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并不是相悖的教育,需要建立一个平衡点

2022-07-05   沫沫的静好岁月

原标题: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并不是相悖的教育,需要建立一个平衡点

有位家长私信我,说自己最近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非常困惑,最为典型的问题就是“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两个方面,感觉都对孩子很好,很有必要,可是又认为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不知道如何来灵活使用或切换。

她接着给我举了一个例子:孩子最近在学习游泳,可是很胆小不敢下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劝他进了泳池之后,又因为没有掌握好平衡喝了几口水,之后就再不敢下水了。自己是应该赏识他表扬他终于勇敢下了水,还是要增加挫折教育,一鼓作气强迫孩子继续下水?

听完她的讲述,我想起这两种教育的经典误区:

1、赏识教育的误区

把“你最棒”“你是最聪明的孩子”等挂在嘴边,被很多家长误以为是赏识教育。

其实,赏识教育并非仅仅是盲目的、简单的表扬。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自己动手吃饭、自己收拾书包,父母表扬他是在赏识他;但是若孩子已经上了小学三年级,自己动手吃饭,自己收拾书包,父母依旧还在表扬他,那么就不是赏识了。

赏识教育是需要技巧的,是走心地对孩子某些行为的肯定。只有在孩子真正取得进步的时候再进行表扬,而不是动不动就把表扬放在嘴边。无原则的表扬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还容易使其骄傲自满,心理承受能力降低,不接受任何批评。

2、挫折教育的误区

把挫折教育等同于“吃苦教育”,人为地为孩子创造挫折的情景,故意给孩子吃苦头,动辄拿孩子的短处去对比别人的长处,借此打压孩子,还美其名曰是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加挫折教育。

其实,这种做法恰恰是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伤害了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习惯性地自我否定,失去砥砺前行的勇气。这不是挫折教育,而是父母最为失败的教育。

所以,挫折教育不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挫折,而是要教给孩子面对挫折的勇气和积极的态度,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方法。

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本是可以并行的,只需要坚持原则,找到平衡点

其实,现在的孩子不缺少赏识教育,大多数父母也都会有意识地认可孩子、赏识孩子,为孩子营造无数得到表扬的机会,也会抓住每一个时机赞扬孩子。

只不过,有一些家长会把赏识教育等同于孩子的成绩,成绩好了就拼命夸奖,给孩子过度的保护,只要学习就可以逃避所有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比如不做家务,比如目中无人……反倒无视了孩子真正的优点。

所以,真正的赏识教育要讲究原则,从培养一个优秀的“人”的角度出发,就事论事,而不仅仅是培养一个“高分”的孩子。

同时,在赏识教育中,更应该鼓励孩子去竞争,让孩子在竞争中学会正视失败和挫折。

在挫折教育中应该坚持两个原则:以人为本,因人而异。

因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挫折教育不可能孤立地进行,而是要考虑到孩子的成长阶段和心理成长因素等,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和不同性格的孩子进行不同的挫折教育。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能用笼统的方式来教育每一个孩子。

另外,也没有必要特别的创造出挫折的情景来对孩子进行教育,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是教育的契机,比如假期的远足、适当的体育锻炼、坚持的家务活等,都可以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同时,从认知上,让孩子认识到挫折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从情感上,让孩子亲身体会到挫折,父母用自身的理智和冷静来带动孩子同样的面对挫折,从而消除害怕心理;从行为上,教会孩子战胜挫折的有效方法,让孩子逐渐成长为勇敢坚强的人。

这才是挫折教育的真谛吧!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

“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自己,教他怎样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马耳他岛的灼热岩石上也能生活。你劳心费力的想使他不致死去,那是枉然,每个人终究要死的……所以问题不在于防他死去,而在于教他如何生活。”

但愿能够带给你我,为人父母者足够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