他对着顾客略带“骄傲”地说,因为这篇报道,很多人找他来修表,最近忙到飞起。
“有的老人拿着好几块有年代的表,带着报纸来找我呢。”房锦章向记者展示了一张他从顾客那里要来的钱江晚报,“我要好好收藏的。”
店铺的过道里,放着一个刚拆开的大快递箱,是位广东客人寄来的。对方打了好几个电话,说哪怕修不好也想让他帮忙看看。房锦章心里过意不去,也舍不得一块承载记忆的钟表停摆,最终答应了下来。
忙碌,也发生在“建飞箍桶”店里。
记者去送写真照的时候,72岁的店主戚建飞外出对接生意了,儿子戚越峰看着店。戚越峰说,最近生意好了不少:“有不少人拿着桶来找我们,都说是看了钱江晚报后,特意过来的。”
东清巷里,修剪刀的杜继坤则意外接待了两波来自四川的学生:“他们都是看了你们的报道来的。也来采访我,还要写论文呢。”
修面师张建娣:会把这份心意收好
拱墅区天水巷的便民服务点里,修面师傅张建娣照常在上班。
“你们上次报道出来后,我的好多老客都给我打电话,说我上新闻了,叫人挺难为情的。”张大姐笑着说,她就是个普通人,就想着把客人服务好。
收到写真照,她仔细看了看,连连说着“真好”。她说,这是第一次有人拍下她工作的样子,也是她第一次看到这么认真的自己,“对我来说很珍贵,得好好收藏。”
庞宪宝天台棕绷店的写真照摆台,被他老伴余阿姨第一时间放在了店里的最显眼处。“老庞这两年回天台老家了,要在工作室里继续做棕绷。”老庞不在店里的日子,余阿姨守着店顺便卖一些甜酒酿和米糕,她说老庞时,得让他一眼就看到照片,给他个惊喜。
目前,潮新闻·钱江晚报第三季小店展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老手艺人们听说后也纷纷夸赞:你们的展览和报道,会给更多有手艺开小店的人带来动力。
也希望,更多小店里的美好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