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冷吗,看农谚“公九冻死牛,母九穿单衣”有科学道理吗?

2023-11-17   以文温暖三农

原标题:今年冬天冷吗,看农谚“公九冻死牛,母九穿单衣”有科学道理吗?

导读:今年冬天冷吗,看农谚“公九冻死牛,母九穿单衣”有科学道理吗?

随着时间的流逝,过了小雪、大雪就到了冬至,今年冬至的时间是2023年12月22日,农村老话“冬前冬后,冻破石楮臼”,就说明冬至前面和后面的时间,是一年当中最冷的时间,但是,今年冬天冷吗?这个问题是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

冬天的冷暖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暧冬让人不冷,但是对农业生产来说确是影响很大,暧冬会影响麦苗的成熟,还不能杀死田地里病虫害,暧冬还会发生倒春寒,这些因素都是对农业生产不利。

而农谚“公九冻死牛,母九穿单衣”恰好能够告诉我们一些关于今年冬天天气的信息。那么,这句农谚有没有科学道理呢?

首先,让我们深入理解“公九”和“母九”这两个词汇的内涵。在中国传统历法中,冬至后的第三个寒天被尊称为“数九”,而每个寒天都以“九”命名。这个传统来源于古代农民对寒冷季节的感受和观察。当冬至过后,天气逐渐转寒,人们发现每九天就会有一个明显的寒冷高峰,这个高峰就被称为一个“九”。因此,我们有了“一九”、“二九”等词汇,它们代表着冬至后的不同寒冷阶段。

我们来看一下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此外还有很多谚语,比如“春打六九头”,是说“立春”一般都在“六九”的第一天,所以2023年的农历还有一个立春,就是农历的12月25日,所以2024年就是无春年。

而“公九”和“母九”则是进一步对“九”的区分和命名。在这个系统中,农历的九月九日被尊称为“公九”,而农历的九月十八日则被称为“母九”,这两个日子在民间被视为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它们代表着寒冷季节的开始和结束。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而冬天则是一个储备和休息的季节。因此,“公九”和“母九”不仅仅代表着寒冷的开始和结束,还象征着生命循环的交替和转变。人们会在这些日子里进行一些特殊的仪式和活动,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我们来看看这句农谚的意思。按照传统说法,“公九冻死牛,母九穿单衣”意味着如果冬至在农历九月九日,那么当年的冬天会非常寒冷,甚至能够冻死牛;而如果冬至在农历九月十八日,那么当年的冬天相对温暖,人们可以穿单衣过冬。

这句农谚有没有科学道理呢?实际上,它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但并不是十分的准确,因为天气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大气环流、海洋、地形、太阳辐射等等。而农历的日期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并不能决定整个冬天的冷暖。此外,现代的气象预测技术已经非常先进,我们可以通过气象预报来了解未来的天气情况,而不必过分依赖传统的农谚。

虽然这句农谚没有科学道理,但它却反映了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注和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在古代社会,人们依靠农业生产为生,天气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因此,他们通过观察天气变化和总结经验来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以便做好农业生产安排。这些经验总结和流传下来的农谚,也成为了我们今天了解古代文化和传统智慧的宝贵财富。

虽然“公九冻死牛,母九穿单衣”这句农谚它却反映了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注和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借助现代的气象预测技术来了解未来的天气情况,而不必过分依赖传统的农谚。不过,这些农谚仍然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