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美第一次登月“造假”?中国从月球带回“嫦娥石”,有何消息?

2023-02-25     彩寻美食

原标题:老美第一次登月“造假”?中国从月球带回“嫦娥石”,有何消息?

2022年9月恰逢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期间,中国国家航天局发了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探月工程取得重大进展,一种全新的月球矿物被发现,它便是“嫦娥石”。

这一消息,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中国在探月上所取得成绩,让产生的危机感。

2019年,宣布启动“阿尔忒弥斯”计划。要知道上一次的探月,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

这次宣布重启探月,再次引发舆论,不少人猜测上个世纪并没有成功登月。真相究竟什么呢?

嫦娥石

2020年12月,在结束了长达几年的月球之旅后,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携带着1700多克月球上采集的物质,回到了地球,完美的完成了它的任务。

距离上一次人类从月球上采集物质回到地球,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中国也成为了世界上为数不多,成功地将月球采集样品带回地球的国家之一。

在物质带回的次年6月,国家航天局开放样品的社会面申请,国内不少研究机构研究热情高涨,纷纷递交申请。

而核地研院等13家科研机构有幸进入首批名单之中国,成功获得了宝贵的月壤样本。

在后续的研究中,他们通过这些样品分别对月球上发生核聚变、核裂变的资源基础,月球的演化以及月球上的资源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且深入的研究。

来自核地所得研究团队,成员在对样品检测中,发现了新矿物的痕迹。但是由于矿物十分的微小,且与一块辉石粘连在一起。研究小组尝试了各种方法,都没有把上头附着的辉石剔除,研究陷入了停滞状态。

为了进一步确认的颗粒究竟是什么物质,核地研究所再次申请了一批新的月壤样本,在对新样品的14万个颗粒进行分析后发现了新矿物的踪迹,在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后,才得到这一物质的结晶体,并且根据这极小的颗粒最终利用电脑技术,复刻了这一物质的完全态。

而后,这一颗粒被转移到单晶衍射仪上,通过它的衍射数据构建这种新矿体的晶体结构。随后对新矿物进行相应物理等多方面的评测,确认该颗粒属于一种全新的矿物。

之所以命名为“嫦娥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首先该样本是由嫦娥五号取回,命名为“嫦娥石”也是对嫦娥五号所做出贡献的纪念;其次,便于国际社会的念读,免去了外国人发音问题。

第三,自古以来人类对月亮就有一种美好的念想,人们坚信上面有着嫦娥这样一位美丽的女神居住。

而“嫦娥号”英文可释义为嫦娥生活的土地,对应了中国人的浪漫情愫。可以说,嫦娥石的命名,寄托了中国人对探月工程的信心和发现宇宙奥秘的美好愿景。

根据介绍,嫦娥石的成分主要是磷酸盐,是一种呈现晶柱的物质。

研究小组团队,在得到样本之后,随机经过一系列的衍射处理后。得到了单晶颗粒,并成功解译了其晶体结构,2023年,在经过国际矿物学会投票后,“嫦娥石”被正式命名。

这是人类历史上发现的第六种月球新矿物,而我国也成为继、后,第三个发现月球新矿物的国家,为世界宇宙的探测贡献了宝贵的中国力量。

登月骗局

就在中国的探月工程如火如荼进行时候,,慌了。要知道,之所以可以长期保持世界上航天航空第一大国的宝座位置,其主要原因在于其有着成功登月的完美历史,它是世界上首个,也是唯一一个曾经登陆过月球的国家,而且这一纪录维持了半个世纪,至今没有被打破。

要知道,直到今天想要达成登上月球的成就,仍然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何况是50年前科技水平。

因此,按照当时的科技水平,再结合上个世纪70年代后,就再也没有发射宇宙飞船登陆月球等种种行径上看。不少人示,的登月属于一场“世纪骗局”。好事者甚至,展示了一系列证据说明此事。

例如网上所盛传的从未登陆月球的7条证据,就对登月的骗局进行的讲述:

1. 从电视台披露的登月画面上看,国旗疑似有轻微的摆动,其运动方式很像是被微风吹动的模样。这种在地球上再正常不过的画面,在月球上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要知道月球没有大气,它不具备形成风的基础。

2. 登月车在行进的过程中,难免会碾压到月球地的碎岩,而受力的碎岩会被抛出,形成抛物线并做自由落体,但是有好事者发现,这个自由落体的速度和抛物线的运动形状与地球上做此运动,并没有区别。要知道月球的引力仅为地球的1/6,要做出和地球一样的自由落体和抛物线运动是不可能的。

3. 从后续曝光的一系列登月照片上看,天空并没有看到星星,这是不符合常理的。地球有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层,云层和光污染都会影响人类看太空的星星清晰度。而月球并没有大气层也没有光污染,为何所拍摄的照片的天空,都是黑暗一片,完全看不出半点星辰。这点很不合理。同时月球被地球潮汐锁定,始终有一面背对地球。

这样的因素下,它的主要光源为太阳,所有物品的阴影应当朝向同一方向,但是后续发布的照片却各有不同。而这与摄影棚拍摄所造成的光影效果极其相似,进一步加剧了在摄影棚中拍摄的传闻。

4. 印记的反常。月球上遍布了厚厚的月壤,鲜有人光顾,因此宇航员和登陆车在行进过程中,一定会产生脚印或者痕迹。但是,人在月球面留下了很深的脚印,但是远比人重的登陆车并没有形成大坑。

5. 运动的不合理。在月球面运动过程,本身引力更轻的月球人类可以轻松的做出各种大幅度的运用,但是照片看起来并没有那么轻松,跳跃的距离远近和高度也不符合月球的特点。此外,拍摄器材并没有常规人操作时候的抖动,进一步加深登月的真实。

而是否真实登陆过月球一事,我们只能仁者见仁。但是考虑到当年美苏争霸的紧张局势,想要弄虚作假,在同样是航天航空界的大佬前苏联来说,似乎有一定的难度。对于美方的成功登月,前苏联从反应上并没有示完全的否认,侧面说明当年登陆月球恰有其事。

而后续之所以没有继续进行探月工程,NASA也做出了一定的解释。月球的探测固然重要,但是每次发射飞行器和登陆车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而此前已经连续数次登陆月球,采集了不少的样本,这些样本目前仍然在有序分析中。

同时,NASA近两年的研究重点转向对地外文明的探索,特别是火星项目的进行,让暂时停止对月的开发。但是随着各国对月工程的有序开展,决定于重启探月计划,即“阿尔忒弥斯”计划。

“阿尔忒弥斯”计划

2022年的11月,NASA发射一艘可载人的宇宙飞船到月球附近,完成绕月一周的计划,飞船名为即猎户座,采用的火箭为SLS。它的外观和早年的阿波罗号极为相似,但是整体空间更大,可以装载更多的人和货物。

从它的装备上,我们可以发现,计划的目的朝着让人在月球上长期停驻的目标。本次发射目的在于测试,例如是否可以在月球实行降落。

因此,本次上面并没有搭载任何的人,但有配备相应的假人模型,以及一只玩具狗,纪念天文工作者史努比。这一行动也被称为阿尔忒弥斯1号。

本次测试成功进行,决定于2024年进行阿尔忒弥斯2号,本次测试同1号相同,也仅是测试。2025-2026年,进行阿尔忒弥斯3号计划,这一次将搭载宇航员,实现人类再次登上月球的理想。

根据2020年所发布的“阿尔忒弥斯”计划方案中,我们能可以发现其是由两大阶段组成的。例如如在第一阶段其主要的科学目标在于是对月极的土壤岩层的情况进行简单的探索,并为第二阶段研究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技术和实地基础。

而第二阶段设定目标,在于实现长期停驻月球面的可能。例如对月球的天气情况,天体物理等展开突破研究,并且开展部分重力条件下燃烧情况,以及植物生长等物理研究,了解人类长期驻月生存的可能。

可以说,“阿尔忒弥斯”计划相较于此前阿波罗计划更加的完善和健全,特别是对月球资源勘探利用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入,为人类实现月球旅行提供契机。同时,本次计划主要针对的是月球的南极区域,根据此前探测,这一领域可能存在一定量的水资源,这对于开启月球上的氢和氧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一计划,已经发起了国际合作,目前已经由12个国家宣布加入“阿尔忒弥斯”计划,其中包含了澳大利亚、、巴西等多国。可见世界各国对于重返月球的热度。

中国近年在探月任务屡次突破,并且实现了月球背部登陆的成绩。从2007年首次宣布开展探月工程以来,中国以“六战六捷“的傲人成绩,向世界书写了一篇人类探月的壮丽史诗。此前还成功在拉格朗日点设立了通讯卫星,是人类历史上首个实现月球北部通讯的国家。

伴随我国在航天航空领域的不断创新,相信不久的未来,那个曾经萦绕在无数中国人的登月梦想,终将能够实现。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0b0a294d1049d315d456b117535e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