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石头的建筑记
写在前面
三年前,我因为工作原因来过大理两次,只待了数天之久,就让我对这个城市心驰神往。当时我就更了一篇来了就不想走的大理。
来了就不想走的大理——说说大理的建筑(虽然几年前写的有点生涩,但是内容还是值得一看的)
如今,我终于能够来大理旅居了,跟形形色色的新大理人比,一个多月的旅居时间不算长,但是比曾经让我能够更深入的了解这个城市。
一 大理吸引我的原因
大理吸引我的原因,是得天独厚的山水和相对低廉的生活成本,是包容接纳平和热情的当地白族人,也是有意思的热爱生活的各不相同的新大理人以及那个已成气候的多样性的社区。这几点缺一不可。
大理的山水和云
大理的自然条件太丰富了,这一个多月,想避世的时候宅在家里看云卷云舒,或者去苍山上徒步,或者去洱海边骑行,甚至会选一条小溪去溯溪。而且整个大理的气候四季变化不大,冬暖夏凉,夏天来也是避暑的好季节。
就是紫外线太强,要注意防晒,但是植物都长得很好,几乎每家人都会种多肉。
一个热知识,苍山不是一座山,是十九座山,山与山之间就是十八条溪,都值得去探索去了解。洱海也很大,已经开发的洱海生态廊道就有几十公里,除了景点处,随便在一处停下来都美得像一幅画。
夏天还有菌子,发现对上山捡菌子这事很感兴趣,希望明年能点开这个技能点。
水果也很便宜,尤其是葡萄和蓝莓,水果自由已然实现。
大理的人
愿意见人的时候,约朋友去探店,结识各种有意思的人。各式各样的咖啡馆和酒吧就不说了,还有很多各个价位的素食店,从五块十块一位到一百都有,可以管饱可以吃好,喜欢这里很好的素食文化,做的好的素食,真的会让你重新认识食物。
这里也有不少建筑事务所或者各色设计工作室,我也去拜访了朋友在的工作室。自己改造的建筑和庭院,偏居一隅,外表其貌不扬,内里乾坤,能感受到认真生活和认真做事的氛围。除了设计,也有卖各种有意思的东西的小店,有开在深山里的茶室,必须步行山道才能去。还会有品质很好的面包店等,还有有机的蔬菜粮油店,酱油都可以自己拿瓶子去散装打。虽然是个小城,却可以过的很有生活品质,多种多样的店,甚至有些店只有大理才会有,哪怕上海也难见。生活在这里每天都有惊喜,来大理每天都会和一些有意思的人不期而遇。
(此图朋友拍摄)
我最近常想,为什么这里的人可以专注的做事情不紧不慢,可以开着房车卖一碗冰粉跟你聊天,可以随时关店出去玩,哪怕只是陪一个朋友喝酒或者想去发呆。我想除了跟自己的选择和情趣相关,跟小城市相对低廉的物价和生活成本有关系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这里想生活下来,不是特别难的事。所以大家可以以一个很舒适的节奏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一个在当地多年的朋友说很像日本的匠人,埋头认真做事,但是又不会把自己累死。体验生活,工作也是快乐,这种东西在大城市太稀缺了,大城市让人忙碌,没有时间停下来,哪怕做着喜欢的行业,长期不自主的熬夜加班消耗身体和热情,只会慢慢丧失对自然和快乐的感知力。
除了适合年轻人,现在甚至有了已成气候的新式幼儿园和小学,吸引了那些带娃家庭从北上广深来大理读书,甚至放弃了在国外的环境。特别是到寒暑假,游学夏令营数不胜数,多少人带着娃趋之若鹜。
我喜欢大理,除了自然环境还有人。可是又有点疑惑,那些人我并不熟悉,也没有太多交集,为什么会因为这些所谓的陌生人而想留下来。
后来我看了一本讲大理的书,正如书里的作者说的,因为大理是一个真正有社区的地方。我突然发现,我虽然享受独处,却是个很需要社区的人。而且大理的社区不同于传统乡村的熟人社会,这个社区里的每个人都是完全不同的 ,来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想法和经历,大家维持着一种弱联系。让整个社区形成了气候,有了氛围。大家彼此熟识,可以随时相约,但是又不会有过多的牵绊,不打扰彼此的生活。
大理的当地白族人也很好,在古城附近的时候接触不多,去洱源跟我白族同学一家相处感受就更深了,这个下面说洱源的时候再说。
二 大理的几个区域和我看到的建筑
说回建筑,来大理出于职业习惯还是会看看建筑,分为三个区域说一下,一个是大理海西的古城区附近,也是新大理人最多,游客最多的区域,背苍山,面洱海。
第二个就是在海东的双廊,双廊也是盛名在外,杨丽萍就是这里的人。现在双廊上面的伙山也开始被更多人熟知。海东是远眺苍山洱海的绝佳去处。
第三个我去了洱源,洱源就是洱海源头的意思,位于丽江和大理中间,其实也属于大理。
那里游客很少,但是风景很美,没有工业。地下有温泉,绝对是一个绝佳的适合生活的地方。
(后面图片比较多,文字我尽量少一些。重点看伙山美术馆呀。)
海西
新大理人主要生活在古城附近,以赵杨为首的建筑事务所也聚集在这一块,他们多做的也是大理及周边的小建筑,以精品民宿和私宅为主。旅居楼盘多在苍山脚下,比较出名的有老牌的山水间和后面建的小院子等。大理大学也在这里。
几年前我参与的项目也在此处,哪怕当时也做过大量的调研,这次作为游客来,才感觉到位于清碧溪和黑龙溪中间的位置有多好。
可惜项目现在处于停滞阶段,只有雏形初成的邻里中心在场地中孤孤单单,如果这个项目完工的话,就凭这个位置,在人满为患的夏天,绝对是个适合带娃来居住一两个月的好去处。
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也是大理古城附近新的文化地标,是学术派建筑师的作品。几乎每周旁边广场都会举行活动,也是小红书的热门拍照地。
整体造型是个大屋顶,一半是剧场一半开放,可以通过大台阶上到屋顶。
各个角度都很不一样,有一个很好的游走路径。可以说远近高低各不同。就不做案例分析了,自行看图。
海东——双廊和伙山
双廊在整个洱海边也算是偏居一隅,比较率先发展起来的。
大理的新建筑有点特别的是,很多建筑的设计都不是传统科班教育的建筑师设计的,他们更像古代文人造园,自己给自己建造房子,按照自己的审美和情趣慢慢琢磨,开始甚至没有画图就跟工人师傅比划或者简单画个草图,也没有甲方,有可能修好后再自己慢慢修改和完善。然后别人看你家造得好,就会去请你也来帮他设计,然后这个人实践经验多了,慢慢就成为了建筑师。比如画家艺术家的赵青,比如跟随赵青建房,后来自己也出来设计的八旬。他们甚至主业都不是建筑,大多也是给自己当甲方。
赵青和八旬在几年前的文章中就提过,特别是赵青的自宅当时给我的震撼很大,如今再去,仍然觉得这是很特别的建筑师,可能的确得艺术家才会这样造园吧,对的,我觉得算是在造园。
赵青的青庐
对了,几年前来的时候有碰见赵青的大儿子福儿,意气风发,小儿子平儿还很小。这次又看见了平儿,六岁左右的样子,很热情的跟我们攀谈起来。第一句话就是“你们好,我是这里的二少爷”。最后玩到太阳快落山才依依不舍告别。
平儿六岁透露出来的礼貌和自信,言谈间言之有物。跟我三岁的儿子玩捉迷藏,也非常耐心。最后对于我儿子不爱喝水这点,他还去倒了糖水,并且给我几个建议,说我可以用糖水,可以用泡腾片,还可以一个什么办法,我后来忘记了,当时觉得都很好。
据说他们主要是传统的教育方式,父母亲自教导他们读书写字,传统文化,甚至中医武术乐器等等,至于去不去学校上学,好像是无关紧要的。我想每种教育方式都有利弊,但是在这里看到了另外的可能性,教育不是只有一种。并且看起来,我会觉得这样落落大方有教养有学识的孩子很让我喜欢。
有时候我也会想,教育真的不能太依赖学校,而是自己作为父母的言谈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接着说回建筑。因为上一篇大理的文章其实说过青庐了,看过的这里可略过,部分重复。
如果只是看照片,可能只能通过局部的家具布置感受室内布置的神秘和肃穆。
但是游走其间,有一种亭台楼阁在园林中游走的感觉。地面似乎是很传统的材料,甚至很多地方明明是室内,却是用的室外常用的砖石。整个地面做的很自然,甚至水流和小桥让我有时候无法分辨这算是室内还是室外。
往上看却是钢构架以及各种玻璃,阳光下琳琅满目不知道该看何处。
你看,屋顶的瓦也可以做在室内。
室外部分是最出彩的,灰空间是最舒适的,看洱海苍山落日,以及在附近游泳的小孩。它有无数种方式让你去亲近自然,去看云看雨看彩虹。
在这里也能感受到风和雨微微的吹进来,却不会被淋湿,有机会希望大家都能去看一看。
拿钢构架来养鱼
消防楼梯都有
这次去双廊的另一个惊喜是伙山,伙山在双廊后面的山上,现在很多旅行的人开发出了伙山的徒步路线,在山顶看苍山洱海一绝。
伙山的鸡窝咖啡也小有名气,上海来的艺术家带着一群会绣花的白族老奶奶画农民画,利用他们一直绣花对色彩的敏锐度教会他们画画,带动当地的发展。这个咖啡馆也是艺术家自己设计建造的,既是自宅,也对外营业。
拍了些小景,可以去感受下没有经过学院派学习的人如果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当地材质的运用和各种小巧思。
伙山美术馆是这次最最最惊喜的,已经施工了五年了吧,现在还没完全建好,我联系了八旬老师去参观了,真的很好很好。而且不得不说一句,从跟八旬老师以及一些大理的朋友联系,他们不会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或者辈分年纪而对你区别对待,你能感受到相对平和的对待每一个人。我不知道这个跟曾经大理国那么多皇帝都愿意出家有没有关系,跟他们非常好的素食文化有没有关系。他们整体比较平等、好客、包容。
说会伙山美术馆
先说去的时候旁边有个小屋子,也是八旬设计的,应该算是私宅的会客厅,房子很日式的感觉。
门口的狗窝都有哦,如果你在官方拍的伙山美术馆的图里看见了一只大黄狗,那么这就是他住的屋啦。
下面就是伙山美术馆了,先看远景,从路过进去就是这样的。很明显具体的选址和进入的路径,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且在远处先远远看见建筑,就被美到,这个角度有两边的松树作为框景,然后能看见远处的苍山,位置很好。
多走几步是这样的,在外围就先绕了半圈,现在还不能看到海,从不同角度把建筑外围逛了,想走进里面,而不是一进来直接就往下走。
好爱这一张,线条硬朗、干净、简洁。
沿着坡道往下走,两边石头砌起来的甬道,从开阔到狭窄,遮蔽了视线,不让你一下就看到全貌。曲径通幽的感觉。
进去之后先是这种小道环绕进入,有神秘感,会对里面产生好奇。
继续走是不会让你失望的,可以先看到柱廊,能想象有阳光洒进来的时候的光影感。现在地面还在施工。我已经在猜想室内要怎么装,希望不要太繁复,不过看这个地面用的石材,深得我心,相信最后装好了会更出彩。
走到中心的水院。
这个力量感和冲击力十足。
框景的自然画,让你各个角度看景,却不让你直接看到。藏和露恰到好处。
往下就能看到洱海和对面的苍山了,这张是不是有点安藤在直岛的地中美术馆的感觉。在鸡窝咖啡厅的视频介绍里有说,他们也希望像直岛一样艺术复兴,目标很宏大呢。
能预感到这个楼梯未来也会成为网红打卡地,这是一般建筑师不敢设计的,两个楼梯并到一处,这不就影响交通了嘛。但是这是自家设计的美术馆,好看、对称,对于这样的一个美术馆可能比这一点点实用要重要的多,自己就是甲方怕啥。
因为往下太暗了,还在施工中,地上也都是水,没有灯,所以没有逛完,不过随时可见的开洞,也是跟安藤很像的三角天窗,随处可见。
继续顺着楼梯往上
这个拱券和楼梯也非常好。
里面的楼梯都是对称的。整个建筑都是向心的。
上去之后是这样,看风景绝美。经过几层环绕才把苍山洱海的美景尽收眼底。
这就是整个建筑的中心点了,最后应该会加个玻璃盒子吧。
外面环绕的一圈连廊,往哪个方向看都是景。
一些交接处。
整个伙山美术馆,能感觉到学习安藤的痕迹,对地中美术馆的致敬,清水混凝土,三角形天窗,光影感,力量感,等等。但是又自成风格,因地制宜。
这么大体量的建筑估计是八旬目前设计的最大的建筑了,把控的力度很好,据说花了很多时间、很多钱。我觉得挺圆满的,做了自己心目中的建筑,还没开业就收获了众多好评,之后大概率也会带动当地的旅游。好好做事然后有回报,这样真的会让人更愿意去认真做事。
洱源
洱源就匆匆走过了几天,没有看到很好的建筑,但是太喜欢这里了。
见了个当地的老同学,在洱源我问我同学这里汉族人多吗,她说很少,还笑着说汉族在这里才算是少数民族。仅仅几天就让我感受到当地白族人的热情,正如书上说的,白族人和他们的文化是相当包容的,并且他们对汉族的很多传统文化和习俗都有借鉴和吸收,所以他们也非常友善。
没有去鸟吊山已经能感受到这里的山好水好。洱源是没有工业的,为了保护洱海,作为洱海源头的洱源更是很好的保护了自然。
住了个温泉酒店,很日式。
很难想象在一条马路边上的街上,因为温泉,这里能有从几十到几千不等的温泉酒店诞生,满足各种消费人群。
三 结语
这次的小遗憾就是没看到彩虹,但是千变万化的云怎么都看不腻。他们都是建筑最好的背景板。
大理的感受远不止这些,很多东西要自己去感受和体会。希望这篇文章会让你想去大理看看。
(此图朋友拍摄)
建筑游记.深圳福田
建筑游记.上海保利大剧院
建筑游记.上海天文馆
建筑游记.天目里
建筑游记.秦皇岛阿那亚
建筑游记.沙丘美术馆
建筑游记.龙美术馆
建筑游记.沈阳的老建筑
建筑游记.上海
建筑游记.北京
建筑游记.上海滨江城市公共空间
建筑游记.阿那亚社区
建筑游记.施罗德住宅
建筑游记.江户东京建物园
建筑游记.迪拜世博日本馆
建筑游记.毕尔巴鄂
建筑游记.西班牙葡萄牙都市狂想
建筑游记.爱尔兰
建筑游记.芝加哥摩天大楼
建筑游记.纽约知名建筑
建筑游记. 欧洲集市篇丨你不知道的小众“菜市场”
建筑游记.意大利小众城镇
建筑游记.克罗地亚
建筑游记.亚琛圣体教堂
建筑游记.布拉格
建筑游记.纽约(小众博物馆)
建筑游记.让.努维尔的建筑
建筑游记.丹麦小众城镇们(上)
建筑游记.丹麦小众城镇们(下)
建筑游记.墨西哥巴拉干的建筑
建筑游记.西扎的建筑
建筑游记.东京的美术馆
建筑游记.米兰的博物馆
建筑游记.冰岛的教堂
建筑游记.塔斯马尼亚(下)
建筑游记.哥本哈根的现代童话
建筑游记.西班牙
建筑游记.阿布扎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