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探照灯 | 今日热点(点击查看)
艾温•威•蒂尔笔下冬日漫游 | 知乎上的高人气好书单 | “她故事”女性写作计划上的讨论 | ......
看过导演诺兰高分剧《西部世界》的观众,一定会羡慕剧中的游客,可以进入这样一个未来科幻园区中去感受无限的西部冒险历程,那里有人是去单纯地娱乐,有人则为了寻找自我。
而这种沉浸式体验,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有了微缩版本。创办于2007年的英国“Secret Cinema秘密影院”便采用了一个以电影场景搭建实景,邀请观众参与扮演互动的完整体验流程。
至今,它与超过70部电影IP合作,其中包括《红磨坊》《肖申克的救赎》《银翼杀手》《星球大战》等作品。无缝穿越现实与电影,一战时期阿拉伯宫殿的历史古迹、化为监狱的废弃学校、19世纪末的浮华巴黎夜总会……一切都跃然于观众眼前。
11月底12月初,《秘密影院:007大战皇家赌场》在上海演出引发热议,这类颠覆观演关系的戏剧表演形式,是否冲击了传统戏剧理念?会成为未来趋势吗?有意思的是,和《西部世界》里的游客一样,许多观众前往《秘密影院》“打卡”是出于社交或是锻炼口语,但也有人在那里获得了认知自我的瞬间。
你,准备好了吗?
倘若对近年来的戏剧生态有所关注,必然会发现这么一股趋势:有一批颠覆传统镜框式舞台的戏剧表演,正在挑逗观众的好奇心、掠夺观众的注意力。这些演出中,有的被打上“沉浸式”的标签,比如前两年引发现象级讨论的《不眠之夜》和最近被上海观众在社交媒体上刷屏的《秘密影院》,连鲜少进剧场的观众也趋之若鹜,将“打卡”这两部演出当成谈资;还有一些,并没那么大影响力,它们严格限制每一场演出的观众人数,为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让演员与观众进行高质量的互动。
观演关系的改变,侧面反应了观众对观剧需求的改变,传统戏剧的意义,无论是出于模仿、教化还是娱乐的目的,对于观众的传输都是单向的,观众对于作品的接收,被动且浮光掠影,而这些新形式的演出,则调动观众所有感官,突破观众舒适区的同时,也突破思维和审美的疆界。
《不眠之夜》官网图,改编自《麦克白》,上海版加入了中国特色支线剧情《白蛇传》,将持续演出到2020年2月
根据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改编而成的《不眠之夜》在伦敦西区成为热门演出后,《爱丽丝梦游仙境》《了不起的盖茨比》等经典文学作品也被改编成沉浸式戏剧,并成为前往英国进行朝圣的戏剧爱好者们新的目的地。此类演出虽然颠覆传统的观演关系,但观众依旧只能旁观,因此《不眠之夜》里,观众进场前需要统一戴上面具,演员与观众之间,仍然有一条泾渭分明的界线。
找准这个痛点后,《秘密影院》系列在这方面做了升级,彻底打破演员与观众的界线。观众和演员一样,变成电影里的角色,彼此之间可以进行直接对话。在这个系列里,演出场地变成演员和观众的社交场合,倘若当个旁观者,乐趣将大打折扣。
我们的任务本来是协助义军,把一个重要道具交给一位神秘人——结果中途被蓝多‧卡瑞辛吸引,和他聊了大半个晚上的天(妈呀,他真的太入戏了)......当我们决定回归正轨拯救同盟时,却发现那个关键道具被我们给搞丢了。
—— 某位参与体验《秘密影院:星球大战2帝国反击战》的观众
我在庭审现场没绷住笑场了…...结果他们以蔑视法庭罪多判了我几年。
在监狱里隔着铁栅栏,我看到狱警正在殴打一个囚犯,惨叫声直击灵魂......虽然我知道他们都是演员,但感觉是动了真格的。
—— 某位参与体验《秘密影院:肖申克的救赎》的观众
当《秘密影院:007大战皇家赌场》在上海进行首轮演出后,许多观众戏谑地称,这个演出“对社交恐惧症患者非常不友好”,且因为外籍演员较多的缘故,这要求观众需要具备相当的英语水平,才有可能和演员进行对话。除此之外,演员和观众的界线消失之后,让有任务在身的观众,无法准确找到目标任务相对应的演员,这无疑都让体验效果留有瑕疵。
上述的这类沉浸式演出,本质上还是在为观众制造幻觉,让观众进入到一个与现实生活完全区分开来的世界。但是有一类演出却旨在刺穿幻觉,让现实生活变成演出的一部分。这些演出有《望向未来》《遥感城市》《岛屿酒吧》,它们都始于一个创意,但是通过深度的联结或参与,让观众通过演出,进行一场甚至数场深刻的生命体验。
比换装扮演更进一步的沉浸是什么?
《望向未来》(Lookout)最初由英国艺术家安迪·菲尔德(Andy Field)于2015年在苏格兰发起,已在世界多国进行过演出,中国版则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和北京中间剧场分别担任上海版和北京版的制作。《望向未来》的核心概念,是通过儿童演员的视角,一对一地向成人观众展示孩子们眼中的未来。演出本身并没有事先写好的剧本,或者说,每位儿童演员,都可以根据他们的意愿,自发地编写演出脚本,他们可以自己决定向眼前的成人观众展示什么内容。
《望向未来》场景
我曾经在2017年年底的上海当代艺术节上,体验过上海版《望向未来》的演出。当时的演出场地是北外滩的某幢高楼里,演出楼层接近顶层,落地窗将不大的房间等分为若干个空间。每场观众不超过八名,观众进场时会被编号,并按顺序在落地窗前依次就座,而相应编号的儿童演员,则会找到相同编号的观众,进行一对一的“未来展望”。
还记得当时我是2号观众,2号小演员入场后,先是对我的年龄、职业、爱好、理想做了简单的采访,然后对着窗外的黄浦江,发表他对全球自然环境的担忧。我在采访中告诉他,我正在进行专职写作,演出结束后他问我:“能告诉我你的名字吗?我想去书店买你的书。”这个尾声,成了这场演出最震撼我的片刻——稚嫩的观点、良善的意图或许是儿童身上常见的品质,但深度的交流哪怕只是吉光片羽,也足以造成情感上的余波,而这种余波,是双向且历久弥新的。
《望向未来》上海版
《遥感城市》和《岛屿酒吧》之所以受到华语地区观众所熟知,主要是因为这两部作品,都是台北艺术节的常驻节目。前者由德国艺术团体“里米尼记录”(Rimini Protokoll)所创作,和《望向未来》一样,已经在全世界多个城市上演过,每个城市的版本,都需要“因地制宜”制定路线,观众则通过佩戴耳机的方式,接收人工智能发出的指令,自行游览城市。《遥感城市》可以看成是另一种形式的语音导览,只不过游览的并非某个景点,而是整座城市,语音提示不乏对城市、对环境、对历史的思索。
《岛屿酒吧》由日本艺术家藤原力策划,2019年上半年刚在台北艺术节亮相后,下半年随即转战上海的外滩美术馆。“岛屿酒吧”从晚上十点开始经营,常常要经营到后半夜,倘若每个以“酒吧”为主题进行的创作都是一座孤岛,那么作为整体的“岛屿酒吧”就是一片群岛,彼此之间相互独立又相得益彰。
《岛屿酒吧》场景,RAM图
在《岛屿酒吧》,有人聊天,有人占卜, 有人进行陌生人交友。你能看到来自中国的艺术家孙大肆在他的“收工电台”为无处安放灵魂的夜归人即兴创作歌曲,也能看到来自韩国的华裔艺术家宋怡玟讲述家族史。宋怡玟的酒吧桌上,有一副象棋棋盘,她把棋盘当成世界地图,楚河汉界是赤道,双方对弈的阵地则分别代表南北半球。每位到她酒吧栖息的酒客,她都要求他们用棋子在棋盘上摆出自己成长过程中的迁移轨迹。交换过彼此的成长史后,她最后会为酒客们调上一杯叫“苦尽甘来”的鸡尾酒,象征祖辈迁徙的曲折历程。
我把《岛屿酒吧》称作是一次疗愈,无论是作为艺术家的“酒保”还是作为观众的“酒客”,都并非在扮演某个虚拟的角色,而是用真实自我的身份,借用被艺术化的“酒吧”场景,进行灵感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倘若你企图进入一场沉浸式的《深夜食堂》却未能如愿,《岛屿酒吧》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新媒体编辑:郑周明
新年文创季
邮发代号: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