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龙舟的“速度与激情”

2022-10-09     贵州都市报

原标题:一条龙舟的“速度与激情”

台江施洞龙舟比赛。(台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台江施洞龙舟。(台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台江独木龙舟节。(台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栩栩如生的台江施洞龙舟。(台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水清岸绿的清水江。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巍娥 王远柏

贵州作为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十年来,扛起了“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责任担当,对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付出了巨大努力。而清水江上的一条独木龙舟,则“亲眼”见证了两岸这些年的生态变迁。

我是一条独木龙舟,专门在清水江上演“速度与激情”。

我们“龙族”祖祖辈辈生活在清水江,已有千年。

我既是清水江生态保护的见证者,也是当地绿色发展的参与者。

清水江,江如其名。江水清澈,不仅是黔东南州的“母亲河”,也是贵州八大水系之一的沅江水系主源,更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

我可是清水江上的“生态宝贝”。无论是制造工艺,还是身上穿的衣服、头上戴的装饰,都处处体现着“环保”理念。

听先辈讲,清朝乾隆年间,贵州巡抚爱必达曾在《黔南识略·黎平府》中记载清水江流域森林茂盛之景象:“郡内自清江以下,至茅坪二百里,两岸翼云承日,无隙土,无漏阴,栋梁杗桷之材,靡不备具。”

只可惜好景不长。昔日为谋生计,村民不得不上山砍树,造成沿岸水土流失严重。1998年,国家实施“天保”工程,清水江流域林业实现角色转换,从经济获利走向生态保护。

如今,我所在的黔东南州,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量、森林覆盖率等指标,连续多年稳居全省第一。全省10个林业重点县,有8个在我们黔东南。

森林是保护了,但是承载我的江水,又出了问题,也曾一度受到污染。

我听说,与贵州结下半个多世纪深厚情谊的全国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叶辛曾回忆,30多年前,他曾和纪录片《多彩的贵州》剧组走访清水江,“我们看见了从化工厂淌出白花花的污水,污染了清水江好几十里江面。”

前不久,叶辛在上海《新民晚报》发表文章《清水江啊巴拉河》中讲述:“今年春天,我再一次来到了清水江畔,江水澄碧如洗,沿着江边公路,从黎平那头过来,直驱台江,又从台江来到凯里的下司码头,不仅由衷地感觉到清水江更美了,苗乡侗村更美了,古镇也更美更有韵味了。”

我知道,这一切都得益于贵州正在参与实施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守好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不仅让我的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好,更让两岸群众告别穷日子,过上好日子,迈向美日子。

特别是清水江的水质,值得我炫耀一下。黔东南州地表水环境质量在全国排位连年提升,今年上半年,还排到全国第二名。

说实话,我们“龙族”之所以喜欢清水江,主要是因为它的水干净啊,要是在比赛中不小心呛到一口,也不用担心吃坏身体。可以这么说,水质干净是龙舟比赛得以延续千年的重要保障。道理显而易见:哪条“龙”愿意在污水里驰骋呢?

当然,我除了在这里吃得好、住得好之外,我还是这里炙手可热的“明星宝贝”。

这里每年都给我过生日,一年一度的龙舟节就是我的生日,而且成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今年夏天,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他的个人推特账号上发布了一段有我们参与的贵州苗族传统龙舟节视频,不少网友纷纷赞叹:百舟竞渡,千帆竞发,气势如虹!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独木龙舟,我的形状也与其他地方的龙舟不一样:台江施洞龙舟是由一根长约21米的“母龙”和两边各一根长约16米的“子龙”以及一节长2.6米的龙头捆绑组合而成。“母龙”和“子龙”是用整棵树挖成槽形,因此又叫独木龙舟。

为了保护生态,据我的制造者说,现在制作我的时候,龙身已改用杉树或泡桐树,龙头改用水柳木,更经济实惠。

大家知道,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这些年,清水江也变成了我的“聚宝盆”,赋予了我更加澎湃的绿色动能。

清水江两岸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成为贵州勇担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任的生动写照。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1ed4e417c2a4929cb4c1952380a3ad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