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月亮”。
NASA / Joel Kowsky
1979年,占星家Richard Nolle发明了一个新名词——“超级月亮”。他给“超级月亮”下的定义是“当月球到达近地点或近地点附近时出现的满月”。
“超级月亮”起初并不受人关注。直至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9.1级大地震8天后,一轮满月出现在近地点附近,才让一些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是不是“超级月亮”触发了地震?
但这是无稽之谈。事实上,日本地震发生时,月球正处于远地点——也就是距离地球最远的点。不过从那以后,便开始有人将月球的运行和地震联系起来,尽管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两者之间有关联。而“超级月亮”也逐渐成了媒体吸引眼球的噱头。
人们总是用又大又亮来形容“超级月亮”,但这主要是心理作用。虽然近地点附近的满月确实要比远地点附近的满月——也就是所谓的“迷你月亮”大14%,但肉眼其实也难以分辨——即便你在月出或月落时观察,月亮确实会比较大,但那是一种错觉。
“超级月亮”的亮度理论上也要比“迷你月亮”高出大约30%。但这里所谓的亮度,指的是单位面积的光度,换算成星等大约只相当于高了0.28。这点变化肉眼同样难以分辨。
“超级月亮”的定义也很宽泛,因为这一概念出自占星术,而非天文学。按照最宽泛的定义,每年都会出现3至5个“超级月亮”。2022年拥有的“超级月亮”数量是4个。
但就算是按照最严格的标准,月亮和地球的距离也不过少了几百千米。以天文学的尺度来看,这点距离并不会带来观感上的差异。
不过尽管如此,“超级月亮”这个概念能让人仰望夜空,也是一件好事。
参考
Don’t miss the biggest ‘supermoon’ of the year on July 13
https://www.space.com/full-buck-moon-biggest-supermoon-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