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抗衰,真的需要重金“砸出来”吗?
花了大价钱想延缓衰老,结果却是毫无用处?
伴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相信有越来越多人开启了他们的抗衰老旅程。然而,在抗衰老的过程中,有人花重金买医美,有人花大力气戒糖、戒咖啡。可到头来,衰老仍然如期而至。
为何会如此呢?难道抗衰老真的只是“智商税”?
要解释这个问题,咱们首先得弄懂,衰老是怎么回事?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衰老是人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发的必然过程,它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表现为结构的退行性病变和机能的衰退,适应性和抵抗力减退。此过程中,人体的器官、组织都会不断老化,如大脑,出生时神经细胞数量为1000亿个左右,但从20岁起开始逐年下降。至40岁开始以每天1万个的速度递减,进而导致记忆力减退,身体协调性逐步下降。
还有骨骼,20岁以前骨骼沉积速度较快,20岁时达到峰值骨量的90%以上,大约30岁时达到骨量的最高点,之后开始慢慢流失。
再如皮肤,25岁左右,就开始随着年龄增长和皮肤屏障功能退化,皮肤还会出现干燥过敏、湿疹、皱纹老化和色素沉着等问题。
而在肠道内,通常有害菌和有益菌之间能够找到良好的平衡,但当人们迈入55岁的门槛,肠道有益菌开始大幅减少,进而导致消化功能下降,肠道疾病风险增大。
当然,除了上述器官组织外,心脏、肝脏、肾脏等也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老化,功能也会不断衰退。
错误的抗衰老方式,“蒙蔽”了多少人的双眼
正因这一过程“断崖式”出现,我们会不断寻求外力,以求延缓衰老的进程。然而,糖戒了,抗氧化剂也买了,结果却效用不大。这是因为抗氧化和抗糖的一些说法太过以偏概全。须知,糖化反应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身体有益的酶促糖化反应,另一种才是与衰老有关的非酶促糖化反应。一般来说,非酶促糖化反应中的糖,主要是饮料、甜品等食物中常见的简单糖。也就是说,想要抗衰老,不能戒掉全部的糖,而应该适当减少简单糖的摄入,如蜂蜜、红糖、果汁等。
市面上的抗氧化剂主要是用来“中和”自由基的,自由基虽然有破坏细胞膜、损伤蛋白质和基因、破坏组织分子结构的坏处,但也参与机体生理活动的某些有益环节,如机体内免疫、解毒、细胞增殖分化过程等。大量和不合理使用抗氧化剂,不仅会让人体防御系统无法升级,还会使人体变得更脆弱,最终得不偿失。也因此才会有“抗衰老是智商税”之说。
实际上,科学家们对于真正科学抗衰老的研究一直持续前行。前不久,在石家庄举办的第二届中医药抗衰老大会上,抗衰老的最新研究成果就在业界权威专家学者及数百家媒体的见证下发布。
研究证实,以岭药业研发的抗衰产品——八子补肾临床循证研究取得阶段性突破。研究者发现平时有疲劳乏力、记忆力减退等衰老问题的肾精亏虚人群在服用八子3个月后,衰老问题明显改善,身心健康状态及生活质量显著好转,且皮肤光泽度、毛发数量及密度明显提升。
据悉,该研究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徐凤芹教授牵头,与八家三甲医院共同合作,以及在代表皮肤健康检测方面水平最高的中国轻工业化妆品重点实验室共同完成,为人们的抗衰健康管理增添了重要证据。
衰老,确实是必然进程,是不可逆的自然现象。但科学的进步和创新科研成果的发布,却可让人们不断看到延缓衰老的希望。相信,在科研人员努力钻研和进取的过程中,大众也将持续受益,未来获得的抗衰老方法也都将科学且有效。而抗衰老的“智商税”标签,也会在人们成功抗衰老之后被揭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