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一样的人物纪录片,《与丝路打交道的人》记录文化工作者的时代回答

2022-05-18   深度文娱

原标题:做不一样的人物纪录片,《与丝路打交道的人》记录文化工作者的时代回答

唐代旅行家杜环的《经行记》用简练的笔触,逐一记载了拔汗那国、康国、狮子国、大食国等13个国家的风土人情。芒果TV自制纪录片《与丝路打交道的人》最后一集,随着漫画自然的转场,杜环走过的路慢慢延伸到了今天。2017年5月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到过这段历史,“中国唐宋元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同步发展,中国、意大利、摩洛哥的旅行家杜环、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都在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留下了历史印记。”

一分钟的时间,开场的小故事不仅把我们带往那个光怪陆离的古丝路,也指引着将要讲述的主题。《与丝路打交道的人》今日收官,在10集的内容当中,古丝路沿线相关地区不同岗位上的田野考古者、守护者、传承者、研究者和传播者先后出现,让尘封已久的丝路文明重新焕发光彩,也让新时代的丝路故事走进更多人的心中。

也做创新的“传播者”

走近每个人的生活去记录

有关“丝路”的纪录片很多,《与丝路打交道的人》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共时性的记录。虽然“丝路”是一个具有历史感的话题,但这部纪录片拍摄和记录的都是当下的人和事。光明日报社驻新疆(兵团)记者站原站长、高级记者王瑟多年跟随考古队深入现场报道,《光明日报》对新疆文物系列性的、深度性的报道在社会上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他退休前的最后一天、发出最后一篇稿子是什么样子?跟随纪录片,我们看到了他作为一名记者“像一匹骆驼,踩下丝路上最后一个蹄印”的历史时刻,更看到了用一生去践行“让文物去说话、让历史去发声”的传播者形象。

除了生动鲜活的记录,视听语言的演进打破了这部纪录片传播的圈层壁垒。

创作者利用生动的动画剧情、平实的解说语态、适当的剪辑节奏、珍贵的资料再现等,将每一个平凡的工作生活场面融入进大的历史变迁脉络中,故事让人看得淋漓尽致的同时,更让人沉浸在与丝路当下关系的思考中。

1980版纪录片《丝绸之路》和2005版纪录片《新丝绸之路》中珍贵的画面运用,让《与丝路打交道的人》制造了一个多维的时空,不同的历史文本真正跃然荧屏;更让人惊喜的是,该片还尝试创新的拍摄手法。例如第1集中让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伊弟利斯开始了一场与自我的对话。“快五十年了,你这大半辈子给了沙漠里,你就不知道苦吗?”“你说苦,确实苦。只要有我这个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只要有新的发现,一切都忘了。”

创作理念的更迭促使受众能从个体叙事中受到情绪感染,并将这种情绪转移到宏观的叙事主题中,产生一种较为强烈的情绪认同。有网友评论道,“正是一代一代人无悔的热爱和默默的付出,才帮我们点亮了丝绸之路黄沙之下的璀璨历史,让这条神奇的路时至今日还闪烁着令人向往的神光。”

这部纪录片以“田野考古、守护、传承、研究、传播”为主题,记录了在丝路沿线相关地区不同岗位上的工作者。不管是老一辈文化工作者的坚守,还是新时代年轻人的投身,都映射出一个群体坚守奋斗、辛勤耕耘的精神,以及他们不忘初心的使命感。

《与丝路打交道的人》本身就记录了丝路精神的传承。当年一群年轻的考古工作者,每年坚持前往沙漠之中,探寻隐秘在黄沙之下的一个个未解之谜;当西凉乐舞的守护人把攻鼓子教给当地的老百姓,将它搬上了高雅的艺术舞台;当“敦煌修三代”跟随父辈的脚步,只为让文物保存的更长久一些再长久一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到新丝路的建设当中,也在不断成就着新的故事与传奇。

纪录片被称为社会和人类生存的一面镜子,这些取自丝路上的真实故事无疑更有说服力,并且这部纪录片更关注普通个体,把“人”作为现实类纪录片的呈现主体,观照人的命运,记录人的坚守,更反映人的成长,从小人物中折射大的主题框架和社会发展,从中透视历史和时代价值。

描摹不断奋斗的人

打造民族群像的精神图谱

《与丝路打交道的人》,始终讲的是“人”的故事。

没有花大量的篇幅去述说丝路悠久的历史,也没有把珍贵的文物翻来覆去地说,这部纪录片“接地气”地记录了那群真实有趣的人和团队,打破了人们对丝路文化工作者的刻板印象。但正是这种“四两拨千斤”的人物纪录片拍摄手法,重新让丝路“活”了起来。

纪录片应该拍什么样的人?怎样去拍?这不仅是一个探讨操作性技术的问题,更是一个主流媒体能力与价值观的问题。

近年来,除了《与丝路打交道的人》,芒果TV还围绕不同主题进行了人物专题纪录片的创作。《党的女儿》选择将目光投向建党百年间的优秀女性党员,鼓舞着更多女性以饱满的热情投身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实践当中;《石榴花开》从少数民族切入,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内容叙事紧紧结合在一起,刻画脱贫浪涌里的民族群像;《青春正当时》聚焦各行各业为祖国建设奋斗的年轻党员群体,记录了他们立足岗位、青春奋斗的故事,激励更多青年人勇敢挑战、坚毅前行。

这些纪录片同时融合多种表现手法,在建党百年、丝路故事、脱贫攻坚等不同的主题线索之上,以故事化叙述、艺术性表达、全景式呈现的新语态书写曾经或仍在奋斗着的中国人,描摹出具有家国情怀、不断奋进的民族群像。

将青年个体成长融入时代发展的洪流,个人选择与历史趋势不断交织,在宏大主题的关照之下,最终完成了对鲜活个体的群像描摹。即使面对那些碎片化的历史片段,这些纪录片也能通过相关人物的采访不断串联、补充,加上材料资料、研究专家的客观印证,将已经慢慢消失在历史中的主线与旁支重新打捞出来,交汇成逐渐明晰的讲述脉络。

例如《党的女儿》部分集数采用了“跨越时空”讲述的方式,由一位与主人公相关的讲述人进行串讲,在时空界限的打破中带领观众重回历史现场,每集6分钟时长的故事短小精悍,集中展现这些女性党员的高光片段。当周南中学教师谢佳汝作为校友讲起了向警予的故事,镜头转换,新时代的少年们在周南中学的体育场上矫健奔跑的身影将观众拉回当下。

更重要的是,不管是对历史重要人物的呈现还是对当下普通百姓生活的描摹,不管是现实境遇的挑战还是人生梦想的追求,芒果TV的人物纪录片都透露出对中国人作为一个集体的精神追求,它们被置身于宏大背景下,成为时代的缩影,更是历史细密的注脚。这些人物勇敢、坚毅、钻研、乐观,他们的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也一并成为激励更多青年的精神图谱。

芒果TV纪录片IP气质养成中

多元主题拥有相同情怀

把纪录的视野拉得更远一些,如何切中时代脉搏,发掘世界关注的时代命题?

近年来,芒果TV接连推出了《中国》《功夫学徒》《闪耀的平凡》等系列作品,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通过真实客观的纪录片,可展现丰富多元的发展主题,从古至今,向世界讲述新的中国故事。

两季《中国》从不同领域、不同侧面浓墨重彩地展现时代的沧桑巨变,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从春秋战国到辛亥革命,一个个人物、事件和历史细节的娓娓道来间,却是绵延千年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两季《功夫学徒》让外国人走进正在发生变化的中国,去关注绿色发展、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社会民生等方面的改革与成就,不仅让世界青年们目不暇接,也让我们本土观众耳目一新。

除此之外,聚焦大国工匠、小工能匠的《雕琢岁月》,讲述不同地理环境下攻坚克难的《微光者》,记录乡村振兴、一村一果生动故事的《果味香村》等也都从各自独特视角映射当下中国的发展样貌。

在众多表达中,芒果TV纪录片逐渐形成自身的特质,兼顾了记录深度与历史厚度、青年视角和国际视野。正因如此,《人民日报》也点赞道“以动情、入理、走心的创作为主旋律纪录片发展带来启示”。

从平台的角度而言,芒果TV秉持人文情怀,彰显社会担当,为创新讲述中国故事打开了新思路。找准主题宣传中的不同切面,运用多种创新途径呈现内容,契合网络及新媒体平台特点进行传播,这些纪录片不仅各自形成了独特叙述风格,也共同搭建起芒果TV纪录片的IP品牌特质。

记录真实故事,反映普通人生活,把人文关怀和时代精神平铺进最平易近人的表达中,为大众呈现了鲜活真实的中国,从而实现与更多国际受众、青年群体的完美对接。芒果TV纪录片正是以这种润物无声的方式,巧妙地传播和构筑着大国形象。我们也期待,在“丝路”之后,还有无数故事和惊喜被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