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全球最大IPO,极有可能在下个月诞生。
芯片设计巨头ARM日前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了文件,申请在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ARM”。
虽然招股书中未披露估值、IPO定价和上市规模,不过市场预计ARM总市值接近700亿美元,不仅是今年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IPO,也有望成为科技史上第三大规模的IPO,仅次于阿里巴巴和Meta。
作为软银旗下的公司,ARM这几年的命运颇为动荡,几年前荷包渐瘪的孙正义一度计划将ARM卖给英伟达,但是交易失败;随后又谋求推动ARM在英美双地上市,却因英国政坛动荡而作罢。
如今ARM距离在美上市只差临门一脚,孙正义这几年走背字的投资生涯也要时来运转了。
一波三折
ARM的主要业务是设计、开发和授权CPU产品及相关技术,依靠授权芯片架构的知识产品(IP)来获得授权费和版税,本身不是芯片制造商。
这家公司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1998年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开上市。2016年软银集团看上了这家芯片公司,孙正义以320亿美元的价格将其收入囊中,ARM完成了私有化退市。
但是随后几年,软银集团自己的日子过得并不顺遂,通过旗下千亿美元的愿景基金进行的好几笔投资都估值暴跌,比如Uber和Wework,导致2020财年营业亏损达到创纪录的1.4万亿日元。
无奈之下孙正义只得打起了ARM的主意,准备将其卖出,不过能够吞下如此大体量企业的买家不多,最终只有英伟达愿意出手,计划以400亿美元买下ARM,成为全球芯片行业史上规模最大的收购案。
但是其他芯片公司自然不希望英伟达吞下ARM一家独大,再加上来自监管机构的阻力,所以2022年2月,英伟达收购ARM的计划彻底宣告失败,软银只得寻求推动ARM再次上市。
一开始软银的计划是让ARM再次实现英美两地双重上市,但是过去两年英国脱欧加上疫情的影响,让ARM不得不放弃英国,改为单独在美国上市。
不过今年以来,全球消费电子市场经历了寒冬,ARM的估值也有所下降,不及软银此前的预期,但即便如此,超过600亿美元的估值也是近年来少有的规模了。
如果9月ARM顺利登陆纳斯达克,不仅软银集团可以时来运转,孙正义到手一大笔钱弥补此前投资的亏损,处在寒冬中的全球IPO市场也能迎来一次提振。
前路漫漫
在芯片设计领域,ARM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基本上作为地球人只要你用智能手机,就和ARM有联系,全球70%的人都在使用基于ARM的产品,它们的节能CPU驱动了地球上99%的智能手机。
除了智能手机,ARM的CPU还驱动着电脑、汽车、智能手表、无人机、工业机器人等设备中的嵌入式操作系统。
2023财年,有超过260家公司使用了基于ARM的芯片,包括我们熟知的亚马逊、Alphabet、AMD、英特尔、英伟达、高通、三星电子等等。
人工智能赛道的火热,对ARM来说是新一波红利。在招股书中ARM明确表示,随着世界越来越多地转向支持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的计算,自己将成为这一转变的核心,因为CPU在所有人工智能系统中都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眼下对于ARM来说,不确定性依然有很多。首先就是利润的下滑,受困于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下跌,2023财年ARM的营收也出现了下滑。
截至2023年6月30日的财季,ARM季度营收同比下降了2.5%至6.75亿美元,净利润从去年同期的2.25亿美元下降至1.05亿美元。
另一个不确定性是来自免费开源指令集架构RISC-V的竞争。ARM靠专利授权获利,由于收费的合理性问题,ARM和大客户高通之间曾在2022年8月对簿公堂,高通不满ARM的定价模式。
而RISC-V主打免费,所以有越来越多企业开始转向这一架构,高通就在不久前联合了博世、英飞凌、恩智浦等芯片企业,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加速基于RISC-V开源架构的产品开发。
对于中国芯片企业来说,采用开源的RISC-V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避免了卡脖子的风险,所以很多国产芯片热衷于RISC-V。2022年,全球RISC-V芯片的出货量超过100亿颗,其中半数是中国市场贡献的。
而中国是ARM的最大市场,2023财年中国大陆的收入占其全球收入的25%。如果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转向RISC-V,对ARM来说也将影响其盈利情况。
所以成功IPO虽然对于软银集团来说,能够极大缓解财务压力,不过对于ARM本身的业务发展来说,接下来要面对的挑战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