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型冠病毒疫情蔓延,各地防疫层层加码,武汉人甚至整个湖北人都成了被区别对待的对象。有的地方筑起路障,拒绝武汉车入境,“围堵鄂A牌照私家车”;有的地方把武汉人隔离起来;有的地方的“酒店拒绝湖北人入住”;各种讽刺、嘲笑湖北人的图文在朋友圈传播。
随着疫情的继续,很多农村都实行了封村措施(图片来自网络)
1月30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严喻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最需要进行心理疏导的不是留守在武汉的居民,反而是滞留在外地的武汉人和从武汉返乡的人员。”
严喻本人现在就身处武汉,据他观察,虽然武汉封城了,但至少在这座城市中,大家处于同样的环境中,是同一个群体,彼此平等,只要做好防护,还能正常过日子。这种正常的社会秩序很大程度上减弱了留守人员的心理压力。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外地的“武汉人”已经被妖魔化,污名化,很多人“谈鄂色变”。对于这种现象,严喻并不意外:“由于幸存者偏差现象,民众只能在媒体上看到一个又一个被确诊的武汉人,很容易对于‘武汉人’这个群体都心生排斥。”
在外地的“武汉人”已经被妖魔化,污名化,很多人“谈鄂色变”(图片来自网络)
在这种情绪的驱使下,很多在封城前从武汉返乡的务工人员和武汉旅游人士现在滞留外地,遭遇驱逐。当地人会将他们当作一个携带病菌的个体,从而有意无意地疏远或孤立他们,使他们在防护病毒传染的生理行为之外,还要背负被歧视的心理压力。
严喻认为:“他们会有更多的焦虑感,因为他们没有归属感,但又回不来武汉,处在一种悬空的心理状态中。比起留守武汉相互支持、打气的人群,这些人的心理状态应该是更差的。”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应激反应”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事实上很多人已经进入了“应激状态”。
1月25日,一位微博博主@余婧在路上 发布了一条关于应激状态的微博,其中提到“特别提醒一下,不停刷手机上的创伤性信息,是进入应激状态的表现。”截至目前,这条微博已经有8.5万转发,评论中许多网友分享了自身的经历。有网友表示:“我一直不停刷到现在,怕再一睁眼爆发什么大问题”,博主@余婧在路上 评论称“快睡觉!你这明显进入应激状态了!”
其实,所谓应激反应,大多发生在一些严重的、会波及到许多人生命的灾难之后,如地震、洪灾、重大传染疫情等。进入应激状态的表现为恐惧、无助、悲伤、愤怒、麻木,或者疲倦、发抖、失眠、心神不宁、呼吸困难、肌肉疼痛、恶心腹泻等。
严喻表示:“当前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多,当你很关注一件事时,它的负面影响就会过分扩大。不管是疫情遍布全国,还是医疗资源短缺,这种种负性事件汇聚成了残酷的信息流,使得关注的人很容易陷入一种持续的应激状态中,引起广泛的焦虑。”
疫情期间,普通民众居家自我隔离、不添乱,就已经是在为疫情做出贡献。而要保持自身的身心健康,严喻建议,首先要从广博的信息流中抽身。
如果要关注疫情的发展,可以选择权威、科学的信息渠道,如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即便是这样有选择的信息流输入,也要遵从适量的原则。在这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恢复自己的正常生活节奏。
严喻表示:“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在春节假期居家自我隔离的确无聊,但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提升自己的机会。大家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个合理的规划,读书、学习、锻炼都行。如果想趁机放松,也可以看看电视剧、综艺等,重要的是为自己找一件愿意做的事,拓展思路,不要一直被动地陷入应激反应的泥潭中。”
现在全国各地已设立了多个疫情心理支持热线,如果民众无法自行调节,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服务。(撰文/记者 赵玲 图文编辑 陈永杰)
附:各地疫情心理支持热线:
湖北省
湖北省委教育工委、湖北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开通心理支持热线和网络辅导服务
电话号码为:4007-027-520,开放时间为每天9时至21时
武汉大学
武大心理健康中心在你身边
QQ:1958680537每日对话服务时间为8:30时至22时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处大学生心理教育中心
通过三个咨询QQ:1448520936、1559354592、1602245966
电话:15623106969
为本校在读学生提供心理援助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开通心理支持网络服务QQ:3128870353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开通面向学生的心理援助服务
通过QQ号(2305202159或1738867292)提供在线咨询服务
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通心理支持网络服务
QQ:259075559
武汉工程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开通心理援助热线提供线上心理服务
QQ:1824229610或者EMAIL:wit525@qq.com
湖北师范大学
湖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开展心理支持服务
QQ:574315080
三峡大学
三峡大学学生处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开设网络和电话心理援助服务
QQ:3371798366
电话:15971624337
电话:13997668656
电话:13886705336
北京市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24小时心理健康援助热线:010-62760521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心理支持热线:4001888976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心理素质教育中心
心理援助热线电话:010-62281882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学生工作部心理素质教育中心
心理咨询预约电话:13810392680(9:00-21:00)
重庆市
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中心
电话:13996464520
上海市
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心理辅导中心开通心理支持网络服务
心理支持热线(QQ语音通话):2053868907
四川省
电子科技大学
咨询电话:028-85422114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
为大家提供系列心理支持手册QQ:1127403064
浙江省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推出心理辅导服务
QQ:632640053
QQ:397863438
广东省
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网络咨询:http://psy.csu.edu.cn/
中南大学心晴热线:0731-88876901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欢迎朋友圈转发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
请发邮件至bjkjbeditor@163.com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违者必究
阅读更多权威有用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动,请下载“科学加”客户端。苹果用户可以在App store搜索“科学加”下载安装,安卓用户可以在应用宝、360手机助手、豌豆荚、华为、小米等应用市场搜索“科学加”下载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