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教育看似零压力,别因"短视思维",掩埋兴趣背后的"勤勉

2019-10-10   蔓德育儿

最近一位朋友到处吐苦水,孩子铭铭产生了"厌学"情绪。

铭铭在读小学五年级,因家庭原因,初中就会转到欧洲去读书。读书环境有所变动,这和铭铭产生"厌学"情绪又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家里人一早在为孩子做转学准备的时候,有意无意传递出了一种信息,"中国孩子读书太辛苦了,还是欧美孩子读书轻松"

铭铭在国内教育制度的背景下,成绩并不理想。孩子意识到马上就要去海外读书,自己现在学不好的小学数学,在欧洲竟然都是初中难度,自己一定不会差。时间一长,铭铭就越来越觉得在国内读书压力太大、不自由、没意思,于是"顺理成章"地产生了"厌学"情绪。

这下可把朋友急坏了,把握机会让孩子去国外读书,是希望孩子越来越好,而不是想让他"厌学"来着呀!

朋友家庭遭遇的这个问题,造成现在这个情况纯属意料之外,实在是是无心之举。但"欧美的教育轻松"的观念,确实影响了一大片人。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最近播出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其中第一期讲述的"教育最强国"芬兰,也引发了身边不少家长对芬兰教育的羡慕。

"教育最强国"芬兰的基础教育

世界公认芬兰孩子成绩好、创意强,还快快乐乐零压力,这"教育最强国"到底长什么样?媒体人周轶君带我们见识到了这个国家的基础教育模样。

学生们借助钟表、iPad、用手丈量脸部等来认识时间和自我等抽象概念;深入森林,去接触大自然;动手设计搭建帐篷模型,来理解物理、数学等综合知识。芬兰基础教育的理念,是让孩子与他们生活的环境产生联系,让学习回到他们的生活。

一位芬兰老师说:"我们想要避免竞争,芬兰的小学没有考试,唯一评估的不是学科中学了多少知识,而是他们如何自主学习、搭档学习,以及面对任务的责任感。"

只看到"国外教育轻松",也是一种"短视思维"

国外教育擅长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协调合作能力。

在比较推崇国外教育理念的家长眼里,不设置考试、不用硬性指标去考察孩子学习情况、不强制要求背诵知识点,这种"轻松"的教育理念会更"先进"。甚至会觉得背诵知识点、努力学习就是"老土",是一种"短视思维"

"短视思维"是指只计较眼前利益得失,没有从长远去看待问题的思维,安于现状、发现不了潜藏危机。

这种思维具有局限性,会限制人们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焦虑过度的中国家长,如果只重视孩子眼前的考试成绩,确实是"短视思维"。

但有意思的是,"短视思维"并不仅仅存在某一观念之中。假如只看到一面性,又或者像铭铭接受的错误信息一样,只认为国外教育很"轻松",其实也是一种"短视思维"

丨芬兰教育的本土不适应性

许多爆文都打着"德国教育""美国教育"等旗号,国外教育似乎成了一种风向标,代表着"时髦"与"合理"。但是很多家长容易忽视的是,任何教育理念都不应该脱离实际环境。

一方面,芬兰追求个人自由和舒适性的基础教育理念,并不适合竞争激烈的东亚和北美教育圈。

芬兰作为全球著名的高福利北欧国家,个人努力多一点或者少一点,并不影响基本生存问题,整个社会环境都比较"安静",没有那么多竞争,所以也自然少了"攀比"之心。

他们有足够的生存空间,用舒适惬意的状态,去追求"平等"的价值观,去名牌大学读书不是唯一渠道,离家里最近的学校就是好学校。

但是,包括中国在内,在整个东亚和北美地区,社会竞争却很十分激烈。如果死守芬兰追求自由、平等、提倡少竞争的教育理念,用"短视思维"只看其一不看其二的话,显然无法在自己生活的圈子里,获得理想的学习和生活的状态。

实际上,也有芬兰教育工作者有所反思。芬兰一位学校校长认为:

"现在的孩子缺乏西苏精神,生活太容易了,到处充满了电视和游戏。既然体育中能有竞争,为什么教育中不能有竞争呢?"

"西苏精神"在芬兰意味着坚韧不拔、奋力前行。连从事芬兰教育工作多年的老校长,也在反思自己国家教育存在的问题,更何况远在千里、生活环境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又怎可照搬呢?

另一方面,哪怕是在芬兰,许多家庭也仍然很用心的在培养孩子。

朋友圈恰好有一位在芬兰学习和生活多年的朋友,用自己的行动在给被"芬兰教育"或其他国外教育迷惑的家长,破了一些冷水。她的两个儿女学习和体育双优,但学习状态绝不是"轻松"的、不需要努力的,她认为"不经过刻苦锻炼的兴趣,都是假兴趣。"

我们只看到芬兰的学校在注重培养孩子各自的兴趣,却看不到要做好这些兴趣,背后也需要经历不断的训练,也需要家长用心栽培。

《他乡的童年》里也走访了一个芬兰"精英"家庭,父亲的收入可以排到全芬兰的300名左右。孩子房间里,都是各种乐器,书柜上隐约挂着一张计划安排表。可以看出,这个家庭平时培养孩子的兴趣,也绝不是口头说说而已,而是实打实地栽培。

孩子在放假是出去打工,会抱怨老板不好,这个父亲却会问孩子:"如果你是老板,会怎么做?"

芬兰"精英"阶层的父母,虽然尊重孩子的各项兴趣爱好和志向,但也绝不是丢着不管、任其发展,而是会潜移默化地教导孩子如何成为一个"老板"。

与其说这仅仅只是"一小撮精英"家庭的样子,不如说在芬兰的基础教育之外,许多家庭同样在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

"短视思维"只能让我们看到国外教育"轻松"的一面,别被这种假象所迷惑。

丨芬兰教育的可取之处

当然,芬兰教育也确实有值得艳羡的地方,绝不会是又跨入"一无是处"的另一个极端。

芬兰教育全面践行"积极教育",老师绝不会打压孩子的积极性,哪怕孩子不擅长数学、科学或者艺术,但他们依然能发现自己各个方面的特点。

亲近自然、将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孩子的综合能力提升十分有益,这些都是培养我们孩子日后成才的基础能力。说实话,我也十分羡慕芬兰这种教育氛围与方式。

所以,我们应该摈弃两面都可能出现的"短视思维",用辩证的方式,理智地看待国外教育。

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勤勉"的生活态度

追求个性自由和平等,绝不是"不努力"的借口。无论是否生活在芬兰,哪怕打心眼认同每个工作都是平等的价值观,也决不能因此就否认"勤勉""努力"的重要性。

借用前段时间小陶虹爆火的一条言论:

"对于演戏这件事,要是有天赋的话,一定要百分之百的努力;要是没有天赋,可以考虑一下干别的。"

大家当时的关注点都在后半段,奉劝那些常年又没天赋又不努力的明星们,别再"污染"观众的眼球。可是小陶虹这段话同样证明了,哪怕是天赋极好的演员,也离不开百分之百的努力,正如演什么像什么的小陶虹本人。

这句话同样可以套用在教育孩子身上,哪怕是教育环境宽松的国外,也离不开"勤勉"。"勤勉"不等于"老土",家长应该坚持培养孩子"勤勉"的生活态度。

01 践行"努力勤勉=出色"的观念

我们在生活里,不知不觉就会陷入"努力勤勉=老土"的偏见里。

例如:

  • 看到班级第一、年纪第一的孩子,或者高考状元的新闻,就随口夸这些孩子是"天才";
  • 羡慕那些不怎么努力,就能取得好成绩的"天赋";
  • 从小爱夸孩子"聪明",关注孩子智商高不高等等。

这在潜移默化中,就弱化了"勤勉"和"努力"的重要性。我们首先就需要转变这样的偏见,用自己的生活态度感染孩子,用平常的一言一行告诉他:努力勤勉也是出色的一种表现,我们喜欢你认真、执着、专注的可爱模样。

02 树立孩子学习目标和志愿

"短视思维"不去做长远的打算,这在认知尚未成熟的孩子里,尤为明显。如果是是为了眼前的学习轻松、自由的状态,只求这一时的快活,以后的生活就会很难尽如人意。

所以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未来志愿。同时家长也要避免引导形式太过僵硬,别用"说教"的方式,强硬地去给孩子"安排"未来。

铭铭的"厌学"就是看中了国外教育的轻松,那么家长可以跟孩子分析:

当地的小朋友也有自己的课程安排和兴趣爱好,要么是现在就开始按照当地特色来"加班加点"锻炼追赶;
要么就是先学好现在的知识,把握国内现阶段教育的领先优势,到了国外才有时间配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去培养特长,否则就没法融入当地小朋友的群体。

总之,孩子容易受到"短视思维"影响,学习目标和志愿需要大人耐心去引导,但归根结底也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

03 修正"错误的成功体验"

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经过努力,在机缘巧合之下也取得不错的成绩,就容易然给孩子产生不愿努力的念头,这个情况叫做"错误的成功体验"

成语"守株待兔"就是这个体验的最好诠释。我们都知道,农夫因为"归因"的错误,导致后面的时间白白浪费。

在孩子有了"错误的成功体验"时,我们应该及时去修正,不要养成依赖运气、忽视勤勉的习惯。

04 不给孩子乱贴标签

"这孩子聪明是聪明,但是不够努力",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这样评价自己的孩子。

心理学界也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自证预言效应"。也就是说,如果家长乱给孩子贴标签,孩子也会慢慢认为自己就像标签说言的那样,最终真的变成一个"不努力"的人。

"乱贴标签"容易造成认知歪曲,会让孩子根据固有的印象,狭隘的评价自己,从而忽视了自己真正的能力。

如果孩子已经形成了这些负面印象,家长需要帮助他们"撕下标签","重塑"思维方式

"积极勤勉"在这个时代依旧没有过时,国外教育不是逃避"勤勉"的"避难所"。家长和孩子都应该摒弃只看到国外教育轻松的"短视思维",无论秉持哪种教育理念,都应该坚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每个妈妈都是育儿专家,如果您有表达的观念,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我是蔓德育儿,如果喜欢请关注、转发、收藏,一起做有“想法”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