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三大枪神:上甘岭一战歼敌780余人,美军眼中的冷血死神

2022-08-11   史镜说

原标题:抗美援朝三大枪神:上甘岭一战歼敌780余人,美军眼中的冷血死神

众所周知,冷酷无情的战争,在收割人命的同时,也缔造出了无数可圈可点的经典战法,在我军历史上,为了取得革命的胜利,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出了麻雀战、地雷战、地道战等战法。

在朝鲜战场上,我军也曾多次采用中国特有战法,打的联合国军丢盔弃甲,但若说联合国军最为忌惮的战法是哪种,“冷枪战法”可谓首当其冲。

在志愿军狙击手的枪口下,不知倒下了多少罪孽深重的联合国军,为此联合国军士兵死伤惨重,提心吊胆,生怕自己成为狙击枪下的又一个亡魂,而最让他们害怕的莫过于碰到我军的这三位神枪手,因为在这三人的枪下,他们基本无处可逃,只能无助地等待死亡的到来。

那么这三位志愿军狙击手是谁呢?他们在朝鲜战场上又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呢?下面我们便通过本期视频,来了解下这三位英雄的传奇故事吧。

朝鲜战争爆发后,联合国军有意将战火蔓延至我东北边境地区,为了守护刚刚诞生的新中国,无数志愿军战士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拿起武器奔向了残酷的朝鲜战场。

无论是在单兵素养、亦或是后勤补给、火力配备等方面,我军与联合国军有着巨大差距,这导致我军在朝鲜战场吃了很大亏,但两军对垒,各有千秋。

为了大量杀伤和消耗联合国军的有生军事力量,1951年1月29日,在志愿军司令部的命令下,前线守备部队开始挑选神枪手,对联合国军单个目标进行射杀。

1951年5月,一场遍及全军的狙击运动在朝鲜前线展开,到了8月份,志愿军炮兵也开始加入到狙杀行动中来,最终形成了全军性的“冷枪冷炮”运动。

据统计,从1952年开始,志愿军培养了大量优秀狙击手和神炮手,他们积极对敌展开斗争,平均每两发子弹便消灭一个敌人,每三十发炮弹便击伤一辆坦克,每二十五发炮弹便击毁敌人一辆汽车,直到冷枪冷炮运动结束后,我军神枪手和神炮手共消灭5.2万联合国军,其威力不亚于发动一场大型战役。

我们今天所要讲述的第一位狙击手,便是鼎鼎大名的张桃芳。

谈起张桃芳我们并不陌生,因为张桃芳在世界十大狙击手中排名第八,在朝鲜战场上,他创下了在32天内,以436发子弹歼灭214名敌人的记录,可以说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神枪手,但是我们是否知道,早期张桃芳枪法并不是太好。

1951年3月份,张桃芳参军入伍,在接受了两个月的射击训练后,在枪法上他便没有做过多的练习,1952年9月,张桃芳所在的部队被调到了朝鲜战场。

此时的张桃芳磨刀霍霍,想要一展身手,恰好此时张桃芳所在的团为了加强训练,也为了活跃下战场上的氛围,决定举办一场打靶比赛,张桃芳很是兴奋,因为小时候的张桃芳曾打过鸟枪,所以他在射击方面也算是有点基础。

他感觉打靶跟打鸟差不多,于是就报名参加了比赛,本来张桃芳信心满满,想要显摆一下自己的枪法,却没想到连打三枪,三枪全部脱靶,张桃芳尴尬不已,连长一气之下把他调到了伙房。

在伙房里,张桃芳静下心来,苦练枪法,经常把十几斤的沙袋绑在胳膊上,以增强拿枪的平稳性,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此时的张桃芳在等待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1953年1月份,张桃芳所在部队驻守上甘岭,在前线,张桃芳的机会来了,战斗刚开始,经过长时间训练的张桃芳第一枪就命中了敌人,只不过没有打中要害,所有喜欢摸索射击方法的张桃芳总结了一套自己的经验。

敌人上山时打脑袋,因为人是移动的,子弹受空气的阻力,有延迟性,这样即使打不中敌人的脑袋,也会打中敌人的胸口,敌人下山时就打敌人的脚,同样的道理,敌人在行进中,子弹会打中他们的胸口或脑袋。

就这样,张桃芳经过反复琢磨、练习,正在慢慢成长为一名真正的神枪手,在一次战斗中,张桃芳只用短短几天时间便射杀了70多名敌人,后来张桃芳猎杀的敌人越来越多,他的大名逐渐传开,在我军战士看来,张桃芳是一名优秀俄狙击手,在敌人看来,张桃芳就是活生生的魔鬼,以至于他们连厕所都不敢上。

美军为了除掉张桃芳,特地调来他们的王牌狙击手,一天,张桃芳如往常一样前去狙击阵地,突然狙击手特有的危机意识使张桃芳地了一下头,只见一颗子弹从他的头顶飞过,由此张桃芳捡回了一条命。

张桃芳百般试探,也未能发觉敌人的位置,他意识到对方是位高手,张桃芳只能压低身子,静静等待敌人露出破绽,在对峙的过程中,张桃芳心生一计,他猛地跃出战壕,引诱敌人开枪,枪响后,张桃芳假装中弹倒地,美军狙击手一时大意,暴露了位置,张桃芳抓准一枪打中了敌人的脑袋,死里逃生。

直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死在张桃芳手里的敌人达214名,而他只用了436发子弹,合约两发子弹消灭一个敌人,从此张桃芳“志愿军狙击之王”的名声响彻华夏,后张桃芳被授予“一级国旗勋章”

接下来我们要讲的这位,虽然没有张桃芳有名,但是他却比张桃芳还要厉害,他以206发子弹击毙了203名敌人,几乎百发百中,因此他受到了朝鲜领导人金日成的接见。

他就是有着“冷枪英雄”之称的邹习祥,1922年,邹习祥出生于务川自治县一户仡佬族农民家庭,当地民众有打猎的生活习惯,所以邹习祥7岁便跟着长辈练习枪法,年幼的他时常背着枪自己上山打猎,由于他出色的请发,每次总会带着打死的猎物满载而归。

1948年2月,邹习祥被国民党党抓了壮丁,在山海关战斗中被解放军俘虏,邹习祥认识到,解放军是一支人民的队伍,于是他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邹习祥跟随部队来到了朝鲜前线,1952年4月份,邹习祥所在的135团参加了平康、全化地区五圣山防御作战。

与135团对峙的联合国军部队仗着他们先进的武器装备,经常在我军阵地对面摔跤嘻戏,喝酒抽烟,甚至对着我军阵地方向小便,肆意挑衅我军,完全没有将邹习祥他们放在眼里。

邹习祥憋了一肚子火,一天,正在监视敌人动向的邹习祥看见敌军阵地来了几个人,为首的好像还是个官员,只见敌军军官拿着棍子对着我军阵地指手画脚,没有一点防备,邹习祥觉得机不可失,只见他将子弹推上枪膛,卧倒瞄准一气呵成,一声枪响,美军阵地上的那名美军军官应声倒下。

这一幕被邹习祥的领导看见,团领导大喜过望,激动地对他喊道:“打得好、打得好,继续打下去。”邹习祥受到鼓舞,以后经常在阵地前沿活动,只要敌人露头,他便一枪击毙。

据后来美军俘虏说:“他打的我们不敢抬头。”当邹习祥击毙80名敌人的时候,团里组织神枪手来观摩邹习祥的冷枪战术,恰巧敌人阵地一支11人的队伍巡逻,邹习祥转准时机,十一声枪响后,10名敌人倒地不起,只有一人负伤后仓皇逃跑。

看到邹习祥枪法如此之准,前来观摩的神枪手们十分震惊,邹习祥的大名随之在部队传开,从1952年的初夏到10月份,邹习祥和他的战友们一共击杀了3500多名敌人,邹习祥一人便击杀了203人,虽然在歼敌人数上邹习祥比张桃芳略逊一筹,但邹习祥只用了206发子弹击毙了203人,可以说邹习祥真正做到了弹无虚发。

邹习祥也被敌军称为“狙击兵的神话”,金日成亲自接待了邹习祥,以表彰他骇人的战绩,他也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了“冷枪英雄”、“二等功臣”等荣誉称号。战后邹习祥老人没有居功自傲向国家索取回报,而是选择了隐姓埋名,为祖国的基层建设做出了极大贡献,直到去世人们才发现他的光荣历史。

最后介绍的这位是我军最小的特等功臣,也是一位令敌军闻风丧胆的志愿军狙击手,他弹无虚发,一枪毙敌,在上甘岭战役中,他和战友打退敌人17次疯狂进攻,最后一人坚守阵地20多个小时,毙敌246人。这人就是高良伦

1951年2月,年仅19岁的高良伦积极响应祖国号召,毅然告别了新婚妻子和老母,踏上了保家卫国的征程,入伍后高良伦被编入了第三兵团31师第93团,该团有着“老虎团”、“功臣团”的美称。

高良伦与战友们来到朝鲜战场,看到了联合国军的暴行,他顿生满腔怒火,发誓一定要狠狠打击敌人,为朝鲜人民报仇雪恨,高良伦刻苦训练,军事素养的到了很大的提升。

1952年10月93团接到命令增援上甘岭,这已是高良伦第一次见识战争的残酷,他的战友们一个个牺牲,高良伦化悲痛为力量,将心中的怒火全部发泄到了敌人身上。

一天高良伦的营长找到他说:“小高,怕不怕,我们打冷枪怎么样?”此时的高良伦不知道打冷枪是什么意思,他疑惑问营长:“打冷枪?什么是打冷枪呀。”于是营长就教他射击的要领,和打冷枪时该如何隐蔽自己。并将他送到了射击培训班。

经过系统的培训和高良伦不懈的练习,高良伦不知不觉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狙击手,一天凌晨,天刚蒙蒙亮,高良伦拿着枪进入了狙击阵地,突然300米外出现了一名敌军,高伦良经过观察后,屏息凝神扣动了扳机,远处的敌人一头栽倒在地。此时又一个目标出现,高良伦再次扣动扳机,这名敌人也没能逃脱死亡的下场。

两枪带走两个敌人,出师大捷的高良伦很是兴奋,整整一天,高良伦击毙了七八个美军,事后高良伦说道:“打活靶这个活真不赖,虽说是打落单的,一枪一个是笔划算的买卖。”此后死在高良伦手中的美军逐渐增多。

1952年11月12日,敌人对高良伦所在阵地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在敌人的炮火下,战士们虽然死伤惨重,却不曾后退一步,打退了敌人好几次集团冲锋,在战斗中高良伦十分机灵,他将石头伪装承成人的模样,诱敌上钩,然后逐一消灭。

战斗逐渐进入白热化,阵地上只剩下高良伦和另一名战士,他们二人杀红了眼,在敌人猛烈的炮火下,他们一天打退了敌人7次进攻,最后阵地上只剩下高良伦一人,他独自一人苦苦支撑20多个小时,打退了敌人6次进攻,阵地上尸骸遍地,好不残酷,增援部队赶到,被高良伦的英勇深深震撼,他们不知道高良伦是怎么在敌人的进攻中坚持下来的,他们知道的是,阵地还在我军手中。

后经统计,死在高良伦手中的敌军高达246人,战后,高良伦被志愿军总部授予“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等荣誉称号,晚年的高良伦老人将自己的功勋章锁在了皮箱中,从此默默为祖国的基层建设奋斗着,晚年的他生活十分困苦,因不想麻烦政府,一支咬牙坚持着,在去世前,他叮嘱两个儿子:“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代我再去看看志愿军烈士们,切记。”

正是在无数革命先烈的牺牲下,我们伟大的祖国才能逐渐强盛,如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是老兵们用鲜血染红的,我们的欢声笑语,是他们用血泪换来的,而他们的事迹我们后辈怎能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