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会反复遇上“渣男”?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自己方方面面都很优秀,颜值学历性格收入都不错,但他们总是反反复复被“关系”拖垮。
这样的人随处可见。
如同《再见爱人1》里的朱雅琼和王秋雨:
《再见爱人2》里的宋宁峰和张婉婷:
可能有人很困惑:
为什么他们总是在一段不健康的关系里纠缠,为什么不离开?
其实原因往往很简单:
越希望得到认可的人,越容易被操控。
但偏偏,这样的人总会被那些“习惯打压”的人吸引。
这又是为什么呢?
美国哲学家阿兰·德波顿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解释过这个现象:
如果让一个人是在被控制、被羞辱、不缺少交流等不健康的环境里长大,那他们长大后可能会因此拒绝一些健康的潜在的伴侣。不是因为他们不好,反而是因为他们太好,而这种太好的感觉对自己太陌生,反而会有压迫感。
有时候我们在亲密关系里寻找的不是快乐,而是熟悉感。
很多所谓的“吸渣体质”就是由上一代人培养起来的。
其中,最首当其冲的,就是打压教育。
打击教育,只会把孩子打趴
生活里经常会看到这种奇怪的现象:
夸别人孩子时,父母张嘴就来,但到了自己孩子那里,总觉得要多敲打才对,不能让孩子飘了。
殊不知你批评孩子什么,他就朝着批评的方向去发展。
1939年,美国爱荷华大学语言研究小组Wendell Johnson招募了22个孤儿,来进行一项实验。
实验的方式是不断打击这些孩子,只要他们开口说话,就指责他们说话结巴。
你猜怎么着?一段时间后,本来伶牙俐齿的孩子,变成了真正的结巴,并伴随一生!
一个当年参加测试的孩子,在74岁时知道了真相,痛苦不已,指责这个恶魔实验——
“你毁了我的一生,我也许会成为自然科学家、考古学家或总统。可是,我却成了一个可怜的结巴……”
孩子自信心和价值感完全依赖于周围人的评价,长期的打压只会让他们错误定位,以为自己就是这么差的人,更容易破罐破摔。
父母永远也不知道,你的一句话,会把孩子塑造成一个怎样的人格。
成人后,他们就会从亲密关系里复制这种模式:
去向一个“习惯挑刺的人”身上寻求认可
被否定打压
对方越否定,越想得到对方认可
他们一次次把定义自我价值的主动权让渡给别人。
幻想单凭自己就能扭转关系里糟糕的局面。
但最终,他们只会重复、深陷于熟悉的痛苦之中:
无论对方怎么打压、羞辱、跟自己索取,都不会主动离开,直到对方越来越变本加厉,自己越来越得不到尊重...
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
必须深刻地向各位忏悔——
我家两个娃在养育过程中,也险些犯了这样的错误。
我家哥哥做什么都很麻利,写起作业来从不用人催。而弟弟则是个慢性子,写作业速度跟他哥一比,老人就有话说了:
二宝什么都好,就是太慢了,跟你哥学学。
几次之后,二宝的明显变化是,更慢了。
我赶紧找老人私下开了个会,跟他们说千万不要再说弟弟慢了,否则只会越来越慢。
我给弟弟准备了计时器,每天写作业让他给自己计个时间。这样既对时间有了概念,又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
我总是说:二宝真棒!今天比昨天快了1分钟!
这样的鼓励,让弟弟越来越专注,速度也明显提升上来了!
就像《正面管教》创始人德雷克斯说过这样一句话: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没有受到肯定的孩子,受到肯定越多的孩子,行为和性格都会越来越好。
孩子最初的自我认知是来自父母的反馈,假如始终都无法得到来自父母的肯定,他会认为那就是事实。
甚至,他们会始终人为自己是被审视的一方,从而害怕权威,不懂得和权威者相处,不懂得主动索取,容易表现得唯唯诺诺。
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包子性格,容易挨欺。
所以养育的路上,孩子需要父母的肯定,千万别吝啬你的赞赏。
先做病人,再做医生
可是话又说回来,孩子岂不是说不得了?
当然不是。
许子东在一期的《圆桌派》里说过一句话,深以为然。
他说讨论问题,一定要先做病人,再做医生。
放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再好不过了。
总是以过来人的姿态去评价孩子的不足,只会加剧他们的挫败感。
和孩子站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洞察孩子犯错的原因,才能在指出孩子不足的同时,让孩子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例如之前我发过孩子阅读障碍的文章,有个姐妹半夜给我留言原来自己这么久都错怪孩子了,也没再强迫孩子了。
之后神奇的事发生了,自从和孩子讲了他可能阅读障碍这件事后,孩子居然更愿意花时间在阅读上。
真正的教育,是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去消化、自省和成长。
而不是一味的控制和羞辱。
滴水穿石,胜过暴雨,和言良意,默化潜移。
最后,说一句烂大街的话:
每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这里的“温柔以待”不是一味的夸赞,这会演变成敷衍;
更不是自以为对孩子好的挑错,这更可能是一种控制和羞辱。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放下功利和攀比,聚焦到具体的自己。
挖掘孩子的潜力,帮孩子一起克服弱点和盲区。
毕竟教育的目的不是加剧伤害,而是促进成长。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从容地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从小被爱
就是一辈子的铠甲
父母的态度
藏着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