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企“上云记”

2024-06-12     金羊网

【湾流——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数字化深调研第三季】

总策划:杜传贵 林海利

总统筹:孙爱群 吴江

统 筹:孙晶 刘佳宁

【开栏语】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道全新的时代课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一道必答题。在向着高质量发展奔涌前进的粤港澳大湾区,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和新型数字化的湾流涌动,企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政策出台实施,广东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2022年广东数字经济规模为6.41万亿元,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9.70%。

更让人振奋的是,伴随着积极推动数字产业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一场轰轰烈烈的企业“上云记”正在制造业大省广东上演。目前广东已推动超过3万家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到2025年要推动超过5万家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带动100万家企业“上云用云”。

今年年初,广东下达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资金7.74亿元,重点支持推动中小企业在各环节数字化升级,实现“链式转型”。

在此前两年获得社会广泛好评基础上,今年羊城晚报继续开展“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深调研项目第三季”,继续扎根粤港澳大湾区企业的数字化发展,围绕高质量发展及数字化深调研,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深度报告等方式,加入AI新闻报道这一全新的新闻生产方式,挖掘一批年度“宝藏”数字化企业样本,呈现新质生产力“焕新”的典型,为广东构建新质生产力,提升科技创新,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贡献媒体力量。 (孙晶)

借“数”兴业,向“新”提质。广东到2025年要推动超过5万家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带动100万家企业“上云用云”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许张超 黄婷 图/受访者提供

在美的厨热洗碗机顺德工厂,最快每隔18秒就能下线一台洗碗机;在制衣行业,运用对布机器人,只需2分钟就能找到布料供应商……“粤家电”“岭南衣”的加“数”前行,只是制造业大省广东推动企业“上云用云”的一个缩影。如今,广东已引进、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及服务商400余家,累计推动逾3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超75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一场“数”风来的“上云记”在岭南大地精彩上演。

平台赋能 工业互联网托举粤企“上云”

“上云是常态,不上云是例外。”今时今日,几乎每家企业都在计划或正在使用云服务重构企业的生产环节、管理环节等,与“上云”密切相关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更是堪称群雄逐鹿。自2017年年底国务院发布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以来,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340个,2023年核心产业规模达1.35万亿元。

作为首批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广东到底成绩如何?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例,在去年9月工信部最新遴选出的50家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中,广东累计入选了树根互联、美云智数、赛意信息、金蝶软件等十家。这也意味着,广东提前完成了“到2023年打造5家左右国家级双跨平台”的任务。

以国家级双跨平台为代表的多层次工业互联网,也构成了广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底气所在。为广东制造业挣下了第一份“家底”的“岭南衣”,服装行业采购员以前为了找到合适布料,需要奔走于批发市场的各个商铺,步数动辄数万,如今,来自致景科技的数字风正在重塑“岭南衣”的采购、生产等环节。

“现在我们找布,只需要在工厂用对布机器人对着样布扫描一下,系统上就能精准匹配布匹的类别。最快只需2分钟,就可以找到想要的布。”致景科技联合创始人李亚平告诉记者,它们通过AI、大数据、智能硬件等技术手段,根据传统面料按照颜色、纹路、成分等特性,建立起一个丰富、完善、齐全的面料信息数据库。

李亚平称,在生产端,数智化系统“飞梭智纺”已串联起一张紧密的纱线厂、坯布厂、印染厂网络,服务9000余家织厂转型,累计接入织机约70万台。在应用了该系统的佛山鑫威纺织厂里,以前工厂只能靠人工巡检长时间停机、机台机速异常等问题,现在“飞梭智纺”会第一时间把信息推送给手机,避免迟发现、晚处理带来损失。

走进中山沙溪镇的服装智能制造企业金鼎智造,原材料面料从一楼仓库到各生产车间,都是AGV机器人通过专属通道进行运送,机器人行走过程中,设置灯光投射提醒、机器人经过时警示铃声,以及机器人运行过程中自带音乐,最大程度杜绝人机交互的安全隐患。

在陶瓷机械行业龙头企业科达制造联手美云智数打造的陶瓷(装备)产业集群平台,打通原材料供应商到科达制造、再到下游陶瓷及装备企业的库存、计划、采购信息,各方生产计划、需求计划、进销存数据在线透明让产业协同更高效;平台还利用物联网技术深度分析数据,为节能管理和能耗优化提供数据、算法支持。

在广州的印刷行业,千鸟互联依托树根互联根云平台,端到端打通造纸厂、纸贸商、印刷包装厂、废纸打包站等,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废纸线上交易平台。千鸟互联CEO刘闻波介绍,印刷包装企业还可以在云端共享产能,不同工艺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笔订单,参与的各方也能实现利益共享。

其实,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场景已拓展到广东经济活动领域的各个方面,种业育、繁、推、管“一张网”、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张图”的数字农业,百余个工地、六千名施工工人、上万台设备数据一张大屏管理的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地铁客流人数、湿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能耗等数据一目了然的佳都科技智慧交通平台,等等。

政策牵引 中小企业“抱团”迈向智能化

粤企“上云”的燎原之势,离不开工业互联网的“开路”,也少不了政策的加持。

“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工厂。”广东省工信厅厅长涂高坤在国新办发布会上答记者问时介绍,广东正坚持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制造业,引导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从“点”延伸成“链”、拓展到“面”,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加快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形成绿色生产力。

今年4月,《广东省推进工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提质增效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更是提出,到2024年,推动超过1万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改数字化转型;到2027年,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

根据《方案》,在数字赋能方面,将推动深圳、东莞建设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推动14个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建设,围绕各地数字化改造确定的细分行业,带动产业链供应链整体高效转型,例如深圳的智能机器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精密仪器设备,中山的家电、灯饰照明,等等。

各地市也在政策制定、资金支持、项目储备、数字化转型和强化保障等方面下功夫、出实招。佛山选取家用空调行业探索细分行业通过改造实现提质增效,2023年佛山空调产量1470.9万台,占全省空调产量超20%,全市空调行业平均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约40%,平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约50%。

“我们将坚持数实融合链式转型,力争2024年65%的规上企业实施数转智改。”佛山市工信局副局长李天赠介绍,将按照“点”上强龙头、“线”上延链条、“面”上聚生态的原则,实施龙头带动、中小企业抱团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园区”等三大转型路径,牵引上下游中小企业聚链成群、智能改造。

广州此前开展“四化”平台赋能专项行动就提出,将分行业、分领域打造50个左右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到2025年,将推动6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带动20万家企业上云用云降本提质增效,最高按照单个项目投入总额的30%给予补助,补助金额最高可达到1亿元。

广州市工信局副局长黄星耀称,目前正加快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关政策落地,同时在原来基础上市财政再增加3亿元以上支持技术改造,市财政按1:1落实配套资金,力争2024年省市财政支持500家以上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推动超1000家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与这些政策对应的是,广东崛起了一座又一座“灯塔工厂”。若统计总部位于广东的企业建设的“灯塔工厂”数量,粤企已拥有14家“灯塔工厂”,分布在广东、湖北、安徽、河南、江苏、四川、台湾等地。而如果以粤企赋能服务的“灯塔工厂”为口径统计,这个数字又将会进一步扩增。

一些企业则正迈向“灯塔工厂”。在中山的老牌港资企业鸿利达精密组件有限公司,从2012年开始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2022年还荣获了“中山市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示范车间”称号。“数字化是大势所趋,做企业必须居安思危,长远来讲,‘灯塔工厂’是目标。”鸿利达集团创始人、行政总裁蔡俊杰说。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1d7f07b8de7fb06d06eada04cb90ef9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