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保健报讯(买秋霞 记者 门孝成) 4月15日,来自甘肃的一位孕妈妈在西安交大二院产下一名罕见的先天性巨大肺囊腺瘤患儿,新生儿生命危在旦夕。19日,由李鹏教授带领的二附院小儿肺脏外科团队在妇产、麻醉、手术、超声、新生儿科组成的MDT团队成功实施了新生儿巨大肺囊腺瘤胸腔镜微创手术,目前患儿转危为安,获得新生。
做了四次试管才成功怀上的“珍贵儿”偏偏又查出肺部巨大包块——在孕20周时宝宝左侧胸腔内发现一巨大包块,直径接近8cm,心脏被严重压迫导致右移,当地医生说希望不大——这让孕妈妈一家万分痛苦与绝望。通过病友介绍,患儿家属找到西安交大二院小儿外科李鹏教授求诊。
西安交大二附院小儿外科李鹏教授介绍,如此巨大的肺囊腺瘤,肺头比(CVR)3.7,实属罕见,据有关资料,CVR大于2.0,孩子存活的几率就非常小。近年来李鹏教授就先天性肺囊腺瘤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对先天性肺囊腺瘤危重病例的分类分型、预后评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许多观点已经打破了目前国际上权威理论。李鹏教授详细分析这个病例特点,指出虽然肿瘤巨大,但是因为肿瘤的位置、性状等特点,还没有出现致死性压迫上腔静脉导致严重的头颅水肿等并发症。李鹏教授建议严密观察肿瘤的发展,随时做好胎儿治疗的准备,每周复查一次超声。幸运的是胎儿在宫内并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直至孕37周入住西安交大二附院产科。由妇产科、小儿外科、新生儿科、超声科、麻醉科组成的MDT团队进行了产前的多学科会诊,根据李鹏教授提出的理论体系分析病例。考虑到患儿出生后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制定了一套详细地分娩、患儿气管插管、高频震荡呼吸抢救流程。
4月15日,患儿母亲孕36+5周,按计划在二附院行剖宫产术,出现了新生儿科医生上手术台,小儿外科医生在台下接生的特殊场面。宝宝顺利出生,马上气管插管,上呼吸机,病情评估,一切有序进行。小儿肺脏外科团队、妇产科、麻醉科、手术室、新生儿科组成的MDT团队齐心协力成功地完成了整个治疗过程的第一阶段。
新生儿巨大肺囊腺瘤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国内外尚无明确共识,由李鹏教授带领的二附院小儿肺脏外科团队近年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就治疗的流程、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等临床要素形成了科学、可行的理论体系。该类患儿由于肿瘤巨大、胸腔空间极小、不能单肺通气、患儿生命垂危、组织水肿严重等因素,胸腔镜手术操作极为困难,国内外多数医疗机构只能实施开胸手术,查阅文献,未见有相关的文献报道。根据李鹏教授总结的相关理论,该类患儿的最佳手术时机是出生后3-5天。
宝宝胎儿期肺囊腺瘤最大径近8cm,出生后第二天最大径迅速增至11cm,呼吸困难。4月19日,患儿出生后第四天再次躺在了同一个手术台上,处在极度的呼吸衰竭状态、由平卧位转为侧卧位后,心跳骤停,氧饱和度降至50%以下,肺组织水肿严重,以至于电刀都处于失效状态、整个过程惊心动魄,处处陷阱,由麻醉科、小儿外科、新生儿科和手术室组成的手术团队凭借团队丰富的经验、创新的理论和技术、胆大心细的工作魄力数次从“鬼门关”把孩子抢回,仅用20分钟成功完成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生儿巨大肺囊腺瘤微创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儿最终转危为安。
近年来,在李鹏主任的带领下,西安交大二附院小儿外科已成为国内小儿胸外科微创技术发展中心、疑难疾病诊治中心、人才培养摇篮之一。李鹏教授团队在国内最早开展微创技术治疗先天性肺脏疾病,在微创技术为前提下,技术上精益求精是团队追求的目标,创伤更小,手术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复发率更低是贯穿团队研究工作的原则和主线。团队不仅在国内最早开展胸腔镜肺叶切除,解剖性肺段切除,隔离肺介入治疗等外科技术,而且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小儿肺脏外科微创技术的操作标准,小儿胸外科微创技术推广意义和必要性,肺段切除界限判定标准,先天性肺疾病恶变机制对临床工作的指导意义等一系列理论体系。在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病例的基础上,李鹏教授团队创新性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先天性支气管闭锁的病理分型,以及病理分型对临床工作的指导意义。创新是永远是团队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团队目前又在探索以荧光染色技术为主新型肺脏外科技术的发展,活力是团队保持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团队在创新技术的同时,在大量流行病学资料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相关的理论体系,目前已建立先天性肺囊性疾病产前风险分级与诊疗时机、诊疗方法和预后关系的理论体系。
李鹏教授团队还就重症先天性肺疾病微创诊治模式、先天性肺疾病恶变化机制、先天性肺发育不良发病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引领该领域的相关研究继续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