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理财通2.0版:降门槛 增额度 扩范围

2023-12-09   中国经营报

原标题:跨境理财通2.0版:降门槛 增额度 扩范围

本报记者 张漫游 北京报道

经过两年多的试点,“跨境理财通”迎来了2.0版本。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等多个部门发布《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实施细则(修订稿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相较于此前的细则,本次修订在投资者准入条件、参与机构范围、合格投资产品范围、个人投资者额度等方面做了优化升级。

多家银行人士认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投资的需求增大,《征求意见稿》对于投资准入门槛的降低、可投资产类别与投资额度的增加,都有利于拓展“跨境理财通”业务。

“跨境理财通”有望扩容

谈及《征求意见稿》中的变化,普益标准研究员王雨轩总结道,本次修订主要针对扩大“跨境理财通”业务开展范围,涉及降低“跨境理财通”的准入门槛、扩大“跨境理财通”合资格投资产品范围、提高“跨境理财通”投资者个人投资额度三个维度的内容,实现了对持续增长的大湾区跨境理财市场需求的适配。

汇丰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征求意见稿》建议降低南向通投资者准入门槛、提升个人投资额度及扩大北向通部分合资格投资产品范围,我们对此表示欢迎。拟优化的措施将为更多大湾区居民提供更多元化的投资选择,投资者可根据市场表现及个人的风险偏好,更灵活地进行资产配置。此外,拟推出的新举措也将进一步提升‘跨境理财通’作为区内居民跨境投资渠道的吸引力,加快其业务规模的发展。”

同时,汇丰相关业务负责人透露,他们正积极研究细则,为把握“跨境理财通”的新机遇做好准备。

对于《征求意见稿》可能带来的影响,星展银行(香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零售银行业务及财富管理业务规划、客户策略及产业生态系统主管关家敏认为,通过降低“跨境理财通”业务的准入门槛,可以扩大该业务的服务范围和覆盖面,使更多的投资者能够参与其中,满足多样化的投资需求,从而有效提升“跨境理财通”整体的吸引力。

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王丹分析称:“‘跨境理财通’门槛的降低,意味着目标客户群体范围扩大,尤其是随着‘Z世代’年轻群体除了消费领域外,在投资理财领域也开始崭露头角,降低缴纳社保或个税的年限门槛从5年至两年,将提升“跨境理财通”的展业空间。”

“本次修订从两个层面增强了‘跨境理财通’的吸引力。一方面,由于准入门槛的降低,对于本身对‘跨境理财通’有投资兴趣与需求,但不满足修订前准入条件的投资者提供了投资通道,特别是扩大了参与机构投资者范围,增加证券公司参与试点,提升了产品受众;另一方面,‘跨境理财通’可投资产类别与投资额度的增加,有助于更多投资者借‘跨境理财通’实现资产的多元配置,能够匹配更多样的投资偏好,吸引更多样的投资者。”王雨轩表示。

自2021年9月10日《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实施细则》正式发布以来,至今已有两年多的时间。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官网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末,粤港澳大湾区参与“跨境理财通”个人投资者为6.29万人,包括港澳投资者4.46万人,内地投资者1.83万人,涉及相关资金跨境汇划3.55万笔,金额86.58亿元,投资规模相较2022年增长近5倍。

“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跨境理财通’持续增长的受欢迎趋势。”王雨轩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投资者更乐于参与‘跨境理财通’,其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投资者对于资产配置多元化、跨境投资的需求日益增加,而‘跨境理财通’恰好实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居民个人跨境投资便利化,与投资者的需求匹配。”

“‘跨境理财通’的稳步发展,已经被大湾区内投资者视为一种方便可靠的跨境投资渠道,能够实现多元化资产配置。特别是在今年全面通关恢复之后,大湾区内的跨境理财需求得到了进一步释放,不论是开户人数还是投资规模都有显著增长。”关家敏表示。

进一步激活南向通和北向通

为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促进内地与港澳经济融合发展,今年9月期间,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决定进一步优化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其中包括,优化投资者准入条件;新增符合要求的证券公司作为参与主体,为南向通、北向通个人客户提供投资产品及相关服务;扩大南向通、北向通合格投资产品范围;适当提高个人投资者额度等多项优化举措。

谈及下一步如何更好激活“跨境理财通”投资者的投资热情,王雨轩指出:“要想更好地激活投资热情,就需要解决目前‘跨境理财通’面临的问题,其主要存在于两个层面。一方面,随着‘跨境理财通’投资规模与参与人数的增加,‘跨境理财通’的投资客群也相应复杂,银行可考虑为大湾区投资者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和教育,以有助于提高投资者对投资产品的认知和理解,并使其能够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通过服务进一步激活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另一方面,虽然此次修订提高了投资额度,将单个投资者的投资额度从100万元提高到300万元,但是从南向通和北向通额度使用来看,仍具有较大的额度剩余,使用额度不足总额度的10%,故后续对投资额度的限额应该进一步扩大,实现对粤港澳地区居民跨境投资需求的进一步释放。”

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官网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末,参与“跨境理财通”的个人投资者购买投资产品市值余额为25.78亿元,但在投资结构上存在明显分化。南向通存款产品余额持续走高,由年初的3.94亿元上涨到10月末的23.17亿元,其余的南北向投资产品余额则较年初变化不明显。

中国银行(601988.SH)研究院大湾区金融研究院主任级研究员王巍认为,出现上述趋势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试点机构均持续开展客户营销,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试点,带动业务规模不断提高。二是南向通存款产品受美元加息及境外存款利率高于境内的双重影响,对境内投资者产生较大吸引力。预期后续随着“跨境理财通”2.0版本的推出,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试点。

王雨轩表示,投资者对“跨境理财通”的需求主要在于对跨境资产的配置,其实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居民个人跨境投资便利化。而从具体产品来看,由于南向通和北向通的产品配置策略与构成不同,相应投资者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南向通投资者较青睐存款,北向通投资者较青睐理财产品。“跨境理财通”产品配置以低风险资产为主,正好契合了大湾区投资者稳健理财的诉求。

关家敏告诉记者:“内地投资者一直对香港的金融体系抱有信心,对香港的财富管理产品有一定的了解。许多投资者希望涉足全球投资产品,以实现资产组合的多样化。我们注意到,在市场波动和高利率环境下,除了以往最受投资者欢迎的股票和基金等金融产品之外,内地投资者对高息定期存款或固定收益金融产品也开始有一定的需求。”

王巍建议,试点机构应抓住政策机遇,持续丰富跨境理财通产品货架,如配套推出北向通存款类产品,并不断提高产品的运营管理能力,更好满足投资者的投资回报需求。同时,应持续强化对客服务,通过线上+线下协同优化客户体验。线上可通过“见证代理+生物识别”,在对客服务的开户、KYC(客户尽调)、大额交易等环节为客户提供非现场服务功能;线下服务应抓住当前两地客户对跨境金融服务需求较多的时机,做好厅堂及综合营销。此外,应更加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由于各地营商环境不同,需要试点参与各方进一步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做好宣传解释,打消投资者投资顾虑;在信息跨境传递和运用方面,应注意遵守粤港澳三地有关法律法规,切实做好客户信息、隐私和财产等方面的安全保护。

王丹还向记者建议道:“由于‘跨境理财通’涉及资金的跨境运转,因此在投资者权益保障、反洗钱、尽职调查等问题上,需要做好境内和境外机构的权责划分。另外,‘跨境理财通’的准入仍限定在大湾区内,扩容仍有很大的空间。国内房地产市场走弱释放了大量资金,短期内境内资本市场无法消化,也无法设计出适当的针对个人的金融理财产品,因此需要开放境外理财渠道。”

“随着内地和香港跨境人流持续增加,大湾区内投资者对跨境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许多投资者不仅仅追求财富的增长,还更加关注健康保障,并增加了对保险产品的投资。这些因素将为区内金融机构带来新的机遇。”关家敏指出,“我们也建议,在总体层面加大业务宣传和投资者教育力度,分享同行业的成功案例,组织粤港澳地区金融机构之间的经验交流,稳妥有序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为大湾区建设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