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粉丝留言:
作者大大可以写一篇关于渗线的嘛?我模型也做了好多个了,但是渗线一直没处理好,经常模糊不清(好丢脸),不知道是不是我技巧不对还是什么,谢谢啦
很多的高达模型的作者都会在模型表面制作各种不同样子的刻线和渗线。一些新手也会效仿一下,毕竟有了更高对比度的线条划过模型的表面,模型的细节感也就直接提升了。
这是渗线的好处。
但很多新手会遇到一个门槛,也就是像是留言中的粉丝提到的问题“经常模糊不清”。这是一种阶段性的问题,往往出现在新手正在通往大佬的路程上。
为啥这样说?一般的情况下出现渗线不清的问题都会在作者加深刻线之后。如果是素组一个模型出现渗线不清晰的状况只能证明你的渗线液没有摇晃均匀或者已经过期了。
所以这件事并不应该让“渗线”来背锅。
渗线模糊和扭曲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你在渗线之前,应该加深过刻线!或者添加刻线的时候导致的“渗线问题”。
这里是新手很容易发生渗线扭曲的一个环节。
其实不仅仅是新手,即便是熟练的代工也会出现这样的疏忽。
因为不论是新手还是老手在刻线的时候都难以真正的刻出平滑的线条。这个问题和塑料本身的弹性是有关系的。你如果用刻线针或者推刀划过一个模型的表面的时候你会发现刻线针(推刀)都会有轻微的抖动。这是因为在一定深度下首先刻线针(推刀)在压缩塑料,当压缩到一定程度后塑料才开始断裂掉一节然后又继续压缩塑料如此反复,直到你划完整个线路。
所以说在刻线的时候并不是在“切割”或者“划开”塑料零件而是不断的将塑料零件撕扯断裂。
这样一来,刻线痕迹的周围就会形成大量的飞边。如果是深色的零件可以看的比较清楚,但如果零件本身是白色的,这些飞边并不容易察觉得到。尤其是使用刻线针的时候,不仅仅会撕扯飞边,而且还会大幅度的挤压刻线周围的塑料形成较高的凸起。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渗线的话必然渗出的线条就会模糊、七扭八歪。那么咱们就得说到如何“破局”的问题了。
首先掌握三个度的问题——角度、力度和速度。
首先是角度问题,越大的刻线角度刻线的效率就越高,但是很容易起毛边;而越小的角度刻线,越不容易起毛边,但是你的刻线效率会降低。所以找一个合适的刻线角度是刻线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且这个角度和材料的硬度息息相关,越硬的材料你就需要越小的角度。
再说力度,你以为的刻线的力度是推刀将塑料很整齐的压了下去,而实际上由于塑料的弹性问题会导致推刀边缘的塑料一起被压了下去。这时任何的受力不均匀都会导致刻线的边缘凹凸不平。所以以最小的力道进行多次刻线也是刻线过程中重要的一环。简单的说轻轻的多划几次,是要比一次刻好后再去修边省事得多。
然后是速度的问题,就不画动图了,慢慢的滑动推刀能够让塑料有自己回弹复位的可能性,但这里有个度的问题,太慢或者太快都不是特别的好。iN自己的经验,使用0.15mm的推刀,一秒钟3-5mm的速度基本不会出太大的问题。
其实还有一个温度的事情,塑料温度越高就柔软,刻线的时候也就越顺畅,大家可以去实验一下,将零件泡几秒钟热水后再进行刻线会滑润很多。同时出现问题的概率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
当然了,之前咱们在讲流缝胶的时候还讲过流缝胶点一下刻线的位置后塑料可以软化可以适度的提高刻线的顺滑度。 但用这个方法的时候,最好只用在加深刻线的时候,同时不要在刻线边缘有刻线胶带或者遮盖带。否则的话很麻烦!
其次,即便你多小心也没啥太大用,任何刻线操作之后在刻线周围必然还会有一些凸起和杂边,这时候最好用砂纸或者笔刀进行一下休整。否则的话这些杂边依旧会在渗线之后特别明显。
最后要说的是,虽然你看这篇开头是说渗线的,但是看到最后你会发现是说刻线。在做高达模型的时候,有很多操作和方法其实是在不停的埋地雷。开始做着不会觉得有问题,但一旦后面的操作开始实施就会发现某一个步骤会做的不顺畅。问题往往并不在你正在做的步骤上而是幸运的踩到了之前埋下的地雷。
所以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并不可怕,多做分析,看看事情的前因后果,往往就能找到毛病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