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神的诞生:〈封神演义〉源流考》,常明著,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23年9月版。
内容简介
该书分为内外两篇:
内篇主要考证《封神演义》的成书过程,与它书或文章的论述不同,该书提出,《封神演义》是说经文学与讲史文学两种文学传统下共同作用的产物,通过为《封神演义》划定年谱,根据情节中纪年的矛盾之处分析说经文学和讲史文学是如何共同作用的,同时以此为线索考证每部分重要人物形象和情节的来源,其中在太一的考论中特别提出了楚国巫教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在龙王的考论中则从文字学的角度重新对“龙”、“凤”等文字进行了阐发。
外篇是主要是对《封神演义》在历史上的重要改编本进行评介,包括《封神天榜》及《封神榜鼓词》等,其中对于《封神天榜》及周信芳《封神榜》的评介侧重于《封神天榜》对于《封神演义》的文学改造,也即是侧重其文学属性而非戏剧属性,《封神榜鼓词》等则属于民国旧书,目前在市面上难得一见,故此进行了详尽的评论和分析,同时作者也阅读了《申报》、《繁华杂志》等大量的民国旧刊,对当时的《封神演义》的续书和研究做了一番评介与研究,此外还写了通过对《封神演义》索隐派的钩沉证实了索隐派并非只存在于《红楼梦》研究,并通过二者的共性对索隐派进行了公正的评价。
要之,该书作为一部研究《封神演义》的学术研究类的著作,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目 录
自叙
内篇 《封神演义》成书考
一、《封神演义》文本的次第形成
(一)说经与讲史:《封神演义》的题材与来源
(二)《封神演义》中的时序矛盾
二、说经文学的递进:道教文学的世俗传播
(一)巫教的遗存
(二)从《搜神记》到《封神演义》
三、讲史文学的演进:从平话到小说
(一)《武王伐纣平话》
(二)《列国志传》
(三)《有商志传》
四、圣化与神化:诸神形象的由来
(一)毘沙门天王父子的东进
(二)姜子牙与历史人物的神圣化
(三)《封神演义》造神的方式
五、《封神演义》的价值观念
(一)道教因素:道士的参与和《封神演义》对道教精神的悖离
(二)儒家命题:武王伐纣再判断
(三)世俗价值:《封神演义》的欲望批判
(四)死亡诗学:《封神演义》对鬼域描绘的得失与影响
结论:《封神演义》的成书
参考文献
外篇 《封神演义》衍生作品评介及其他
一、《封神榜全传》评介
二、《封神榜鼓词》评介
三、车王府曲本《封神榜》评介
四、贵族意识与缜密逻辑
——论宫廷连本大戏《封神天榜》对封神榜的改造
(一)对结构的改造
(二)对事实的改造
(三)对人物的改造
(四)对风格的改造
(五)对主题的改造
(六)对逻辑的改造
(七)戏剧结构对情节的超越
(八)结论
五、周信芳剧本连台本《封神榜》评介
(一)剧情的介绍
(二)剧作的主旨
(三)剧本的改造
(四)结论
六、《锋剑春秋》与《封神演义》
七、《封神演义》续书评介
八、索隐派与《封神演义》的研究
九、“十兄弟”故事与明清小说比义
后记
自 叙
毛宗岗继承乃父的志愿,评点《三国志演义》毕,欣然在卷首置下一篇《读<三国志>法》。我的野心还要大些,试图为一切中国章回小说寻到一条可能的诠释和批评的途径,在现在看来,应该便是立足于文学史,即将小说回归到文学史上去,站在当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结构中,窥视小说成书的动因、过程及当时社会对小说的接受。
《醉耕堂刊毛宗岗评本三国演义》
在拆解了十数本小说后,发现中国章回小说的题材无外乎宋人耐得翁在《都城纪胜》中对当时说话艺术的归纳,计有世情、武侠、讲史、说经四种。世情文学和武侠文学的形成多半是袭用前人的叙事母题和叙事套路,惟有说经和讲史是连带将从前的故事也吸收在内的。
《封神演义》一书兼有说经和讲史两种路数,这便引发了我的兴趣,于是将它选做材料,希望能够探寻到章回小说沿革的三昧。
《封神演义》的说经,说的是道经。道教起源于中国的巫教,又参考佛教的观念与方法及先秦道家的思想与典籍使其宗教化,但巫教却是它的根底。故在道教中,科仪每每包含一定巫祝的仪式,诸如炼丹术、五雷法等,这些巫教的遗迹对中国的民间影响尤深。
事实上,巫教与巫术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凡是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的兴起,无不来源于当地、当时的种裔的巫文化。《说文》释“巫”字:“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褎舞形。”可见巫最初是上古时代能与神通灵之女子,所谓“巫文化”即是指上古时期对于自然神的崇拜。
中国的传统时代属农业社会,依赖于土地及自然气候的变化,故将风雨雷电、地震冰雹等无不神化,并加以崇敬。故此,能够在人神之间沟通的“巫”便犹如后世基督所谓之主教,最大的巫师则犹如教皇般受到人们的崇拜,在有商一代,最大的巫师始终是商王本人。
基于这样的传统,巫师在对人们加以统领的同时,势必要对自然规律有所掌控,即通过旧有经验的总结完成对未来事务的指引,这便有了对卜筮原则的归纳,在上古的各个时期各自形成一种学术系统,即郑玄所谓“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同时也有专人对过往的事实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这便是中国最早的史官。
故此,中国的文化是由巫史传统衍生的,巫教的科仪在周代终于演进成了更具人文性质的周礼,史家对文字的修饰则成了中国最早的文学。周礼衍生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后世的社会道德——儒家的“圣”、“智”、“仁”、“义”、“礼”等原则无不由于周礼而发源,文学则衍生出了中国最早的诗学,我们的种种审美无不是来源于此的。
《世界文明史》
于是,我们不难见到巫文化的力量,即如威尔·杜兰所说:“文学、艺术、政府,以及一切的一切,莫不受到宗教的影响。我们可以这样说,你不研究埃及的神,便休想了解埃及的人。”
不过,威尔·杜兰所谓之宗教乃是指某些民族而言,对于中国而言,则有其调整的空间。我们相信,一个民族的肇建并不如马克思所说是来自阶级的分化,而是来自对共同人格神的敬服。当这位或这些人格神发展为全民族所信仰的宗教的时候,如印度教或犹太教,那么这宗教对于当地人精神世界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但对于中国来说,人们所奉行的儒家思想是从建立伊始便试图摆脱巫教传统的,如孔子解释上古传说“黄帝四面”和“夔一足”时,分别说:“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谋而亲,不约而成,大有成功,此之谓四面也”,“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朱熹集注《论语》
等到战国阴阳家盛行后,则又以“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之道,强行将巫文化纳入到自家的人文传统中。在此情形下,儒家这一中华民族的共同思想以其独特的意志对可能出现的宗教意志或摆脱或融合,中国传统对神祇的崇拜则被压抑为民间宗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信仰范式。
佛教的传入与汉化则是问题的另一方面。尽管中文中用“宗教”对应英语中的religion是十分晚近的事情,但在佛教的历史上自来使“宗”与“教”并称,佛教将原教旨主义的佛法称为“教”,称派生的支派为“宗”,如净土宗、禅宗、密宗等。
但利用“宗”、“教”二字作为原教旨和支派的译名,本身是佛教向中国本土文化认同的一种模式。《说文》释“宗”字:“尊祖庙也”,即宗族之意,故佛教每拟其师弟关系犹如中国传统的人伦大妨,各宗派之间对其师师授受尤为森严;又释“教”字:“上所施,下所效也”,彼此之前强调人文的教化而非观点的征服。
其实,宗教诞生之际征服欲十分旺炙,如《圣经·出埃及记》中,上帝因以色列人不信服基督教而使其漂泊四十年,《药师经》则直接表明“外道典籍恭敬受持,自作教人俱生迷惑,当堕地狱无有出期”。但佛教到了中土以后,人文的教化便渐次取代了征服属性,使之更偏重于经义的普适而非对持异议者的恐吓。既重授受,必然需要研制出一种谱系;又讲教化,必然向世俗的价值做回归。
洎汉魏之时,作为儒家系统的史书《汉书》有《古今人表》确立对古今人物的品评,民间人物品评之风亦兴盛,影响到佛教使之成为禅宗,这便给那基于巫教而产生的思想巨擘道教以压力。
中华书局版《汉书》
于是,民间宗教的神祇终于在道教的文化需求下统一起来,形成了《真灵位业图》为代表的神谱,这便是中国最早的一张“封神榜”,将当时民间的信仰一网打尽。这些信仰大抵以历史人物,特别是去当时晚近的历史人物为主,无论其是否具有仙迹,更无暇为其杜撰师承。随着佛道两家新神的融入,民间和官方不断自我造神,中国的神谱也愈发广大,神的品类愈发庞杂。
这就难免使信众好奇神的品阶、个性、生活种种,于是皇甫谧杜撰《神仙传》,彼时大约民间已有神仙的传说,皇甫谧不过聊为整理,作为那张古老“封神榜”的外传。等到民间说话艺术兴起后,又出现了讲道情的宝卷和说经的平话,这些都是《封神演义》的源头。
同时,《封神演义》又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书。作为书中最主要线索的故事,乃是儒家历史上的第一个公案即武王伐纣。
笔者在读《史记》的时候曾设想过,为什么列传七十,独以《伯夷列传》推为第一?后来想到,在这篇只有828字的文章里,属于“其传曰”的部分仅占223字,不足文章的十分之三,文章前后的议论探讨的是汉代著名的议题,即汤武受命放杀是否合理。
清同治十一年成都书局刊本《史记》
其实,这个议题在传统社会一直备受争议,直到西方民主思想传入之前无论是知识阶层还是民间各界均未能取得共识,《封神演义》竟然不避艰难,以民间的立场对此开展想象,实在是独树一帜的。同时在叙述这一故事时,书中又以道教的神祇凌驾于儒家的圣人之上,如以春秋时的老子为开周的武圣姜尚的师伯,先后以道教中神霄派和内丹道的教义改造故事中原有的儒家立场,其立场也颇值得玩味。
于是按图索骥,寻找出这部作品的源流。自《武王伐纣平话》以降,这一故事不断演变,产生许多平话、杂剧,终于被《封神演义》的几代整理者荟萃一炉。
套用顾颉刚先生讲上古史的话说,这部《封神演义》其实是“层累”起来的。正因如此,一部小说里面,有的批判暴政的,如罗列纣王的种种劣迹;有的是基于历史的英雄传奇,如黄飞虎、闻仲等人的故事;有的讲神仙源流,如姜子牙下山和哪吒出世;有的是神魔斗法的战阵故事,如十绝阵、黄河阵等;有则近似于神仙收魔,如羽翼仙、马元被收降等。
历代整理者虽然有心把不同的故事整合到一起,但因为在流传过程中观众或读者对上述故事已经产生了既定的印象,所以即便用力加工,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情感情感都改掉。加之全书最终的写定者并不是文人,甚至出现了许多史实和逻辑上的抵牾,更遑论将成书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立场统一为一种系统的思想。
故现有一切试图《封神演义》主题诠释的著作,最多只能沦为郢书燕说而已。而笔者的不揣鄙陋,探索《封神演义》的故事源流,则是冀图还原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思想和情感上的倾向,为读者尽力还原每一代整理者的思想逻辑和行文立场。这是一件集腋成裘的工作,最终的成果便是本书的内篇《封神演义成书考》,算是笔者一些浅薄的见解。
许仲琳编辑《封神演义》
本书既要考察《封神演义》的成书,难免涉及诸神的产生轨迹,于是便有了文中关于姜子牙、哪吒、龙王等形象的来源探讨。这些题目其实是很有意思的,要信马由缰地探讨下去,还有很多问题可供参考。
理论如那条被《山海经》宣传为“青首,食象”的巴蛇是否即在巴地?古来巴蜀并称,“蜀”字从“虫”,“虫”便是虺的本字,“镯”字又以“蜀”为声旁,近似于团龙之形,三者是否有所关联?这些都是足以让人想入非非的题目,也难免让人多读几部书,诸如道藏本的《搜神记》、《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以及清人姚东昇辑录的《释神》。
尤其读到《释神》时,见到里面叙述了许多我们日常贯见而不详其本末的神竟然一一有了名字和形象衍变的轨迹,令笔者读后兴味盎然,乃至有了要做《广释神传》的冲动。但中国的神既多,即便围绕《释神》所叙述的神祇展开也无疑会攀藤附葛,所以只选取与《封神演义》有关系的神祇展开,挂一漏万之处,还请读者见谅。
继而顺着演义流变这个题目次第开展下去,读到《封神天榜》十八册书,发现在乾嘉的时候,封神故事的主题已经由武王伐纣的历史探讨变成论证圣天子通过暴力革命坐帝位的合理性了。
清代年画《封神榜》
但到了周信芳的《封神榜》剧本,则又变成了对后革命时代的质疑,他将汤武革命当成辛亥革命或各种以革命为由头的乱象的象征,对乱政失望之余却又对真实的民主有所期待,这也是身处大时代人思想形成的必然。
我们这一代人大概都记得颇有一阵宣扬黄炎培的热潮,记得他的历史周期律的意见,却忘记了鲁迅《小杂感》里早就预见过:“革命,反革命,不革命。革命的被杀于反革命的。反革命的被杀于革命的。不革命的或当作革命的而被杀于反革命的,或当作反革命的而被杀于革命的,或并不当作什么而被杀于革命的或反革命的。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
当“革命”一词成为政治正确,革命本身也就成了目的而非途径,不单是救亡压倒启蒙,简直是暴力压倒民主。我倒是希望有人作一部《封神演义》的诠释史的,或是作一篇《封神演义》的研究综述,或许在不同时代对封神故事的不同探讨上,找到一些先辈们对于民主、社会前途、大变革时代下个人命运思考的轨迹。
惜乎,一般的研究者于此并不甚重视,于是我花了一些经历和钱财,求购了一些晚清民国时代的《封神演义》改编的剧本和故事书,续作了一些《封神演义》衍生作品的评介,这就是本书外篇的缘起了。
因为一般的研究者不甚重视,导致不但市面上研究《封神演义》的专书很少,连一些基本的工作也是没人做的,比如似乎没有人做过《封神演义》的故事编年。于是我便仔细爬梳书中的时间标识,发现了哪吒故事是插入的,之后次第写下去。这样,考校的文章便做起来了,脉络的确是很好梳理的。
金陵德聚堂刊本《封神演义》
但要做到论据的确实,便不算容易了。我绝不肯妄加猜度,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否则即便观点再够新颖,也不敢把它写下来。
如在考证姜子牙名姓的时候,我见到《路史》说姜子牙名叫涓,怀疑“涓”是水名(又称“潍水”,在山东,今有潍坊),也是姜子牙垂钓的地方——“渭水”是“涓水”之误;又如《封神演义》中的龙安吉的名字与龙吉公主相类似,我疑心是作者将原有的一个故事析为了两个;另有一个民国的作家王尘影,号为“太原神隐”,我疑心他是山西太原人。但是后来实在没什么证据,只好放弃了。
之所以这样严谨,实在是因为诸位目下的这本书已经是我个人的第三部完整的著作了,我惟一的愿望是这一部要比从前的两部更好,希望日后有人提起我的名字的时候,会想到我有过这样一部算是认真的书。如果说还有什么野心,那就是在这个愿望之外再加上一条,希望日后有人在研究《封神演义》的时候除了本书所引据的这些著作之外,也能想起这部叫《封神演义源流考》的小册子。
清籁阁刊本《封神演义》
本书的旨意在于考察《封神演义》一书的流变,内篇讲述《封神演义》的成书过程,外篇探讨其衍生情况。在写作本书的时候,我尽自己的全力,搜集到自己所能知道的全部研究《封神演义》的著作,并在前辈们的研究基础上再做心得,这是必须要致感谢的。但我亦尽力避开已有著作的研究范畴,以期对《封神演义》的研究略尽绵力。
明眼的朋友读到这里应该能知道,其实我尚有给《封神演义》研究作文献综述的意思,但自己能力实在不足以批评前辈的成绩,自然是“千言千当,不如一默”了。
聊为序。
2023年1月5日
后 记
2021年的年底,我在北京潘家园旧书市场淘到了半套“明末清初小说丛刊”,除了《后西游记》等少数几种外,都是一些薄薄的小册子。说来惭愧,即便是半套丛书,其中未曾寓目的也在在有之。
耐着性子翻了一翻,发现其中许多的著作无论从情节逻辑、作者文笔或是人物塑造方面其实都不亚于今日所谓的“古典小说名著”。但其不能成功,大概是在当世流传不广——这些书并不像《水浒传》、《西游记》以及本书所讨论的《封神演义》一样是由不同时代的人口口相传、整理发挥而成的,而是出于职业文人的文学塑造。
当世的文人只对《聊斋志异》式的传统笔记小说感兴趣而看不起章回小说,一般民众又不喜欢旧评书的故实而不喜欢文人的原创,故此这一批小说便沉寥下去了。
明末清初小说丛刊
二十世纪初,新文学发生,研究古典文学的人嫌这一批书在旧社会影响甚小,难以用来解构中国的旧病灶,又不肯代为宣传。反之,《封神演义》这样人物刻画不鲜明、情节又拖沓重复的小说,只因它的影响甚大,便能跻身名著之列,甚至衍生成为当下神魔故事里的一个大IP,不断被各色的艺术作品诠释。
我们的身边总有一些朋友是没有读过《封神演义》原著的,但这并不妨碍他知道哪吒脚踏风火轮、二郎神的名字叫做杨戬——这些都是《封神演义》的专利,《西游记》里的哪吒没有风火轮作为工具,二郎神也只说姓杨,与《二郎神开山宝卷》相同,称为杨戬亦是《封神演义》的原创。
道教原无阐教、截教之说,更没有鸿钧道人,但这一人物形象却被改称为“鸿钧老祖”,一跃成为目下许多洪荒题材的小说中的终极BOSS。更不必说稍微了解一点古典文学的朋友一定知道书中的被神话的姜子牙、被称为“武成王”的黄飞虎及闻太师、雷震子等,至于妲己的妖狐形象虽然早有成说,但也不得不承认是《封神演义》扩大其影响的。
清代木板套色年画姜子牙
仔细想起来,人们所批评的《封神演义》的人物形象不鲜明大概指的是一些写作者努力塑造的龙套人物,如以“大元戎”身份奉命派去伐岐山的三山关总兵张山,此人在前文中并没有铺垫,伐岐的过程中又被羽翼仙、殷郊、罗宣等人夺去了风头,而后便匆匆死掉了,最多只是起到了道教争斗的背景墙的作用。
但在描绘太师闻仲伐岐之前,写作者却不但写出了他在商朝的擎天一柱的地位,也借他条陈十策写他的老成谋国,更在他死后写“忠心不灭,一点真灵,借风迳至朝歌”,甚至连在最终的封神时也不乏他的英灵出场,闻仲受封时,只见“香风一阵,云气盘旋,率领二十四位正神,迳闯至台下,也不跪”,这样着重刻画的人物不被人记住是很难的。至于书中许多法术的变化,种种神祇的异形,当然也颇为人称道了。
也正是基于这个缘故,笔者尚在做学生的时候就对《封神演义》颇感兴趣,也深有研究的信心。在拙作《水浒琐语》的致语中,笔者曾为读者推荐六部古典小说,计为《红楼梦》、《水浒传》、《金瓶梅》、《儒林外史》、《封神演义》和《三侠五义》,并以为他书胜在叙事,《封神演义》则胜在情节的离奇和想象的瑰丽。即便其文笔未臻上品,但笔者相信,只要读者能够翻开阅读,便一定会对此书难以释手,无可自拔。
饶是如此,本书写作的过程仍不在我的舒适区。因为最初的计划是一定要弄清《封神演义》成书的本末,只有这样才能自源而流地了解它的叙述方式、主题变化、历代诠释以及当代的影响。
未成想如此一来,便很是苦读了很多之前未能精通的领域,诸如宗教、方术及民间的信仰层面的著作,每每发出“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叹。如对梵文的一窍不通使我只得因循旧说至人云亦云的地步,天文、术数虽不至于是门外汉,却在深究时仍免不了捉襟见肘。但笔者亦曾倾尽绵薄,终于作成此篇拙文,不周之处,还请方家不吝教我。
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
完成《封神演义成书考》后,最初的计划是论及时下的《封神演义》的各色改编的评书、动漫、影视作品,从单田芳的《封神演义》评书讲到TVB的《爱子情深》,从藤崎竜的漫画讲到乌尔善的《封神三部曲》。于是,我便试图搜寻一些旧时候的连环图画。
未成想,在旧书网站搜索的时候,竟然觅得了许多民国时候的改编本,有小说、有鼓词、有戏剧,甚至还有《封神演义》的续书。
怀着好奇买了几部,读上几种,便被作者的志趣吸引——我们在讲到民国的文学的时候,总是不免受到“文学革命论”的影响,将新白话小说作为研究的主要乃至惟一方向,只是在偶尔的时候会将目光瞄向旧诗、旧散文的作者,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在那个时候,仍有一批继承了传统文学笔法和题材的小说家努力地经营者长篇章回小说,以俗文学的立场将故事讲给那些虽能识字却无甚文化的普罗大众。
新文化书社排印本《封神传》
这简直和《封神演义》的作者的目的是一样的,“俗有姜子牙斩将封神之说,从未有缮本,不过传闻于说词者之口”,于是他便把这些说话家的故事连缀成篇,未能如《水浒传》、《金瓶梅》一样逻辑缜密,更不如后来的《红楼梦》、《镜花缘》富有才学。
但它的思维奇幻,颇得时人及后人的欣赏与传扬,乃至其中的一些情节成为了典故,甚至小说里一些人物的出现也改变了旧有的神谱,如以赵公明为财神,以杨戬为二郎神的名字,以黄飞虎为东岳大帝……过去的时候,一切神祇都由帝王册封,《封神演义》一出,便成为了民间的自我封神。这便是俗文学的力量,也是民间的文化的力量。
清人钱大昕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虽然他是自批评的角度做此论断的,却也不能不说是一种的见了。以长篇章回小说小说所代表的俗文学(包括更早的变文、鼓子词和话本等)是以具体的故事说历史、说人情,把冰冷的贵族知识变成民间的家长里短,让人在故事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感,体谅着故事里主人公的因缘际遇、悲欢离合。我想,俗文学的出现是中国最早普世价值的体现,也是面向普罗大众第一次展示人文主义的力量。
自然,还原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俗文学的先驱们也未必有如许大的愿景,他们也许就像今天的畅销书作家一样,只是知道读者有这个方向的爱好,写出这样的作品有人买、有人读,于是便写,于是便出版。
但我总觉得,这一段历史总是不该忘却的,整理和研究这一段文化的授受,不但是弥补历史和文学史的空白,也是对社会史的一种尊重。然而说来简单,做之何难,眼见得这些先驱们的名字渐被遗忘。不必说本书中提到的赵苕狂、傅幼圃、王尘影等人一般读者已经不识其人,即便为学界熟悉的汪原放市面上也找不出一本独立的传记。
《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
在我搜索民国时期关于《封神演义》题材的书籍遗迹的时候,读到了一部《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书中提到署名“天悔生”的《续封神传》,可惜以我的本领,是完全找不到它的鳞爪了。另有署名“凤俦生”的《绘图新出姜子牙出世八十遇文王初集》,也总是觅它不到。
作为一个以读书为业的人,未免担忧这些民国时代的旧作有朝一日彻底离散而去,这便动了要著录这些书的念头。于是,我一路考察着《封神演义》在民国的流亚,一路寻检索着种种现代学人的专著,搜集着一部又一部泛黄的作品,翻阅着民国的旧报纸、旧戏单,寻找着俗文学先驱们的遗迹。渐渐地,先驱们的身影也越发清晰,而本书的内容也愈发厚重。
当然,与《封神演义》的相关研究,我依旧没有做完,也做不完。本来还想作一篇《武王伐纣本事考》以及一篇《六韬考》,并且颇收集了一些资料,特别是对《诗经》若干篇什的诠释,已经略有一些思路了。
《水浒琐语》
但是考虑到花费的时间太长,更主要的是会增加本书很大一部分的篇幅,使读者感到负担,所以暂时放弃下来。希望将来有出版《封神演义源流续考》的机会,那便可以此为开篇,完成一点自己微小的心愿。
多谢读者!
未来见!
常明
2023年1月5日
作者简介
作者近照
常明,笔名驭笔峰居士、雨亭,著有《先秦诸子述林》(中国致公出版社,2019年)、《水浒琐语》(浙江古籍出版社,2021年)、《诸神的诞生:封神演义源流考》(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23年),并发表多篇论文。新浪博客账号“驭笔斋”,连载《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明通鉴》评论及《中国文学史十七种评论》等,喜马拉雅账号“常雨亭”,主讲《域外文学百讲》、《法意与世情——〈论法的精神〉批判》等,深受业内好评。
常明:《封神演义》与讲史文学(《封神演义源流考》之一)
常明:索隐派与《封神演义》的研究(封神演义源流考之二十九)
新书推介 | 李亦辉:《〈封神演义〉考论》
杨威威:《封神演义》枪赞与《雪中行》歌词对勘——基于传播接受视角的古今互证理论建构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