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 四川轻化工大学科研结出丰硕成果

2020-01-02   中国网城乡中国

中国网12月31日讯(廖志全 杨梦婧) 2019年12月,自贡市表彰了一批为自贡市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科技工作者。四川轻化工大学科研项目《基于弹性模量的预应力混凝土梁无损检测及监测系统项目》作为2018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得主接受表彰。此外,该校科研项目《构型限域的发光配合物材料的制备及其荧光传感研究》和《新型仿生酶的制备及其用于体液儿茶酚胺的检测》也分别获得2019年度自贡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三等奖。

四川轻化工大学机器人实验室(四川轻化工大学供图)

丰硕成果的背后凝结着“轻化工人”的心血与智慧,近年来,四川轻化工大学围绕“研学结合,产教融合,特色发展”战略,积极开展科研工作,获得了显著成效。

成果:让混凝土结构无损检测实现国产化

由于技术手段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国现有的无损检测及健康监测方法,在适用于混凝土结构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长期以来在混凝土结构上钻孔取芯,并进行载荷试验,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会对结构造成一定损害,难以大面积检测。

为此,针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安全性能检测,以熊兴中和吴佳晔为首的科研团队历经数年,在国内首次提出并建立了一套基于冲击弹性波、以弹性模量为核心的快速检测技术体系和解决方案。项目技术应用对象以桥梁为核心,并可拓展适用于各类预应力或高强混凝土的结构物,如超高层建筑、大跨度结构、港工、高铁轨道板、水利基础设施等,满足了我国对混凝土结构安全性能检测的迫切需求,具有对桥梁无损伤、测试简便、快捷高效等优点。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生进行机器人实验(四川轻化工大学供图)

该系统的研发在国内外同类产品中处于技术领先地位,不仅满足了我国对混凝土结构安全性能检测的迫切需求,还能推动无损检测行业技术发展,并能代替国外同类产品,让混凝土结构无损检测实现国产化。

希冀:以获奖为起点,争取取得更好的成果

“这个课题的确立,其实源于多学科的融合及团队精诚合作。”四川轻化工大学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人工智能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熊兴中介绍道,通过与四川轻化工大学原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吴佳晔教授合作过程中,大家感到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安全性能检测方面,国内技术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但如何突破技术壁垒,做到无损检测、提高检测精度,是值得研究和探索一个问题。

熊兴中(左二)接待泰国交流团(四川轻化工大学供图)

由于涉及多学科交叉的问题,在熊兴中教授和吴佳晔教授的带领下,利用四川轻化工大学多学科发展的优势,该团队组建了一支拥有教授3名,副教授9名和博士7名,涉及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置、土木工程、模式识别及智能系统等多学科组成的科研团队,来自多个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围绕同一个课题,开始了一段长达十余年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过程,最终在2017年进行成果整理并鉴定,并在2018年成功申报四川省科技进步奖。

“这一系统的检测精度高、功能强、适用范围广、技术成熟性高,经过对比,目前,这一系统是国际市场上功能最强的一项产品。”熊兴中说:“能够获奖很不容易,但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只是我们这个科研团队的起点,今后,我们还将在科研方面继续努力,争取取得更好的成果。”

探究:开展多项合作,助推学校科研事业发展

近年来,四川轻化工大学将科研作为发展重点,目前已拥有化学工艺、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发酵工程等3个四川省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数学等7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涵盖32个二级学科。

学校围绕着这些学科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攻克了一大批科学问题。学校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0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近1000项,到位科研经费由2015年的2000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1.08亿元。在研究成果方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6项、市厅级科技成果奖248项;出版学术著作240余部,获得授权专利667项,发表学术论文8615篇。

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学校还建设了酿酒生物技术及应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人工智能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酿酒专用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等一大批平台,有效地支撑了学校科研事业的发展。

此外,学校以组建特色产业学院、研究机构、成立产业联盟等形式,与行业企业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近年来,学校先后与中国酒业协会、五粮液集团公司、自贡市政府、自贡灯彩集团等共建中国白酒学院和中国彩灯产业研究院,并结合自贡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契机,成立了川南发展研究中心、产业转型与创新研究中心等数十个直接服务于自贡地方经济发展的研究机构。目前,这些机构已充分融入自贡新材料、机械制造、信息自动化、交通运输等领域,成为自贡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强有力的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