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尔冰箱已经走进每个普通家庭的今天,已经很少有人提起当年那个怒砸冰箱的张瑞敏。
一提起海尔人们就会想到冰箱,想到质量的保证。可以说如果没有当年张瑞敏的临危受命与后来的管理理念就没有今天不断发展走向世界的海尔。
和新中国成立同一年出生的张瑞敏也一直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不断地拥抱着市场的变化。1984年,海尔是濒临倒闭的小工厂,技术管理设备都比较落后,财务现金流亏空一百多万元,经常拖欠员工工资。前后走了三个厂长,不得已张瑞敏临危受命来到了海尔。
当时工厂发不出工资来,张瑞敏就一个人去临近的效益好的工厂找人喝酒,豪爽的他喝得伶仃大醉,最后得了几万元借款才把工人的工资补上,员工得劳动有了目标,工人们才愿意留在这里继续工作。
工作了几个月,敏锐的张瑞敏已经对工厂的生产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这时候因为朋友过来买冰箱,去库房挑选,结果几百台冰箱里有将近一百台是有严重缺陷的。
张瑞敏对这件事请非常重视召集属下开会商议,有人建议把这些有缺陷的产品走其他的指标,或者让员工内化掉,毕竟当时发不出工资。张瑞敏经过一番思考意识到这是一个关乎产品质量的观念问题,必须要改正!谁负责生产谁来把这76台冰箱砸烂,并且自己先砸下了第一锤。当时一台冰箱的价格相当于一个员工两年的工资,九十年代很多电器还属于有指标才能购买的年代。
这一砸,员工们意识到产品的精细化,零缺陷理念的重要性。过了三年,海尔拿到了行业颁发的国家质量金奖!产品质量有了保障,张瑞敏并没有感到放松,而是一直保持高度警惕,观察市场的动向。
非常有前瞻意识的他马上他又意识到品牌对一个产品的重要性。于是在海尔的知名度上投入了一部分资金和精力让海尔逐渐成了家喻户晓的产品。截止到1991年国内有许多家电同行也陆续加入进来,有了质量和知名度,海尔稳步前进。
1991年至1998年,许多同行业的价格之争越来越严峻,而张瑞敏这个时候已经开始扩大规模生产,冰箱,洗衣机,其他家用电器。并且提出了服务顾客的全新理念。
张瑞敏带领的海尔始终走在行业的前面。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国内的大部分有规模的企业面临着一个抉择,要么去当时还不富裕还落后的农村市场发展,要么漂洋过海走向世界。
这个需要工厂的领导有前瞻意识,有勇于创新面对未知做出抉择的勇气。“去国外建厂,并且收购意大利工厂,走出国门”面对市场的不断变化,张瑞敏又一次做了正确的决定,勇敢的决定。
工厂建成,海尔受到了当地媒体还有很多人的质疑,张瑞敏用行动和结果来为自己辩白。现在的海尔洗衣机已经销遍全球。并得到了当地新一代的认可。
张瑞敏始终坚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和精神影响着海尔的每一个员工。先后并购了十几个亏损企业,在张瑞敏的领导下所有企业扭亏为盈。
最有名的就是并购红星电器厂,张瑞敏面对着当时的红星企业,决定将海尔的文化理念融入到红星内部。他认为一个公司必须有自己的文化才能有起死回生的可能,就像一个人的思想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一样。
后来,这个案例被收录在哈佛商学院的教材上。因为张瑞敏果敢行动,并且坚持创新的大胆精神,他被邀请去美国哈佛大学讲课,并且成了当时的首例。
十年商海沉浮,海尔依然不断前行。这一次海尔又一次面临着类似砸冰箱的改革,取消DC仓库,改变供应链流程,根据客户的订单生产。
张瑞敏有着穿透未来的鹰的眼光,对未来的把握非常准确。他这种勇气和决断力是普通人很难达到的。2014年,集团全球营业额达到了2007亿元。
2015年海尔集团获评中国品牌影响力榜首。随着海尔品牌知名度的打开,张瑞敏也出现在世界各国有名的商业杂志和各大管理商学院的演讲台上。
现在的张瑞敏还在坚持拥抱着变化,不断地根据时代的改革实施创新,提出网络化战略。用张瑞敏自己的话就是,从1984年到2019年这三十几年来,每次都是踩在了国家改革的节点上,及时抓住机遇。
海尔的发展路线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路线是一致的。期待张瑞敏和海尔下一次的辉煌。因为海尔一直随着张瑞敏的不断创新前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