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虽然拥有首枚洲际导弹,然而问题多多,难以承担核威慑重担

2022-08-22   荣华之武器堂

原标题:苏联虽然拥有首枚洲际导弹,然而问题多多,难以承担核威慑重担

接上文 苏联洲际导弹上天,赫鲁晓夫访美,成为日后苏联运载火箭基础

虽然苏联先于美国拥有了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但由于受到当时技术等的制约,整体来看表现平平。

导弹的整体结构设计与齐奥尔科夫斯基在1896年提出的火箭设计方案十分相似。为了能够最大限度产生更大的推力,将导弹投送到8000千米以外地点,导弹采用了“捆绑”式发动机结构,即有1个中央发动机,在中央发动机四周捆绑4个助推器。中央发动机直径达到2.95米,长28米,带4个燃烧室和4个作为方向舵使用的游动发动机燃烧室,可以产生71吨推力。4个助推器,每一个长19.2米,最大直径2.68米,带有4个主燃烧室和2个游动发动机燃烧室,每个可以产生约70吨推力。导弹发射时,4个助推发动机先同时工作,然后中央发动机再点火工作。这就意味着导弹点火发射时,4个助推器的24个导弹发动机(16台主发动机和8台游动发动机)要同时正常工作。要达到如此高的可靠性,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显得十分困难。正如前文所述,在导弹成功发射之前的几次失败重要原因就是发动机工作不可靠。而且,混合推进剂在失重条件下的点火尚未解决。在地面状态下,情况还不算太坏。但第二级在高空启动时则变幻无常,有时能启动有时不能。

P-7导弹发动机装配车间

而最困难的莫过于作战阵地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在决定批量生产导弹时却蓦然发现当时根本没有哪一家工厂能够生产这个最大直径达到10米的庞然大物。不得已,苏联最高当局决定将生产轰炸机的古比雪夫飞机制造厂临时转产该型导弹。由于导弹体积庞大,即便简单的只是将导弹发射出去,就需要面积很大的发射坪。而根据当时的战备要求,导弹发射场必须建在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地区。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需要挖出上万立方米泥土,再在场坪上铺覆一层厚厚的水泥,工程量之大与所需时间之长,大家可想而知。

然而,仅仅建造发射坪还不够。导弹还需要无线电来实施飞行控制。由于导弹自身不完善的自主控制系统,需要采用无线电校正系统,才不致使导弹偏离目标几十千米。不过由此造成的问题是如果敌方在边界地区设置超大功率无线电干扰,导弹会一下子失去目标。另外做为一个导弹发射基地,至少需要配套建设3个大型无线电控制站才能保证导弹的正常作战使用。按照要求,这些配套的无线电控制站必须建在连人都难以通过的森林和沼泽地带。修建这样的一个控制站,往往需要铺设数百甚至数千千米的道路,还要修建和安装相应的电力设施和设备,难度极大。赫鲁晓夫在其回忆录中也提到“虽然导弹本身射程超过7000千米,我们却要每隔500千米沿路设置制导系统,才能引导导弹飞向目标”。

导弹基地建设

再者,按照苏联军当要求,导弹装备部队必须始终处于带发射状态,导弹发射准备必须能够在几个小时内完成。而导弹在发射前加注液氧和煤油,这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加注定额170吨,需要运给导弹400吨液氧。冷却到超低温的液氧和温暖的贮存箱接触时,会立刻沸腾、蒸发。导弹整个发射准备时间需要12小时,保持战备状态不超过8小时。此后将推进剂泄出,导弹在一段时间内就会变成对敌方完全安全的金属部件。为了维持导弹作战必须的液氧加注量,导弹操作人员需要不停地向导弹补加液氧。只要导弹在待机过程中,这项工作就必须不间断进行。为此,赫鲁晓夫专门向导弹设计师科罗廖夫咨询过,在其回忆录中有过详细描写,“我记得我有一次问科罗廖夫这一问题,‘告诉我,谢尔盖-帕夫洛维奇,是否有办法把你的导弹置于经常准备状态,以便在危急时刻一声令下就可以发射?’他说‘不能。’”

导弹维护

在得到这一明确答复后,以及得到关于一个完整P-7导弹发射场需要5亿卢布费用后,赫鲁晓夫断然取消了原先修建几十个导弹发射场的计划,最终只保留了已经开工建设的3个,最后实际上也只建成了2个。从1959年12月的正式战斗值班到1964年的全部退役,它只是昙花一观的存在了5年,实战部署仅仅只有区区4枚!说到底,“既不能依靠它做为防御武器,也不能依靠它做为进攻武器。不管它的射程怎样,它只不过是对抗美国威胁的一种象征而已”。

当然,以此为基础的运载火箭“联盟”和“东方”等却一直使用到了如今。如此戏剧性的命运变化,恐怕在世界导弹发展史上也难得出现!

夜色中的联盟号运载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