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的品种有哪些,它有什么样的害处,你知道吗?

2023-12-27     静若如初

原标题:蟋蟀的品种有哪些,它有什么样的害处,你知道吗?

大扁头蟀大扁头蟀是蟋蟀科中相貌奇特的鸣虫,雄虫头呈三角形,前额斜出,形如斧头,故又称斧头蜮或头蝾,又因为它头部外观很似棺材,故也称“棺材头蟋蟀”。雌虫称猴头。它体长1620毫米,触角长约25毫米,黑褐色。雄虫头顶显著向前突出,前缘弧形黑色,边缘后有一橙黄或赤褐色横带。颜面深栗壳色至黑色,扁平倾斜,中央有一黄斑,中单眼隐藏其中,两侧向外突出作三角形。前翅略短,发音镜呈四方形。雌虫头不像雄虫那样向前,向两侧突出,仅头顶稍向前突出,面部倾斜。有茅形产卵管,短于后腿节。大扁头蟀每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内越冬。大扁头蟀分布于北京、钶北、河南、陕西、安徽,江苏、上海、广西、四川等地,以体色深黑且有光泽者为佳其次是褐色的。它栖息于砖石、垃圾堆下及菜园、苗圃、旱田或草丛中,在地下活动,喜居阴暗处,食植物茎、叶、根和果实,为害稻、粟、棉、豆类、甘薯、烟草、甘蔗等,是农业害虫。

八、九月间雄虫常在晚间鸣叫,鸣声高尖,音调短急匀称,声如“滴滴滴滴滴滴滴”,一般以七音节为中心,故又称七音蟀。在荒郊、坟堆等地听到这种叫声,令人毛骨谏然。大扁头蟀具有微弱的趋光性,常在灯下地面见到。饲养大扁头蟀可用瓦盆,将盆一隔为两,半面放些泥土,半面放水盂和食具。饲料可用饭粒、嫩菜叶、水果、丝瓜、南瓜等,每日予以更换。入冬后可将虫放在竹罐或葫芦中,藏在身上衣袋内保暖。酱色蟀是蟋蟀科中的小蟋蟀,体长1217毫米,触角约30毫米,因它通体似酱油色,故名为酱油蟀。头部深褐色,富有光泽,中间有一条黄色纵带。后头有六条直纹,触角上方的一条横纹及两触角之间的一条直纹,黄色。口器黄褐色。前胸背有黑色长毛,散布黄色条纹。前翅比腹部稍短些,暗色,两侧有黑条纹,肢呈J 棕黄色,色明亮,有黑纹,后肢外侧有黑色斜纹,雌虫有产卵管,长约8毫米。

酱色蟀分布在我国浙江、上海一带。常居住在断垣残壁间,故又名“垣蝾”。酱色蟀中如黑色部分暗而无光,黄色部分黄色浅淡,是质量较差的;如黑色部分黑如广漆,黄色部分有光亮者为佳品。饲养酱色繂饲料可用水果、米粥、南瓜、蔬菜嫩叶。如饲养在盆内,可放入多种饲料,任其选食;如饲养在虫盒里,可选用白色虫盒,这样黑白分明,相映成趣。在喂食时可交替更换饲料,不宜长时间只喂一种饲料。酱色蟀惧光,在日光下观赏之后,宜马上放在暗处。酱色蟀体质较弱入冬后需放在竹罐或葫芦内。一般很难饲养过冬。灶马蟀,俗称“灶鸡”,也称“灶鸭”。它的形态很像蟋蟀,体呈黄褐色,触角极长。雄虫体长5毫米,翅很短,仅占体部的二分之一,腹部大部分裸出。雌虫体长18.5毫米,翅极小,仅覆盖腹部的一小部分,外观不美。灶马蟀喜温暖,因此灶头,厨房成为它生活的地方。饲料可用饭粒和水,以及苹果、菱肉。

树蟋体狭长,淡黄色,体长约1220毫米,触角呈丝状,是体长的2倍。头一般很小。前后翅都很发达。雄虫前翅扁阔,雌虫前翅却稍狭。腿长且细。雌虫产卵管粗长,为锯齿形。通常生活在草丛中或果树上。在树枝中成行产卵。鸣叫声“喽喽……”长音,或作“飞喽,飞喽……”之音。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上海。铁弹子体坚而黑色。头呈球形,其面貌和其他蟋蟀截然不同,额上没有线路,两触角好似赤金圈,前胸狭长。雄体长为9毫米,雌体长为12毫米。前胸背板中央有两个圆的小点。复翅黑色,覆盖整个腹部,无后翅。足黑色或淡黄褐色。两腿粗壮且较短,犹如弹子形,故名“铁弹子”。雌虫产卵管呈白色。鸣声细而高,犹如“嘹嘹嘹……”不断重复声。它大多分布在我国南方。长翅针蟋体型狭长且粗壮,雄体长7.58毫米。头上有毛,头顶上有四条淡黄色的垂直纵条。前胸背板常宽大于长,其上布满柔毛。

小针蟋蟑又称“斑铃”、“花铃”。体形较小,雄体长4.24.5毫米。头上具毛,头顶上两复眼间,有两条淡黄色的曲线。前胸背板有细柔毛,常宽大于长。复翅黑褐色,覆盖腹部一半或三分之二。后腿节外侧面有3块明显的黑斜纹。北方田野里普遍能见到。这里先做简要介绍,在第二章金铃子中再作详细介绍。斗蟀(普通蟋蟀)斗蟀在我国泛称蟋蟀,因其雄虫善斗,所以最严格最科学的称呼应叫斗蟀。它是我国最普通种类。斗蟀雄虫体长一般1325毫米7体中型,黑褐色,呈长圆形,略扁平。触角长,一般是体长的1.5倍以上,浓褐色。头大,头顶漆黑有反光。有一对复眼,呈椭圆形,黑色,并有三个单眼。颜面有淡褐色斑纹,后头有六条短浅斑纹,前胸长方形有斑纹。雄虫前翅发达,发音器在前翅上,右前翅下方有了个刮器,上面有近百个三角形的锯齿,左前翅有一个摩擦片,用刮器同摩擦片摩擦,发出的响亮声音,能传得很远。

后翅折叠在复翅之下,较短,不发达,不能飞。雌虫比雄虫大,头部相对较小,俗称“三尾子”。背部前翅短小,有直纹,无发声器,尾须中间有一根深褐色的细长坚硬的产卵管,后肢强大,善跳跃。斗蟀分布广泛,从我国最南部的海南岛一直到华北地区均有分布。它怕光喜暗。栖身于土壤稍湿润的旱作田、地面、墙隙、石块、瓦砾、草丛中。食植物的根和嫩芽,对植物有害,特别是豆类、树苗、蔬菜、甘蔗等覆盖较密的农田作物。雌虫在早秋产卵于土中,每头雌斗蟀可产200到500个卵,幼虫能越冬。斗蟋一般于夏季始鸣,野外通常在2(度度左右时鸣叫较盛,至秋季十月下旬停鸣。斗蟋是个出色的歌手。它的鸣声大抵可分三种:鸣声强劲有力、长短相间或短促激烈者,为遇敌示威之声,或正在搏斗的威慑之声;不紧不慢、持续长鸣或停一会鸣一会者,是招引雌性的信号;再有一种是与雌性在一起时,起翅不高,发出“滴沥沥一滋”的鸣声。

我国地域辽阔,所产蟋蟀种类繁多。斗蟀只是这些蟋蟀种类的几种。同时,我国养蟋蟀历史悠久,经过许多年的人工培育,出现了许多好的品种,主要名虫有青色虫、黄色虫、紫色虫、红色虫、白色虫、黑色虫、异形虫和异相虫等几大类。青色虫的基色是青,这里所指的青色并非色彩中的青色,而是其头、颈、翅、肉所反映的褐中泛青。根据其头色、斗线、身色与牙色综合分析,可以构成青色虫中的不同品种。在青色虫中其生相和虫色好者居多,能斗的种类斗起来时间较长,所以很受蟋蟀爱好者欢迎和喜爱。青色虫一般以纯青明净者为最佳;如果某些部分带有其他颜色,则并非真青。真育此虫头形圆绽如菩提子,泛青金色;金额线银斗丝,细直透顶,青金翅明亮有光泽,腰背圆厚丰满,如果牙血色则是将才,即使白牙镶黑边且呈锯齿也是上品。如果牙如白芝麻,色润如玉,且腿脚圆长而呈白色者,其项上有一块块蓝斑纹,将是青色中的超品。

真青中也有头如蜻蜓者,其全身肉白色,也能成为将才,但是如果头色水红,必早斗早走性,红色若过于浓重,就是青虫大忌,假如额线也是红色,则难以成为将才;它虽然体大魁伟,但难以坚持到终场。正育此虫头形也圆,出土时头如乌金漆罩黑珍珠,黑脑黑脑盖。通体纯正青色,光泽为黑珍珠闪光,青项上有蓝花疙瘩,银白细斗丝隐沉贯顶;翅乌青色,鸣声洪亮,皱纹如纱,肉白似霜,六足雪白如玉,上洒靛色斑点。如配乌钢牙则为虫中之王;如配紫花钳或白牙,生相超群,可以列为将军;若配红牙则可列入上将之列;若配老黄钳或糙米牙,则为花色虫,至多为次将军。重青颜色同真青相似,泛青金色,但色比正青更浓黑,黑头黑面黑脑盖,银白色斗丝隐沉细直贯顶,项蓝色起毛丁,乌黑墨翅有蓝色光泽,雪白色肉身,六足白色,但是无青色斑纹,以此同真青相区别。

如配白牙,色调逆合反而足,可以成为上将近元帅;如果配红牙或紫绛香牙虽不能成为大将,也很出色。白育此虫出土时,通体色黑焦枯,常有青金色,黑脸黑头,白色脑盖,银白扁斗丝细直贯顶,翅色似白银生光,六足均为白色,有黑色斑纹,秋分以后逐渐生白光,银色翅翼。如配红牙、紫绛香牙或紫花钳均为上品。此虫若形体完美,可称为将军;即使生了一副老米牙,也是一员上将。灰此虫才出土时,体色如纸钱灰色,斗线呈银色,额部犹如抹了一层金色,肉身、足均为白色。过了寒露,翅为银白色。如配紫花钳、紫绛香牙或红牙为上品;若配上白牙,虽然牙色同整个身体的结构色调相协调,但不能称为一位大将军。红砂青此虫出土时色如墨黑重青,头色重而斗丝隐沉,黑头黑脑盖,项铺蓝色绒毛而隐现红砂,至寒露后,翅上开始透出满身红砂色。此虫斗性最猛烈,一听其他虫鸣叫,势如奔马,凶狠至甚,不咬死对方,誓不罢休。

所以不能同其他虫共养一处,怕其闻听到其他虫鸣而思斗。在盆中要碰伤头额须尾,必须单独静养别处以不闻听他虫之名声。此虫世所罕见,是真正的虫中之王,遇此虫应格外珍惜。熟奸青此虫出土时头如粉红色,黑面紫脑盖,银白色斗丝隐沉贯顶。至寒露后翅变为银白色,六足俱白,肉色微青。若项呈紫绒色便为上品;配绛香牙或紫钳也为上品;若头盖带有金色最佳。虾青此虫出土时颜色如老青靛,黑头黑脑盖,肉色如老青虾,银白斗丝,如配上一副白牙就为上品;配紫钳也为佳品;如配绛香牙或赤牙则是下品。此虫若形如龟背,六足如玉,金斗线透顶,腿脚圆且长,则可以称得上真将军。黑靑此虫出土时体色如炭黑,肉深青色,银色斗丝,隐沉贯顶,头如涂漆,额面如抹了一层金色。初秋时节此虫枯如炭黑,而寒露后色变得如乌金;如能配上一副白牙,黑白相映,即为上品。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3078908529de4d50db88f993791c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