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玮:我国禁毒力度连海外“毒虫”都怕,但新问题层出不穷

2024-06-25     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左玮】

1987年,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会议,提出了“爱生命,不吸毒”的口号,将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以引起世界各国对毒品问题的重视,号召全球人民共同来解决毒品问题。

三十余年后,毒品却似乎把世界多国给“解决”了:大麻在荷兰、印度、以色列等国华丽转身、登堂入室;西方国家在细微之处更是遥遥领先——德国成年人可合法持有一定量大麻,法国为瘾君子修建吸毒室,加拿大推出毒品快递上门服务,而美国,又一次“一超多强”,以仅占世界总人口5%的人口,占据全球吸毒人数的12%,消耗了全球80%的阿片类药物……

国际毒潮泛滥,我们如何防止毒情在国内出现乃至扩散?

资料图来源:新华社

01

目前,“外防毒品入境、内防毒品滥用”是我国面临的双重压力。为了筑牢防线,一群英雄时刻奔走在民众看不见的地方。

说起外防毒品入境,在边境缉毒一线冲锋多年,如今转到内地综合岗的杨警官不由自主地挺起了胸膛。“回忆起边境缉毒的那些事,我就充满了自豪感成就感,那一定是我这辈子最高光的时刻了。”那些年,他攀过边境陡峭的悬崖,也淌过湿地走过雪原;他既因开车撞停毒贩的车辆流过血,也为牺牲的战友流过泪。

“严防境外毒品输入,以前战线主要在边境线,近十年的‘净边’、‘平安航道’联合扫毒行动已将战线扩展到了周边国家。”我国与周边国家联合开展执法也有很多难点,不说跨境取证、落地抓捕的难度,有时候一个犯罪链条涉及不止两三个国家,行动也就需要多个国家信息传递、情报分享和同步抓捕。虽有重重困难,但中国警方与各国的执法合作不断深入和务实,“净边”、“猎剑-黑武士”、“境外清源”等行动力度不断增强,我国的“禁毒国际朋友圈”也在逐年扩大。

前不久的6月13日,2024年度的“平安航道”联合扫毒行动在中国云南省德宏州芒市启动。这些年,在我国倡导建立和多次承办下,中国、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六国已成功举行了八次联合扫毒行动,为打击湄公河流域毒品犯罪、维护地区治安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已与30余个国家或国家联盟签订50项政府或部门间禁毒合作文件,设立13个禁毒边境联络官办公室,联合破获跨国跨境毒品大案800多起。

“为了拯救我们自己,甚至不得不拯救周边邻居和这个世界。难道真的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一位禁毒民警半开玩笑地说。

资料图来源:新华社

除了外防输入,内防制毒的“除冰肃毒”、“除根”等行动也成效显著。

目前,国内规模性制毒活动、非法种植罂粟大麻等犯罪几乎绝迹,全民参与禁毒斗争的意识和主动性不断增强,我国禁毒力度对全球吸贩毒人群也形成了极大震慑。

“今年辖区内还没有抓到新增吸贩毒人员。”泸州一禁毒民警回忆了一会儿,又补充道,“近期要接触到瘾君子,还是从缅甸一车车拉回来的诈骗分子里,检出那么一两个。”

凉山布拖县,某派出所所长发哥感同身受。“2018年前,仅我个人在辖区内抓到的犯罪嫌疑人进行毒检,一抓抓一串。2021年降到个位数,2022年开始,这数字降到了0。”布拖原是金三角毒品输入的主干道,如今是青山绿水间的一个无毒小镇。更令人振奋的是,2023年至2024年5月,整个凉山社会面吸毒人员肇事肇祸“零发生”,因毒致贫、因毒返贫、毒品中转集散地为凉山的毒品刑事案件“零发生”。

“现在想在当地抓到个吸毒人员难得很,因为打击力度很大,而且从没松懈过。”问及近些年禁毒形势,多地受访同志如是说。这与各地派出所持续加大“逢嫌必检”、“重嫌必检”力度密不可分。“每个派出所会对辖区重点人员进行毛发采集监测,同时,带入所里办案区的人尿检或发检也达到100%,最大限度地挖掘隐性吸毒人员。”

全民拒毒禁毒意识更是功不可没,一名民警忍俊不禁:“3月时,有个父亲发现孩子多日精神恍惚、茶饭不思、惴惴不安,报警‘怀疑孩子吸毒’。实际孩子是借了网贷,利滚利后无法偿还,犹豫怎么向父母开口才行为怪异。”今年4月,襄阳一小学生举报自己爷爷种罂粟,实际爷爷种的是外型类似的虞美人。全国各地,这样的乌龙案例不少,真正做到大义灭亲把自家吸毒人员送进局子的也不少。

“不仅是我国民众,全球都知道我国的禁毒力度。”某沿海城市的胡警官举例,“前些日子,我还在网上偶遇了想来中国留学、试探中国安检情况的外国学生。他之前抽过大麻,担心入境时被查出来。”

胡警官告诉我,我国入境检查越抓越细、越抓越严。“比如外国留学生入境,2017年以前,大多是传统的尿检。尿检追溯期也就7到10天,但现在都是毛发检测,追溯期可达半年。”在国外吸食毒品后,进入我国被查出,等同于在国内吸毒,适用我国法例。夹带毒品入境时被中国海关查获,无论数量多少,都不属于“非法持有”,而是“走私”行为,属刑事犯罪。胡警官笃定地说:“所以那些毒虫不敢进来,一进来肯定被抓住。”

02

我国禁毒工作成效显著,但毒品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顽固性、反复性极强,新的问题和挑战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境外毒品对我国全线渗透、多头入境,小型化、零星式制毒活动仍时有发生;外流贩毒、大宗贩毒、海上贩毒活动明显增多;物流寄递渠道贩毒活动更加突出,线下聚众吸毒隐蔽性进一步增强;新型毒品问题蔓延加快,毒品滥用不断迭代升级。

其中,新型毒品的迭代滥用以及部分未成年人的“易感”,是受访同志们最关注、也最希望社会大众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有些新型毒品伪装成“奶茶粉”

新型毒品层出不穷

“部分青少年,并不认为自己是在吸毒。前些年,部分地区老毒品消失,类似依托咪酯的新型毒品强势崛起。与合成毒品相比,依托咪酯的成瘾人群更低龄化,最小成瘾者仅13岁。”杨警官告诉我。“一口上太空,如来在招手。”在短视频平台评论区,所谓“上头电子烟”的吸食者们通过“暗语”交流,再互加微信约线下面交。

“如果我在路上遇到碰过麻古的,我的嗅觉会马上报警,很能把吸毒者识别出来。”一位缉毒警察告诉我,“但依托咪酯是种无色无味的可燃液体,它不像麻古等传统毒品有种独特的气味。混入了依托咪酯的电子烟,即使在大街上抽,也很难发觉。”

披着“烟”的外衣,做着“毒”的勾当。依托咪酯的危害绝不亚于传统毒品,甚至对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危害更甚,极易形成依赖。吸食者会出现头晕呕吐、视力模糊、手抖抽搐、易怒、丧失记忆等症状,超出身体耐受范围时,甚至会直接导致死亡。

滥用毒品不以为然

“我国低龄留学的未成年人和留学归国的青年也越来越多,在很多国家的语言里,毒品和药品共用一个词,比如英文的Drug即指毒品又指药物。这种语言上的潜移默化造成破窗效应,部分留学生认为自己只是擦了‘滥用药物’的边,并不认为自己是在吸毒。回国后,因为我国的禁毒力度,他们躲在网络用黑话暗语交流集结,比如在朋友圈自称‘是枚O弟’(overdose),在社交平台留言‘O愚昧24T房’(开房吃24愈美片),很难被人发现。”

“2022年底,我第一次抓到小湖(化名)时,她在吸食笑气。因为是未成年人,依法行政拘留处罚但不予执行,只能劝诫一下后交还家长。”胡警官告诉我,“不到半个月,那孩子就死了。她为了追求与笑气类似的‘上头’效果,用可乐就着两板右美沙芬感冒药,一口气喝了下去……”

右美沙芬,一般指氢溴酸右美沙芬,是具有镇咳效果的右旋性吗啡衍生物,常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大量服用此类药物有成瘾性,会产生快感、醉酒感、幻视幻听等;若继续加大用量,则会出现中枢抑制现象,如反应力减弱、嗜睡、昏迷、呼吸抑制甚至死亡。

“那个孩子死亡时,右美沙芬还不属于管控药品,现在已经列管了。”根据《国家药监局、公安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调整精神药品目录的公告》(2024年第54号),自2024年7月1日起,右美沙芬、纳呋拉啡、氯卡色林、含地芬诺酯复方制剂列入第二类精神药品目录。

对于一般人来说,根本无从知晓哪些药物过量可产生毒品替代效果,但对于沾染过毒品的人,网络的暗语、街头小巷流窜的人群中,处处有线索。“那个女孩,死亡地点是短租房,大剂量的右美沙芬也是通过网络平台购买的,这些都是吸毒后认识的‘同居人’教她的。”

对比这位少女,15岁的初中生小阳(化名)是幸运的。他在吞食了20片右美沙芬后,呼吸困难瘫倒在地,因被父母及时发现才捡回一命。事后,小阳很后悔,而在社区戒毒的三年里,因滥用药物引发的暴怒、失眠、牙痛折磨了他很久。

小湖和小阳的区别,在于是否处于“脱管”状态。辍学、失学的未成年人离开家庭和学校的有效监管和教育引导,成为毒品“易感”人群甚至走上毒品犯罪的道路。

莫名其妙沾染毒品

每年中、高考来临之际,号称能够提高成绩的“聪明药”便在家长群里频频冒头。“有些纯淀粉、藻油鱼油制成的智商税,顶多骗骗钱。但有些所谓的‘聪明药’里面夹杂莫达非尼、阿德拉、哌醋甲酯等,这些中枢神经兴奋药物,在短期内能够提升专注力和减少人的睡眠需求,但成瘾性大、耐受性和副作用强,反而会抑制或损坏未成年人大脑神经发育,还会引发狂躁、抑郁和自杀倾向。”

就此搜索网购平台,大量源自英美德加等国的“备考药”、“聪明药”的销量引人瞩目,再联想到近些年欧美国家对毒品的“包容”,实在令人细思极恐。此外,伪装成减肥药、迷情药和新奇酒水的毒品,也在微商平台悄悄传播,受害者主动服用或在酒吧被人“加料”。

难点与痛点

“这几年,涉及未成年人毒品犯罪的案件中,毒品种类多涉及新型毒品。与传统毒品相比,新型毒品易于制造、方便获取、价格低廉、便于伪装,未成年人成了易感人群。”一名检察官告诉我。他所在的城市人口众多,娱乐生活也极其丰富。“2019-2021年,我们当地未成年吸毒案件几乎绝迹了。但近两年隐隐有回升迹象,一想到这点,我头都快裂开了。”

无接触网约房的兴起为未成年人吸毒提供了新的温床。“以前未成年人涉毒犯罪场所主要为KTV、网吧、宾馆和酒店,随着公安部门技术更迭以及《强制报告制度》等对场所经营者的监督惩治,可供吸毒人员吸食毒品的环境被极大压缩。但是,这些年随着科技进步,无接触网约房在大城市大量兴起,很快成为了未成年人聚众吸毒和其他犯罪的场所。”

“网约房”具有线上交易、无须见面、密码解锁、价格低廉等特点,但却很难落实“实名、实数、实时、实情”等“四实”制度。“各地公安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监管民宿和网约房。但说实话,现有的执法力量、规定和可操作性都不太理想。”检察官举例,仅他所在城市,某交通枢纽附近的无接触民宿、网约房等就超过2000家,没有取得营业执照仅在社交平台私下秘密交易的更是难以估量。

无法确保网约房“人证合一”是目前的监管痛点。“比如下单时上传的身份证是成年人,得到入住密码后实际入住的是未成年人。”基层治安警力有限,不可能做到全辖区全面巡查,群众对此的监督积极性也不高。“我们也曾要求无接触网约房必须像酒店一样,通过人脸识别才可入住,但目前没有强制要求经营者落实刷脸入住的执法依据,很多经营者不配合。”有经营许可的网约房尚有监管盲区,失管网约房更为隐蔽。“不悬挂标识、不设立前台、线上预订、网络交易,社交平台对内容的审核不严格,加剧了政府相关部门介入的难度,也增加了警方收集线索和侦破案件的困难。”

针对新型毒品和毒品滥用问题,近些年,禁毒部门以雷霆之势展开行动:监测居民区生活排放污水,检验出区域内毒品滥用规模,循线追踪深挖死角;通过小鼠摄入毒品后的生理反应,为层出不穷的新型毒品提供量刑依据;每年更新列管的麻精药品目录,联合开展麻精药品监督管理专项检查;加大未成年人禁毒宣传力度,在寒暑假开展防治涉未成年人新型毒品犯罪专项行动等。

2023年,全国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4.2万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5万余名,缴获各类毒品25.9吨。全国禁毒工作稳中有进,确保了毒品问题“管得住、打得掉、不反弹”。

“我相信网约房的问题也会得到解决,就像前些年压缩电竞酒店、酒吧和KTV犯罪空间一样。”但是,从新事物新问题的暴露,到相对的法律法规出台和执法实践,总需要一定的时间。“希望民众尤其是青少年们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有所警觉,不要因为一时好奇或追求刺激,踏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03

2023年6月26日,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在维也纳发布了《2023年世界毒品报告》。报告强调:过去十年,全球吸毒者人数增加了23%;2021年,全球可卡因需求和产量创下历史新高;近几年,新型合成毒品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爆发时刻。

国际毒潮翻涌中,中国是世所罕见的净土。

但时间哪怕仅仅倒转70余年,鸦片导致的惨状在中国大地上比比皆是——“竹枪一支,打得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地;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当时,全国罂粟种植面积高达100万公顷,在解放初期全国4亿多人口中,吸毒成瘾者多达2000多万,占当时总人口的4.4%。

1950年至1952年,新中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禁毒运动,共查出毒犯369705名,缴获毒品3996056两,制毒机235部又15716套,贩运藏毒工具263459件。短短两三年时间,新中国基本清除了祸害国人百余年的鸦片,荡涤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创造了举世公认的奇迹。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我国以“无毒国”享誉世界近三十年。

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红利滚滚而来,国际毒潮也在不断侵袭我国,以海洛因、麻古等为代表的种毒、制毒、吸贩毒现象在国内死灰复燃。

禁毒一刻不止。从边境口岸到密林深处再到茫茫海域,惊心动魄的缉毒场景一次次上演,一代代缉毒民警前赴后继,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无数个不着家的日夜和一些永远回不了家的“无名之人”。

资料图来源:新华社

2022年,我国毒品违法犯罪活动已降至近十年来最低。全国现有吸毒人员112.4万名,较最高峰时期下降56%;2020年以来,全国禁毒工作群众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6%以上。

如今,我们总觉得毒品离我们的生活十分遥远,那是因为——国际上,禁毒日或许只有6月26日一天,在中国,却是每时每刻。

毒品犯罪受暴利驱动,永远处在动态博弈之中。知毒多一点,距毒远一点。禁毒,必须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全民态度,国家在守护我们,我们也要为国家赢下这场人民战争。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0f1c15cd1036a650840b9a128b232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