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艳丽)从“黑烟”到“白气”,从“源头”到“龙头”,从“排污口”到“全流域”,从“区域治理”到“全面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从国家级生态市创建到文明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天更蓝了,山更青了,水更绿了,人居环境更美好了……这些无不彰显着庆阳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庆阳也荣获2018年度十佳最具魅力城市、最美中国文化旅游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等称号。
——生态环境体制机制有了新发展。全市各级始终把环境保护工作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探索出了一条符合生态脆弱市和资源富集市相适应的绿色发展之路。市上先后出台了《庆阳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规定(试行)》《庆阳市环境保护工作奖励办法》《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生态环保职责。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推进生态环保事业持续健康发展。2014年以来,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分别达到76.8%、86.9%、85.7%、90.1%、86.4%和85.5%。
——生态环保能力有了新提升。全市环保机构从无增加到200多个,工作人员由成立之初的2人增加到493人;空气自动监测站从无增加到12个,市级环境监测能力由成立初的几项增加到目前的319项。
——“三大攻坚战”取得新进展。蓝天保卫战方面,8县(区)近年来先后淘汰整治624台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改造44台20蒸吨以上燃煤锅炉,建成优质煤炭集中配送中心8个;建成餐饮单位使用清洁能源3215户,安装油烟净化装置2832户;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2.31万辆;关停淘汰粘土砖瓦企业101户、环保改造204户。碧水保卫战方面,设市级河长6名、县级河长50名、乡镇级河长196名;设定国、省、市地表水考核断面30个;划定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100个,整治市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32个,关停封堵退出油水井266口;建成县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9座,建成乡镇污水处理站67个,市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4.59%;完成加油站双层罐改造89座。净土保卫战方面,在全市21重点企业周边设置了181个土壤调查点位;119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及养殖小区实施了减排治理工程,建成投运畜禽粪便有机肥项目8个;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72%,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储运率达95.4%。
——“三大生态工程”取得新成效。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6年来已完成造林600多万亩,其中绿化万亩以上流域105处135万亩,千亩以上流域741处24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骨干沟系531条、沙化土地169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5.45%,林草覆盖率达到72.75%。固沟保塬工程已累计完成28条大型抢救性沟头沟道的综合治理,保护塬面178.34平方公里。规划投资47.35亿元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已改造和建成一批城市海绵公园、绿地、广场和人工湖,城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6%。资源开发区生态治理工程方面,督促油田完成了38个采出水系统优化,实施了439处管线穿跨越治理,对990公里的老油区集输管线进行了维护更新,建成了20多个伴生气回收项目,封堵废弃井1100多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