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这东西,有时候我很想砸烂它,因为它很不公平,比如它对王政君就太过于恶毒了。历史虽是个爱打扮的小姑娘,但它可以粉饰却很难篡改,比如王政君,她的原貌就放在那里,就看你有没有“剥落脂粉”的功力。
这就是历史的魅力。
王政君的出生很神奇,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人预言,她家这个地方645年后会出现一位“圣女”。王政君刚出生就有人旧事重提,宣称这位圣女就是王政君。
果然,645年后的公元元年,汉哀帝驾崩,王政君以太皇太后之身垂帘听政,圣女预言成真了。
不过,王政君在当“圣女”之前却差点成了“剩女”。
原来,圣女的命太硬,早年她连续聘了几位未婚夫,结果都等不到进洞房,男方全都被阎王爷收走了,其中一位还是大名鼎鼎的东平王(汉元帝的弟弟)。
连王爷的命都镇不住她,这种女人谁敢娶?于是王政君一直熬到18周岁都没能嫁出去。
眼看女儿就要砸手里了,她老爸王禁愁死了,找了个算命的给她卜了一卦。结果瞎先生道破天机:此女大贵,哪是一般人能消费得起的?
王禁一听大喜,看起来俺闺女真的是“圣女命”啊,于是将她送入宫中为“家人子”。
“家人子”就是备选的秀女,有可能被皇帝相中,大多数会沦为宫女,王政君差点成了后者。
又一件神奇的事发生了,无心选秀的汉元帝随便在一排女人中指了一下,无意中指上了王政君。就这样,“圣女”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神奇继续,当时汉元帝宠幸了十几个妻妾,七八年没生一个儿子,王政君却一枪中的,给汉元帝生下长子刘骜。
母以子为贵,占了先机的王政君被立为皇后,刘骜当上了太子。
不过后来汉元帝后悔了,他一点不喜欢王政君,而是宠爱宫女出身的傅昭仪。于是他绞尽脑汁,企图废了刘骜,改立傅昭仪的儿子刘康为太子。
傅昭仪是王政君一辈子的克星,这个女人是个心机婊,狠毒、自私、无知、霸道。王政君母子度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岁月,那时候汉元帝眼看着就要驾崩了,却不让皇后和太子接近,天天跟傅昭仪母子腻歪在一起。
后来,大臣史丹拼死闯宫,以出色的说话技巧警告汉元帝,如果他要是想易储,包括他在内的大臣们将不奉诏。
奄奄一息的汉元帝被迫低头,打消了易储的决定,汉成帝刘骜才在最后一刻惊险登基。
其实那都是汉元帝和傅昭仪利令智昏,此时王家的势力已经非同寻常,王政君的哥哥王凤就掌管着卫尉,假如汉元帝易储,他的圣旨都出不了皇宫。
让人感动的是,汉成帝即位后,王政君对傅昭仪母子采取了以德报怨的态度。她丝毫没有追究傅昭仪的恶行,还给予了他们母子最高的待遇。汉成帝还把刘康留在京城生活了很长时间,甚至一度打算立他做皇储。
因为汉成帝无子,所以刘康死后,汉成帝最终还是决定立刘康的儿子刘欣为太子。
等到刘欣即位后,老妖婆傅昭仪仗着孙子是皇帝,竟然不顾王政君的恩情,反过来对王政君进行各种迫害。
首先,王家人全部被逐出朝廷、赶出京城。当时王莽已经是大司马大将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王政君为了不与傅昭仪产生冲突,勒令王莽主动辞职,王家人全部退出朝堂。
接着,傅昭仪破坏礼法,企图压王政君一头。按照古代礼法,汉哀帝已经被过继给了汉成帝,王政君就是他的亲奶奶,而傅昭仪只是藩王的母亲。
王政君仁慈,特批傅昭仪进京。结果“农夫与蛇的故事”上演,傅昭仪进京后就逼迫汉哀帝反咬王政君。在祖孙俩的联合运作下,刘康被加上了“皇帽子”,傅昭仪也被册封为“皇太太后”,傅氏子弟全面掌控朝政。
更来气的是,傅昭仪居然当众称呼王政君为“老妪”(老太婆)。
汉哀帝在位的六年时间,王政君可谓受尽了世态炎凉,她过着半软禁的生活。但年近七旬的她却表现出了超然的生活态度——不争不抢,唾面自干,如同得道的高僧大德。
大概是连上天都看不下去了,终于收了这对祖孙,汉哀帝驾崩时才24岁,没留下一儿半女。
当时满朝恐慌,汉哀帝不光无后,还把大权给了一个叫董贤的男宠,并承诺把皇位传给他。
大臣们谁也不敢做主,只好请求王政君出来主持大局。
王政君这辈子从来不干预政治,这会儿被迫走到前台,她能怎么办?于是老太太一边收缴董贤的大印,一边令大臣们推举一人代替董贤执掌朝政。
结果大臣们众口一词:王莽。
就这样,王莽又回到帝国的统治中心,从此走上了权力的顶峰,最终在举国拥戴下完成了代汉。
当王莽称“假皇帝”的时候,王政君才预感到大事不妙,她虽有心阻止,但却回天无力。王政君最后唯一的抗争,就是将象征皇权的玉玺生气地摔到王莽的面前。
王政君的晚年有点悲凉,尽管王莽对她这个姑姑竭尽讨好之能事,也给予了她最高的尊崇,但大汉帝国毕竟亡在她手里。就这样,她在对王莽的无尽诅咒中离世,终年84岁。
表面上看,是王政君一手摧毁了大汉帝国,著名的思想家王夫子甚至大骂王政君是“老妖”。
不过我认为,这些评价很不公平,西汉帝国的灭亡跟王政君没有一毛钱关系,相反她是一个值得后人尊敬的伟大女人。
- 一,王政君原本就不是政治家,也从来没有政治野心,她无需对帝国的灭亡负责。
纵观王政君的一生,除了汉平帝即位后她有短暂的垂帘听政外,她从来没有涉足政治,也从来没有干预政治的图谋,尽管她有这个条件。
汉哀帝即位后,如果不是她主动退让,以王家的势力,完全具备架空汉哀帝的实力。事实上,汉哀帝清洗王家的时候,连傅家人都看不下,朝中有很多人公开指责汉哀帝太过薄凉,对不起汉成帝。
所以无论凭实力,还是凭德道制高点,王政君都可以压制住汉哀帝。她却令王莽辞职,令王家人全力配合,主动退出。
汉哀帝却把国家搞得一塌糊涂,这是王政君的责任吗?
汉哀帝死后,王政君被迫主政,她没有贪恋权力,而是让大臣们推选执政大臣,之后她就握在橡皮图章退养,从来没有干预过朝政。
你能把国家败亡的责任,推给这样一位女人吗?
- 二,王政君的个人品行无可挑剔,她的善良、谦让、谦虚值得我们尊敬。
事实上,我每每读到王政君的事迹,除了感动就是敬佩。这个女人的胸怀博大到让那些争权夺利的大人物、蝇营狗苟的小人物,甚至为一毫一厘争得面红耳赤的普通老百姓都汗颜。
她这辈子真的很像一位修行的高僧,傅昭仪给她带来太多的痛苦,她一次又一次选择了原谅。
有人说,老太太为她的弟弟们没少争利益,要不然哪来“一日五侯”的咋舌之举?没错,王政君确实也替娘家人争过利益,但那是她应得的。
给舅舅封侯是西汉的传统,不是王政君发明的,不能因为王政君的弟弟太多就认为她自私,相反,她已经很节制了。
首先,她的八个兄弟分了三批才全部封侯。第一批两人,是她的同母兄弟;第二批五人,是她的异母兄弟;第三批一人,是已经故去的弟弟(即王莽的父亲),历时7年。
其次,她还有个同母异父的弟弟叫苟宾,王政君曾经试图也给他封侯,却遭到了汉成帝的拒绝。王政君不服:当年汉武帝不也给母亲的同母异父弟弟田蚡封侯了吗?汉武帝可以封田蚡,你怎么就不能封苟宾?
汉成帝说:汉武帝这么做本来就不合法。王政君一听“不合法”,只好就认了,没有为难儿子。
汉成帝有个嫔妃叫班婕妤(班固的祖姑),当时遭到赵飞燕姐妹的迫害。王政君无力干涉儿子的私生活,但却将班婕妤接到自己身边,替她充当了保护伞。
翻看史书,王政君一生没有任何污点,她一生简朴,为人和善,这样的女人不值得我们尊敬吗?
- 三,汉帝国的灭亡是历史的潮流,王莽代汉绝非王政君的责任,甚至跟王莽无关。
如果有人非要把王莽篡汉的责任推到王政君身上,只能说这是历史的无知!
首先,外戚政治是西汉的政治模式,怪不得王政君。
确实,如果不是因为王政君,王莽不可能掌握帝国最高权力,也就不可能篡汉,但这怪得了王政君吗?
其次,王氏家族轮流执掌最高权利,责任在汉成帝。
汉成帝是个懒政的皇帝,他自幼就形成了对舅舅们的依赖。从骨子里讲,汉成帝对大臣们并不信任,他虽然与舅舅们也有矛盾,但总的来说,他就像个没断奶的孩子,始终离不开舅舅们。
其三,王莽上位有身份原因,更是士族阶级力推的结果。
外戚身份对王莽来说是一块敲门砖,不是全部。事实上,王莽这个人确实太牛叉,他有能力、有德行、有理想,所以他身边聚集了一大批追随者。
在王莽被贬出京城的六年里,全国众多的读书人跑到他的封国,不离不弃。所以汉哀帝驾崩后,以孔光为首的朝廷老牌政治家们都一致推选王莽出山主政。
王莽代汉,是全国的士族阶级、汉家的宗室子弟、普通老百姓一致推崇的结果。所以我一直认为,王莽是唯一一个被选举的皇帝,说他篡汉不准确。
这些跟王政君有关系吗?事实上王政君是不赞成王莽代汉的,姑侄俩为此几乎势不两立。
其四,西汉灭亡,士族阶级的沦丧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西汉末年,作为中流砥柱的士族集团未老先衰,他们集体进入学术怪圈,集体腐化堕落。
我举个例子,我们熟悉的凿壁偷光的主角匡衡,这人信谶纬学术,迷信得很,常常用一些云山雾罩的思想指导政治实操。
比如黄河泛滥,他以及一批人都认为,水灾是因为咱们德道滑坡了,不用治理黄河,只需要修德水患自然消除。结果导致黄河连续十几年多次决口,搞得民不聊生。
当时有个民族英雄陈汤,以一己之力,千里奔袭干掉了匈奴单于郅支。但他此举并未得到朝廷的认可,属于矫诏行事,因此产生争议。考虑到陈汤的壮举太伟大了,所以朝廷还是打折奖励了陈汤。
这位匡衡先生,居然一直咬住陈汤不放,十几年不停地弹劾他,最好终于把陈汤搞得流放了才安心。这位自诩道德高尚的伪君子,最后因为投靠宦官、非法侵占土地4万亩而被废为庶人。
这就是西汉末年士族集团的真实写照,孔光这种推卸责任,不敢担当的人都算是好人了。
所以,西汉的灭亡跟王政君毫无关系,它是士族集团分化历史中的必然环节,把责任推卸给王政君,我只能说很无知、很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