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芒来小姐
最近,山东一位老父亲在朋友圈刷屏了。
视频中,
他穿着白色纱裙,垫着脚尖,
跟在女儿后面学芭蕾,
有模有样、惟妙惟肖。
这位老父亲说:
女儿第一天学芭蕾,很紧张,放不开。
他灵机一动,穿上裙子,
女儿被逗得哈哈大笑,紧张感一扫而空。
为了女儿,
可谓是“豁出去了”。
网友们看了,都在感叹,这个爸爸也太宠女儿了吧。
其实,比起面子、票子、房子、车子……
一份花时间陪伴孩子的心,更加珍贵。
心理学家科胡特就曾认为:
与父母共同度过的时光,是孩子克服不安的力量来源。
孩子最想要的,不是父母用钱买来的一切;
而是父母愿意腾出挣钱的时间,
陪他探索各种新鲜的事物,给予真正切实的关注,才是孩子走向世界的心理基础。
陪姐妹去商场儿童区,我看到这样一幕:
一个小孩从滑梯上下来,
拉住妈妈衣角,
要她陪自己一起玩。
孩子妈妈正在和姐妹聊天,
于是,塞给孩子一个iPad。
孩子很愤怒,将iPad扔在一边:
“妈妈!你说过陪我玩的!”
妈妈赶紧把iPad拿在手里,按压着火气问:
“我这不是在陪你吗?”
孩子小脸涨红,不知是气、还是急,
抱着妈妈的腿哭了起来。
我问姐妹怎么回事?她叹口气告诉我:
“这位妈妈是我的上司,平时工作很忙,很少陪孩子。她总有做不完的活,即使待在孩子身边,也几乎没有交流。久而久之,母子就生份了。就算好不容易腾出时间,陪孩子出来玩,也像刚刚那样各玩各的。”
美国教育家Rita Pierson在一场TED演讲中说:
教育的本质就是与孩子建立良好关系,支持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有太多的父母,苦于无法和孩子建立好关系,
但等有时间陪孩子了,却在以“无效陪伴”执行养育的功能。
我们常见的无效陪伴,可分为三个级别。
初级无效:
平时工作很忙,闲下来还是会陪孩子玩,
耐心倾听,趣味互动。
中级无效:
闲下来只想"葛优瘫",
边陪孩子边玩手机,心不在焉。
重级无效:
把陪孩子当任务,
没耐心也没心情,巴不得早点结束。
其实,最严重的无效陪伴,是夺走孩子的自由。
看似陪伴,其实是把自己的想法施加到孩子身上。
只重视一切外在形式,比如考试成绩、才艺外语,不重视孩子内在感受,不关心他到底喜欢什么。
面对父母的无效陪伴,孩子没法感受到父母关心自己,
甚至还会疑惑:
为什幺爸妈跟我在一起,总那么不开心?是不喜欢我吗?
男明星沙溢陪儿子上补习班,一等就是几个小时。
饿了,就坐在安全通道的楼梯间,干啃面包。
可沙溢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为了让孩子充分感到自己被爱着。
好的是,这些付出大多看得到收获。
沙溢的两个儿子都很亲近他,亲子关系非常好。
大儿子安吉弹得一手好钢琴,还会辅导弟弟小鱼儿学钢琴。
父子关系融洽,兄弟俩也亲密无间。
当孩子意识到:
我只有大哭大闹时,父母才会一心一意看着我。
就容易养成骄纵、任性的脾气。
而这,绝不是父母想通过陪伴达成的效果。
真正有效的陪伴,应当是"人在心也在"。
父母全身心投入到亲子互动中,孩子才会感到:我和爸妈不只在一起,
心也是紧贴的。
陪伴,才能带来爱意、关心和温度。
综艺《新鲜陪伴记》中提到一句话:
每天陪孩子一小时,孩子18岁时,陪伴时光其实也只有9个月,
但这一小时足以改变孩子一生。
为什么陪伴对孩子如此重要?
国家新闻出版署曾下发了一则通知,提到沉迷网游的孩子的共同特征:
缺乏父母陪伴。
北京某医院副主任说:
父母总希望孩子戒网,却不关心他们真正发生了什么。
她有一名16岁患者,因为网瘾被父母送来治疗。
一聊得知:孩子和父母几乎零交流,日常相处也不说话。
被问到如何看待父母的缺席?
孩子冷淡地说:
我习惯了。
"我习惯了"这句话,相信大多数父母听了都心如刀绞。
可能很多父母会想问,那怎样才是好的陪伴呢?
其实,衡量父母陪伴是否有效,标准之一是"共情"。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能换位思考的父母,亲子感情更好。
这些父母常问孩子:
你需要我做什么?你现在感受怎么样?
哪怕只是视频聊天,孩子都能感受到:
我和父母站在同一阵线,他们很重视我。
衡量有效陪伴的标准之二,是"互动"。
重庆状元谢欣颖的父母,多年坚持和孩子一起看书;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每周必须要接送女儿两次;
谷爱凌的妈妈谷燕每周末开车来回8小时,陪伴女儿滑雪……
我身边的父母,也在努力总结亲子互动的技巧,
比如:
当孩子有话要说时,放下手机用心听;
不要干涉孩子做自己的事情,除非他主动问你;
用单纯的心态陪孩子傻乐,不要老想着教育;
充分利用睡前一小时的“黄金时间”,
和孩子一起聊天、读书……
这些努力,都不会白费。
哈佛大学有一项持续了80年的研究显示:
童年经常和父母玩耍的孩子,成功率更高。
成年后,也会有更积极的亲密关系、人际关系。
好好被陪过的孩子,心理也会更加健康。
衡量有效陪伴的标准之三,是"接纳"。
我有一个姐妹,总在孩子"调皮捣蛋"时哈哈大笑。
打翻了水,弄撒了饭,把玩具丢得一团糟……
姐妹第一反应是笑,然后才是引导和指正。
孩子问她:"妈妈,你为什么老对着我笑"?
她回答:"因为你就是我的开心果啊。"
如果,亲子相处过程中,父母能接纳孩子的小缺点;
孩子就会感到:我虽然不够好,但在父母眼中依然是完美的。
这些孩子不容易被失败打垮,因为父母是他们的"安全港"。
即使被挫折磨损了自信,一想到父母的笑脸,又会信心百倍。
所以,请增加有效陪伴的时间。
哪怕每天只有半小时用心的陪伴,孩子的学业、性格、情操,
都会因此脱胎换骨。
耶鲁大学一则研究显示:
孩子成长每一年,父母的陪伴都能起到独一无二的作用。
0-6岁,是教育黄金期。
2岁前,孩子迫切需要父母爱他、照顾他。
亲子之间的"心灵感应",不经意就在陪伴中发生。
3岁时,孩子开始学习走路、跑步、吃饭、喝水。
这是他培养独立性的第一步,也会有些叛逆情绪,
比如:不准父母干涉,要求父母走开,独自冒险。
即便如此,父母依然要陪在孩子身边,
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过分溺爱,也不过分指责。
到了4、5岁,孩子开始探索新鲜的环境。
姐妹家有个4岁的孩子,每天饭后,她都会陪孩子完成一些小任务,
比如散步、捡落叶、踢球、吹气球。
孩子捡到什么稀奇东西,都会递给姐妹,自豪地说:"妈妈,这是我的宝藏!"
当孩子处于探索新环境的阶段,引导孩子探索陌生环境,保护他的好奇心,
很多孩子的自信心就是这时候培养起来的。
6岁,孩子开始进入学校,和老师、同学建立了更紧密关系。
为了得到外界肯定,孩子会变得勤奋,期间也会遭遇挫折。
我有一位来访者,因为被同学"取外号"十分自卑。
父母想转校,我鼓励父母多抽时间陪孩子,
多陪孩子做些事情,
告诉孩子:无论怎样,爸爸妈妈一定都会在他身边的。
后来,孩子没有转校,但不再介意同学的取笑了,
他自信满满地告诉我:“无论遇到什么,父母都会是我的后盾。”
7岁以后,孩子进入学龄期,体能和认知开始飞速发展。
父母会逐渐感到:孩子正在变成一个大人。
这个时候的孩子,不需要父母时时刻刻陪在身边,
但他需要父母提供机会,使他展示自己的优势。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TA,当孩子相信自己的闪光点能被看到,
亲子之间的节奏才会同频。
13岁之后,孩子进入青春期,此时迎接TA的,是巨大的迷茫。
“我是谁?”“我会有怎样的未来?”
为了得到答案,孩子会关注自己在他人眼里的形象,
甚至为了感受存在感,挑战传统,和父母“对着干”。
此时的父母,要理解孩子:
并非不尊重自己,他们只是想要尽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的位置。
所以,父母最好避免“硬碰硬”。
尊重孩子,不过多干涉孩子的选择。
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培养出健全、独立、积极的人格,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即使孩子成长到18岁,父母开始老去,
他们依然会发自肺腑热爱父母,
因为成长过程中,父母从未缺席孩子人生的风景;
衰老旅途上,孩子也不会缺席父母剩余的时光。
少玩会手机,多用心陪伴,
不经意的陪伴, 就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幸福。
—— End ——
作者:芒来小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男女观察员,已出版《姑娘,活得大气才够精彩》。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