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跟历来的每次国际冲突都类似,支持者参半,有人支持以色列,有人支持巴勒斯坦。
至于究竟在国际上这两方面究竟谁有法理,公道会自在人心。不过现实就是,谁拳头大谁有理,在巴以冲突上可见一斑。
不过跟网友们不同,我想四川大学的大多数人都会站在巴勒斯坦一边,这是因为四川大学曾经的学生,华西医学院巴勒斯坦国际生侯赛因,在当地时间10月17日的加沙浸信会医院空袭中,不幸身亡,而川大校友也确认了这一消息。在这次遇到袭击而产生的500多名伤亡者中,唯一与我国有关系的人。
侯赛因是来自于巴勒斯坦,从那个被监禁的地方走出来已经难能可贵,更为可贵的是,他已经在川大华西医学院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显然他当时是有很大的机会留在中国,甚至去欧美工作,未来或许还能带着自己的家人远离战火。但是他还是毅然决然的回到了巴勒斯坦,希望能通过自己学到的东西去改变家乡。
其实现在很多人都知道了,即便是没有冲突的加沙地带,生存也是很恶劣的。缺水,缺电,缺物资,还经常有战火冲突。或许生活在和平年代且是和平地区的中国是感受不到其中的艰难和决心的。
当然由于消息的缺失,这个消息是有一名企鹅的员工也是川大的校友,转载的埃及埃及的川大校友马穆德的社交内容,毕竟埃及和巴勒斯坦更为亲近。
马穆德目前在中科大读MBA,在华为工作过,他的消息应该比较可信,算是第一手的消息。
笔者观点:
记得在当年我刚刚做记者的时候,曾经在当时的华北油田职业学院见到了一批来自伊拉克的留学生,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当时来华学习的是科学技术。
不过几年后两伊战争爆发,据说这些学生基本都回到了伊拉克。而他们与中国的联系就此中断。
这次的巴以冲突仍然如此,即便一个普通人多么的有家国情怀,在大的国际环境中依然会如此的渺小。
虽然巴勒斯坦需要向侯赛因有学识和能力的建设,但是在炮火中,却无法凭借意识来求生。
他的离世可以说是巴勒斯坦的悲哀,也是在家国冲突中普通人的无力和悲哀。回想抗战的年代,我们的祖辈也是如此。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争年代是一个充满困苦的时期,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祖辈和我们来说,人们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被迫卷入冲突,不仅遭受了巨大的人身和财产损失,还可能失去亲人和朋友。
和平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条件,我们真的应该珍视和平,努力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