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伙被确诊登革热

2024-08-15   华商网

暑期正是旅游高峰季,一位陕西小伙子去了趟东南亚,回来后高烧不退,最终被确诊为登革热。

又到暑期,小李决定出境游一番,犒劳一年来的辛苦。谁知20多天的东南亚行程结束后,回到家他就开始发烧,最高烧到40℃。他想着是不是因为舟车劳顿,加上机场空调温度太低,导致感冒了,于是前往当地医院就诊。在医院做了一系列检查,包括新冠核酸、流感抗体、出血热抗体、呼吸道病毒等,都没有明显异常。给予解热镇痛等治疗后,他的症状没有好转,高热不退,转至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进一步诊治。

入院后,主管医生王怡进行了详细的问诊。问诊中,王怡发现,小李的症状不仅是反复发热,还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牙龈出血、头痛、眼眶痛及肌痛等,结合他的东南亚旅行史,非常符合传染病学中“登革热”的诊断标准。

在我国,登革热主要多发于南方地区,北方并不多见。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降低、单核细胞升高、淋巴细胞降低,这是典型病毒感染的表现。查体中,小李双腿上多处散在的暗褐色陈旧疤痕引起了注意,“这是我在热带雨林玩的时候,蚊虫太多叮的疤。”小李说。

蚊虫叮咬是登革热传播的主要媒介,查体到这里,诊断的指向性愈加明晰了。“尽快完善登革热RNA抗体检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陈晖副主任指示。

经过多次实验室复检,小李最终被确诊为“登革热”。给予一周利巴韦林广谱抗病毒和营养支持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症状缓解,顺利康复出院。

新闻链接

多地发现登革热病例

我国除了新疆、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宁夏外,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花斑蚊”的分布,理论上都可以发生登革热的传播。但是过去我国登革热主要影响云南、广东等南方省份。

近期,浙江省嘉兴市疾控发布消息,称当地已发现多例境外旅游感染登革热的病例。广东省广州市疾控也在近日发布消息,截至8月8日,当地10个区的部分地区正开展本地病例疫情处置,2个区的部分地区开展登革热输入疫情处置。5月以来,广州陆续报告了多例本地和输入登革热病例。

知道一下

登革热高发季

注意驱蚊防蚊切断传播途径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是全球传播最广泛的蚊媒传染病之一,在我国属于乙类传染病。该疾病的流行具有一定季节性,一般在每年的5~11月份,高峰在7~9月份。近年来,我国登革热疫情以境外输入为主,报告病例主要分布在广东、云南和浙江等南部地区。

登革热是通过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在人群中传播,主要的传播媒介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所以不被叮咬就不会得登革热。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热:首发症状多为突然高热,24h内体温可达40℃。通常持续3~7天可降至正常。

痛: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及关节痛。

红:可能会出现面、颈、胸部潮红,甚至出现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牙龈出血等。

疹:发病后第3~6天,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并持续3~5天。

其他:部分病人可能出现不同程度出血现象,如皮下或黏膜出血、注射部位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衄等。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重症患者亦会出现严重多脏器损伤(如急性心肌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肝损伤、急性肾损伤等)、严重出血(皮下血肿、消化道、胸腹腔、颅内出血等)甚至休克从而危及生命。

如何治疗登革热?

目前没有治疗登革热的抗病毒特效药,及时就医,早诊断、早对症治疗可减少疾病加重的风险。

如何预防登革热?

(1)在登革热流行区域旅游时,户外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使用驱蚊液,预防蚊子叮咬;

(2)酒店及房间应关好纱门、纱窗,房间可以使用蚊香、灭蚊气雾剂等,尤其要注意婴儿床和婴儿车,也要装置蚊帐;

(3)在家中使用杀虫剂灭蚊时,要按照产品的说明进行操作,避免儿童接触;

(4)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长时间逗留;

(5)清除可能滋生蚊虫的积水,包括房屋前后、花园/阳台/天台、水池/水养植物、饮水机托盘/花盆底托、竹筒/树洞/轮胎、建筑工地和绿化带等积水;

(6)从登革热多发地区返回本地后,如2周内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需及时就诊并将相关外出旅行史或蚊虫叮咬情况告知医师。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