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环绕,绿植拥抱下的高家花屋,宛如世外桃源。
文/记者 张贞林 图/记者 刘成臣 通讯员 刘荣清 张云朝
近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竹山县的高家花屋榜上有名。这座位于川、陕、鄂三省交界处的清代大宅院,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它又有哪些传奇故事?记者带着这些疑问进行了探访。
藏在深山的清代大宅院
高家花屋位于竹山县竹坪乡解家沟村一组的半山坡上,坐东北,向西南,背靠延绵千里的群山,明堂开阔,秀水环绕。山上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山下良田万顷,稻菽流金,这里宛如世外桃源。
高家花屋始建于清朝中期,于1810年完工。它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现存建筑48间,内住12户人家。10余米高的门楼上,写着“庆衍共城”4个大字。沿大门前十三级青石台阶拾级而上,迎面而来的是选材精良、精雕细刻的“八字”门楼,大气磅礴,给人一种高山仰止之感。
处处可见精美装饰
高楼飞檐,展示了高家花屋往昔的辉煌。
高家花屋采用马头式封火墙,建造工艺复杂多样,雕刻绣花大量使用,因此被誉为清代豪华庄园。
它采用三进院落,四周沿中轴展开,共有两个单元三进三重四个天井。外围以条石奠基,方砖走墙,青瓦盖顶,既可防风遮雨,又可抵御外侵。内部为木质结构,既便于雕刻,又可抗震。
整个花屋依山而建,外观看着一幢比一幢高,走进屋内,却不觉有高低之分。最高一幢房屋,同最低一幢房屋的转楼,房顶是基本平行的。
正房是砖木结构,偏房是土木结构。进入正房,需登上2.8米高的十三级石阶。大门是石槛、石夹、石顶,两边石磴上各有一石鼓,门的上方两边各雕刻一个貔貅。迎面砖墙镶有石窗,每一扇窗户上都雕刻有各自不同而又相互对称的人物图案。
顺着前庭进大门二楼,就是一处开阔的戏楼。站在这里,可以想象200多年前富甲一方的高家鼎盛时期,院外车水马龙,院内歌舞升平。花屋后面有供人游玩、赏月的花园,当年园中奇花异草,争奇斗艳,十分漂亮。
精美的壁画、石刻,这里随处可见。
令人惊叹的是,高家花屋至今保留了大量壁画、石刻,处处可见精美装饰。房檐下,两侧各有长幅壁画,内容为“李渊过临潼”、“刘海戏金蟾”等石刻;墙壁保留着上百米的彩绘装饰画,色彩艳丽、形象生动传神,虽经百年风侵雨蚀,仍光彩照人;门窗、格栅均装饰有各种花草图案,非雕即画,美观漂亮。至今,我们还能清晰地分辨出石榴、梅花、麒麟、喜鹊、人物等20多种图案,惟妙惟肖,生动自然。
第三重门匾额为“宏图远肇”,笔法苍劲。从大门开始,院内的砖、石、木雕刻工艺精品比比皆是,件件传神。从砖雕门楼到大理石雕门槛、门鼓、门枋、门楣、柱础,到正面外墙上青石雕刻的“福”、“禄”、“寿”、“喜”窗户,到院内木雕的门、窗、户、扇、檐板、柱头等精雕细琢,技法娴熟,栩栩如生,令人流连忘返。雕刻图案选材广泛,既有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田园风光,又有“龙凤呈祥”、“喜鹊闹梅”、“鹿鹤同春”、“凤戏牡丹”等瑞象。整体建筑装饰呈现出一派富贵吉祥、古朴凝重、雅致和谐的田园贵族生活景象。
历经三代人建造而成
高氏宗谱记载,春秋时,高氏始祖高柴公在楚国被封为共诚侯,其子孙自汉以后出将入相。清朝,高氏家族誓不为官,族人各自外出寻求发展。其中一支高氏族人,即高启元父子准备去西安,走到竹山解家沟时人困马乏,于是安营扎寨。高氏父子决定仿照老家祠堂,建一座大合院,所用建筑材料除树木、砖瓦外,包括石条、石几、石雕等全部在老家加工好,运送过来,安装师傅也是从老家请来的。
高家花屋历经三代人,耗时多年大体完工。花屋建成,武昌高氏族长率一众族人前来祝贺,并纪念始祖共诚侯,这就是“庆衍共城”一匾的来历。
沧海桑田,历经200多年,高家花屋依然精美壮观。无论时代怎么变迁,牌匾“庆衍共城”4个大字一直没变,它们仿佛在向世人讲述着高氏一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