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普洱茶发展过程

2019-10-03   静一号普洱茶

普洱茶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重击是日本的入侵。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到1938年已占领大半个中国,严重的战乱影响了普洱茶的内销,到1940年日军进攻东南亚,先占法属印度支那(今越南、老挝、束埔寨),1941年太平洋战争开始后又占缅甸、泰国、马来西亚等地。至此普洱茶的外销通道全部中断。本来普洱茶有4个主要销售方向:对内经四川、贵州销往内地,经滇西销往藏族区对外经越南、老挝销往南洋及海外,经缅甸销往南亚和海外,通过这条线路还可以销往西藏。日军占东南亚后外销完全断绝,内销因战乱也大减,普洱茶遭受了一次严重打击。也就在此期间,发生了一件与普洱茶发展有关的大事,就是范和钓受派到勐海建厂,虽然因战乱没有生产太多普洱茶,但仍然有一些在普洱茶史上的重要产品,并且打下了后来勐海茶厂的基础。

抗战期间由于普洱茶的销路主要只剩下经滇西北进藏一条,因此最接近这个方向的小景谷茶区在40年代曾一度兴盛起来过。

抗战胜利了普洱茶的春天会来吗?这个问题一定是当时的茶农、茶庄主、茶商们都想过的问题,可惜的是国共内战马上开打,严冬中刚露出的一点春的气息又消失了0 1 949年新中国成立,春的气息再次升起,希望又充满在茶农、茶商、茶庄主们的心中,但是从1 953年开始了三大改造,1 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所有私营茶庄全部消失,所有个体茶农全部加入合作社,所有茶叶生产全部纳入计划经济轨道。全云南省只有勐海茶厂、昆明茶厂、下关茶厂等几家企业在生产少量的普洱茶卖到港澳,由于普洱茶工厂少,市场需求也小,茶厂根本用不了那么多茶,没有企业来收,又不能拿到市场上卖,于是很多茶农开始砍茶树改茶园为粮田,茶既然不能卖,总得吃饭吧。古茶园遭受了第一次不得已的破坏。

在普洱茶生产几乎停顿的同时,由于私人茶庄的停业,普洱茶存卖结合的生产销售方式也结束了,到90年代,当第一届普洱茶叶节在思茅举办时,普洱茶产地已经极少有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普洱茶了。

从4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普洱茶沉寂了半个世纪。在这40多年里有几个有关普洱茶的大事应该知道。

1951年1 2月“中茶牌”商标注册成功,使用期20年。从1952年起所生产的茶叶包装的文字最上面是倒读的“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公司”,中间是八中茶商标,下方是倒读的“中茶牌圆茶”繁体字。

由于八中茶商标中的茶字是手工加盖,因印色之别而有红印、黄印、绿印之称,这期间所生产的茶俗称为“印级茶”。

从1 972年起“中茶牌圆茶”停用,开始改称“云南七子饼茶",上面文字为“云南七子饼茶”下有英文,中间仍是八中茶商标,下面文字为“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茶叶分公司”,下面同样有英文,八中茶商标中的茶字同样是手工加盖,因印色的不同有红印、黄印、绿印、水蓝印之分,从此开始了“饼级茶”时代。

1976年为出口需要,云南省茶叶公司规范普洱茶唛号,饼茶用4位数字,头两位是该产品创制年份,第3位是毛茶等级,第4位是茶厂编号。当时1是昆明茶厂,2是勐海茶厂,3是下关茶厂。

由于香港人有喝老茶习俗,三大改造后,由于存茶的中止,大陆已没有老茶可以供给香港,为此在借鉴香港、广东做湿仓加速发酵方法的基础上,1973年昆明茶厂研制成功了渥堆发酵熟茶的技术,以后在昆明茶厂、勐海茶厂、下关茶厂 生产,但曾一度列为国家机密。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春风终于吹进沉寂多年的普洱茶区。

改革开放以来,与普洱茶有关的一些大事如下:

1979年为了加快云南省茶产业的发展,云南省在元阳召开密植速成高产学术研讨会,1980年在昌宁召开全省低产茶园改造会。虽然这两个会和会后的低改风对云南的古茶区产生了第二次人为的破坏,但云南省茶产业得到了大步推进。

不过在80年代大步推进的茶产业的产品主要是绿茶、花茶、红茶。

1993年思茅地委、行署极有前瞻性地举办了第一届普洱茶叶节。前几届的普洱茶叶节在当时的很多人看来基本没什么成效,主要起到推广宣传作用,对普洱茶消费和生产作用不明显,但从现在回去看,正是这种长期的坚持宣传才有了后来普洱茶的名扬天下。

在1995年以前普洱茶紧压茶主要由昆明茶厂、勐海茶厂、下关茶厂三家企业制作,产品原料实行拼配,没有乔木古树的概念。产品中数量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应该是勐海茶厂的7542生饼系列。在2000年以前,甚至21世纪初的几年,全大陆很少有存茶概念,也没有存新茶喝老茶的习惯,因此有不少紧压茶产品拼入烘青(绿茶)提香。由于烘青缺乏转化的水分和活性,存放多年也不会变化,那些拼人烘青的紧压茶其实已经留不出普洱茶老生茶的口感、滋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