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老牌景区“焕新”出圈

2024-06-07     山西经济日报

游客在定襄河边民俗博物馆参观游玩。本报记者 畅雪 通讯员 张玉虎 摄

今年“五一”假期,忻州市貂蝉故里景区凭借“貂蝉归来”主题体验式游园活动“火出圈”,数据显示,“五一”期间,貂蝉故里日均接待游客超千人,同比增长60%。创下了开园以来的最高游客接待量。

今年以来,忻州市老牌景区纷纷“焕新”,更加关注消费者的旅游体验。老景区怎样做出新亮点?景区“焕新”到底体现在哪些地方?如何推动传统文化同现代旅游业全面融合发展?记者近期深入该市一些有代表性的景区走访体验,寻找答案。

老景区的新“玩法”,

你选择哪一种?

“我之前是通过观看《三国演义》电视剧了解了貂蝉。今天在园子里逛了一圈,观看了情景表演,发现原来她和吕布是老乡呀。”5月29日,在貂蝉故里景区,来自河北的游客刘广现对记者说。

“传说貂蝉是忻州人。我们根据一些文学作品的记载大胆设想了一下,因为貂蝉和吕布是‘老乡’才有后面的故事,就把这个情节加入了表演,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了演绎。”貂蝉故里景区总经理谢康说,“过去景区虽有貂蝉这张‘历史名片’,却始终‘不温不火’。”

近年来,该景区负责人经过多方考察,结合当今年轻人的兴趣点,将历史故事、传统文化同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相结合,打造了一系列趣味性、参与性、体验感较强的项目。系列情景剧目《貂蝉归来》作为一种尝试,用“真人”穿越时空的对话,让貂蝉作为历史名人,在当下年轻人的视野中“活”了起来。

随着文旅消费不断升级,老景区玩法不断“迭代”。受限于景区面积、设施、展陈等,一些老景区无法升级项目,便选择了“文化元素升级”。

在定襄河边民俗博物馆,今年新增加的“看图寻宝”活动让不少游客直呼“好玩儿”。

“这幅剪纸作品的原型就藏在这座大院里。哪位游客先找到,就把这幅作品送给他。”景区讲解员说。

“剪纸是定襄县的非遗项目,很多作品的原型就是我们博物馆中的古建筑。古建筑不能移动,但我们能让剪纸作品‘动’起来。游客边寻‘宝’边听讲解,印象更深刻,也更能感受到我们手工艺人的巧思。”河边民俗博物馆副馆长曲彩凤说。

从形式到内容,

更关注提供“情绪价值”

在代县西大街历史文化步行街,围绕打造“代州古城的北方慢生活”的规划正在悄然推进。

“当下不少年轻人热衷于‘慢旅游’,很多人来到历史街区,是想听老房子里生活的老人们讲一段老故事。未来西大街将围绕年轻人的文旅消费新需要,打造具有市井烟火气的休闲街区,建构多元化的消费业态,让历史文化街区呈现不一样的形态。”代县文旅局局长李继华说。

“很多游客路过,看见我母亲坐在窗边晒太阳,就想进来和老人聊聊老街上的事儿,就像邻居来聊天一样。如果将来这条街能吸引更多年轻人来,我们也愿意开放自家的院子,让大家走进来听代县的故事。”西大街的住户张高凤说。

改变历史文化街区“复制粘贴”的形式,代县西大街尝试着升级业态布局,用“情感游”让游客产生内心的共鸣。在忻州不少老景区,旅游“目的地”经济也从单纯吸引消费转为提供“情绪价值”,尝试用内容与游客“共情”,关注游客的精神需求。

定襄河边民俗博物馆新设立的“雕刻专业镇展销厅”内陈列了各类木雕、砖雕、葫芦雕等作品,让地方民俗和寻常百姓的生活乐趣,以“软装”的方式装点了游客的精神世界。

“古建筑与民俗、历史、文化更好地结合在一起,需要有一个实物作联结。借助定襄县建设雕刻专业镇的契机,我们打造了这个展厅。这些雕刻实物提升了博物馆的‘温度’,让游客在文物里看到历史,从展品中学到知识。”定襄县文旅局局长李灯芳说。

来自多方的思考:

要跳出景区打造新业态

时至5月底,貂蝉故里景区的热度还在持续,这也引发了同行们的思考。曲彩凤说:“貂蝉故里为啥火?我们应该学习它的营销理念。我们的晚清宫殿式建筑群非常有特色,是不是可以推出一些场景旅拍?或者是沉浸式游学体验活动?”

新场景、新体验、新玩法,貂蝉故里的模式能否复制,怎样复制?忻州市自然风光、地上文物、人文景观等旅游景区形式多样,又该寻找怎样的共同点?忻州老景区“焕新”的未来在哪里?

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雅方略文旅集团首席专家窦文章。他表示,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貂蝉故里的尝试都是有价值的,但忻州市要想在文旅产业上挖掘更大的效益,还是要跳出景区,从全域的视角抓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要融合多种业态,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升级消费品质。

窦文章表示,当下游客对旅游的体验,不仅包括参观景点,餐饮服务、景区环境、住宿体验、购物性价比,甚至卫生间的干净程度,与商贩交流的愉悦程度等都会被纳入游客对景区的评价体系。老景区“焕新”,更要重视细节打造。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1aba38ec9fb37d759a811cbdf605c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