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交易日尾声,光伏板块出现小幅行情,围绕着BC电池的进展展开,周四当天隆基绿能涨4.93%,成交量相对前几日大幅增加。
具体消息面上,隆基12月19日官微发布消息,公司自主研发的背接触晶硅异质结太阳电池(HBC),利用全激光图形化可量产制程工艺获得27.09%的电池转换效率,创造单结晶硅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新世界纪录。
BC电池是将PN结和金属接触都设于太阳能电池背面,因正面无栅线,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入射光,减少光学损失,获得更多有效发电面积以及高转换效率。
BC技术的理论转化效率为29.1%,从隆基的技术突破可以看出正在逐渐逼近这一极限。
隆基在今年9月高端宣布All in BC,采用BC技术打造Hi-MO组件定位**分布式光伏场景**,结合TOPCon技术优势,利用P型硅片达到超越N型的转换效率。单位面积发电较PERC提升11.5%,较TOPCon提升4.5%。
同样是BC电池,除了分布式光伏,另一家光伏电池龙头—爱旭股份在集中式地面电站取得了突破。
20日,爱旭股份在北京举办新品发布会,推出全球首款高双面率ABC组件:恒星系列新品。该系列新品最大的亮点是适用地面电站,这也是爱旭首次发布适用于地面电站的组件,同时也是全球首款公开披露双面率达到70%的BC组件。
双面率是衡量光伏组件能从背面吸收并转化阳光能量的能力的一个指标。具体来说,双面率70%意味着光伏组件背面可以利用其正面吸收的阳光的70%进行电能转换。
“从模型上来说,ABC的双面率可以做到75%,公司目前做到了70%,TOPCon技术的双面率约为85%。如果正面的效率,再加上75%的双面率,ABC技术的综合效率大过TOPCon技术和HJT技术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关键在于如何实践和突破。”爱旭股份董事长陈刚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相比之下,此前的BC组件双面率大约只有50%,这使得它们在地面电站的应用上存在一定限制。而爱旭科技最近发布的新型BC组件双面率提升至70%,这意味着它们在双面率方面已经可以与PERC组件相媲美。
而且当前TOPCon的主流功率在580w-595w之间,但这些产品只是把尺寸变大,单位尺寸发电效率并没有增加,BC产品已经较主流TOPCon有了功率优势。
世界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此前公开表示:“虽然TOPCon技术和HJT技术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但是从长期来看,BC技术有可能成为赢家。”
隆基、爱旭相继打破了市场对BC应用场景的质疑。但回归到市场里,尽管全产业链都在打价格战,N型加速替代P型已经是公认不争的事实。
而BC技术虽然潜力更高,但依然还有很大的降本空间,目前除了隆基、爱旭以外,布局BC技术的企业还是很少,短期内市场仍然倾向于选择更易实现性价比更高的TOPCon技术。
唯一可能影响TOPCon红利期的是产能释放和价格战的激烈程度。
据网上一位光伏大V透露,应对过剩的行情,光伏设备企业已经开始裁员,扩产可能会进一步延后甚至取消,最终将达到新的平衡点。
另一篇天合光能的交流纪要中则透露,预计明年TOPCon实际投出来的产能是400GW,其他150GW产能规划预计将被迫取消,明年二季度开始供需预计就将进入均衡状态。
这一过程大概率是会加速的,对于资金实力弱还想搞跨界的企业,他们宣布的产能实际不具备有效性,也不能算作先进产能,很大概率是落不了地的。
处在萌芽期的BC电池,在短期1-2年内有望逐步拿下约1/5的市场份额。
“经过隆基、爱旭等先发企业的技术突破和导入量产,今年BC电池的出货约占3%,预计到2024年BC电池的出货占比大概超过8%,预计到2025年BC电池的市场占比大约在15%~20%。”钟宝申表示。
市场上主要布局BC技术的企业包括爱旭和隆基。隆基科技计划到2023年底将其HPBC产能扩大至约30GW,而爱旭科技则预计到2023年底其ABC产能将达到25GW。这两家公司在BC技术领域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