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或者合作请联系
mszhangziyan@foxmail.com
《上海堡垒》已经是本年度现象级烂片了。
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无聊的烂片,但我没想到的是,它依然成了“烂片里的顶流”,那几天全网都在开启新角度对本片进行360°全方位环绕立体声的diss。
人们在社交网络上看到每一篇有吐槽新角度的文章都会点开看看,但并不可能真的花钱看时间去看这部烂片。
观众骂完了心疼自己的电影票钱,而主创被骂了心里总是难过的。
昨天导演滕华涛接受专访,今日又喜提一个热搜#滕华涛称用错了鹿晗#。
采访来自“Sir电影”,但是具体看滕华涛原话是这样:“我用错了鹿晗,在一个不适合他的类型里。”这个意思概括成“我没用对鹿晗”“我没用好鹿晗”更妥当。
滕华涛:我自己从技术上来讲,对鹿晗没有任何的意见。演员是我挑的嘛。最后这个喊完“咔”过的也是我。 但是呢,确实,通过这一次之后,如果要反思,我确实忽略了一点,我们想拍的这种科幻战争,和他的演员类型的差别。 我用错了鹿晗,在一个不适合他的类型里。怎么把科幻的东西呈现出来,我在这个问题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我顾及剧本、故事、人物关系等方面的就少了,严重失衡,而后者本来是我所擅长的。
看全文,滕华涛没有说鹿晗什么不好,另一处他专门说鹿晗只收了很少的钱。他主动承认了自己的责任:“演员是我的挑的,喊完咔过的也是我。”
但我个人觉得滕华涛还出来说话也是没必要,曲曲折折说一堆也无法解释这个电影的糟糕。甚至会让人觉得到现在主创都没有真正进入冷静思考状态,他们还是在不停地说自己的难处和付出。
电影不是根据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多来定好坏的,《上海堡垒》就是拍砸了,从故事到设定到感情戏到演员表演,而且很多地方是低级错误。
这个采访让滕华涛再一次陷入血雨腥风。
向佐激情怒骂滕华涛:“哪有导演会甩锅在演员身上?你是个男人吗?”向太在评论里让他注意“呕心”和“恶心”的区别。
我觉得向佐也确实应该学学语文了,比如这个“当时”的位置也不是太妥,最好往后面放一放。
另一方面,不管滕华涛怎么说,他终究是打脸了。
剧组去《向往的生活》宣传电影的时候,滕华涛明明说的是,2014年没有剧本的时候看到鹿晗照片,就想找对方聊一聊。
滕华涛说,准备过程里也见过其他人,但还是觉得鹿晗最合适。
因为“弄剧本的过程中建立那个人的样子”。
花了那么长时间怎么看鹿晗怎么顺眼,现在才知道弄错了类型……那对于自己业务能力实在是该反思了。
《上海堡垒》这个项目,要错是每个地方都错。鹿晗的演技有待提高,但他确实不是这个片子最大的问题。
但我要说的是,从决定用鹿晗开始,《上海堡垒》全剧组都陷入了一个陷阱。他们获得了顶级流量才有的待遇——彩虹屁吹破天,没人说真话。
请看,这是2017年9月《上海堡垒》公布鹿晗主演时的微博评论,从第一天开始,官微就被粉丝们各种热情洋溢的鼓励期待占领。
没有几个人能在常年的好话中保持清醒。
《上海堡垒》8月9日上映后,口碑已经在第一天就直接垮了,粉丝还在给剧组源源不断的正面评价
粉丝终究是一小部分人群,跟网络整体的口碑不成比例,也无法撑起电影票房。
在网络铺天盖地的差评和票房雪崩面前,8月10日《上海堡垒》官微忽然失控。
深夜说过“睡不着”
后来又灵魂拷问,连发了四个“这是烂片??”(观众回答:对不起,就是。)
不管主创心中有多少不忿,都无法改变公众对本片的固定印象,反倒是引发了更多群嘲,最后此事以道歉收场。
到了公映第三天,导演滕华涛选择微博道歉,承认自己没有做好事情。
就在滕华涛微博发出后不久,他收到的反馈依然是艺人粉丝的。
这条道歉微博的高赞评论一度这样
“绝对不是烂片”“有人故意搞坏搞臭”“操控舆论”“让你们翻不了身”。
实在是太惊讶了,为何年轻人如此熟练地吐出这些话语,为什么电影好看和不好看这么简单的事情也要被说成你死我活的斗争?
过了一段时间后,这个道歉微博的高赞评论才变成这条:最该骂你的就是对你抱有莫大幻想和信任的鹿晗粉丝。
嗯,别急,在“错用鹿晗”论上热搜后,骂导演的鹿晗粉丝终于来了。
鹿晗粉丝们终于放弃为滕华涛制造幻觉了,今天朋友圈里幻觉还在继续。
各位业内人士一个接一个地“心疼导演”“导演加油”。好像拍了一个电影没拍好被人骂了,是社会的错。当导演本人开始反省自己为什么失败的时候,他看到的还是这种声音,对他的职业生涯有什么好处吗?
看看所有明星的转发,也能想象,滕华涛本人稍微发出点接受批评的言论后,一刷手机会看到什么了。
已经不记得有多少次,本号写了吐槽影视剧的稿子,就收到某几个朋友点对点的肯定:“你说得很有道理,但是我不能转发,因为某某某在我朋友圈里,我昨天还硬着头皮给他们点赞加油了。”
这种身边人只对片方和艺人发射(伪装的)正能量信号的氛围,已经改变了一些资深从业者的思考方式,他们看不到批评,忽然到了真实批评涌来的时候,他们分不清现实世界和自己看到的虚伪世界哪个是真的。
其实在滕华涛说的话里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他提到,豆瓣差评里“肯定有黑粉”,又说行业里专门有人组织黑粉。
滕华涛:肯定有黑粉。我不太想把这些事全都推到某种阴谋论上去。反正没有人会不组织(水军),尤其是现在的电影市场,其实我们自己也知道,行业里有人专门在组织黑粉。这就是行业的一个(秘密),就跟买收视率似的。
我见过一些试图面对自己口碑崩塌作品的导演,他们都会说一句:“不管怎么说,都有被黑的成分。”甚至他们也都会说:“我手上有证据。”
有没有竞争对手相互攻击买黑水军打低分的?当然有。
有没有明星本人的黑粉会故意打低分的?当然也有。
但在数量巨大的真实观众感受面前,这些“故意黑”会被不断稀释到影响力越来越小,再说豆瓣本身还有一些算法去屏蔽无效评分。
现在片方是这样的。片子豆瓣分数高,就猛吹“高分佳作”;分数低,就说这是被黑了,这个分数不公平。片子网上有不少人夸,那就是“高口碑”,片子被好多人骂了,那就是“有人带节奏”。
咋什么话都让片方说了?
还不如直接承认自己就是做失败了。
能承认自己失败的电影人并不多,王宝强去年成为了第一个去领“金扫帚奖”的艺人,为了他失败的导演处女作《大闹天竺》。
他的领奖感言是:知道不光彩还来领奖,是因为自己爱电影、尊重观众、必须亲自来接受批评;自己第一次当导演,没做好亏欠了观众,想跟观众说一声对不起;立志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导演。
到目前为止,王宝强还是唯一一个去金扫帚奖领奖并致歉的电影人。
《上海堡垒》这个片子踩的雷,集这几年行业错误思维之大成:大IP、大制作、流量艺人、大明星。如果按互联网公司的算法,爱看原著的人看一遍,爱看科幻的人看一遍,爱豆的粉丝看一遍,女主的粉丝看一遍。这受众海了去了,票房奇迹指日可待!
可拍电影不是按照这种算法来的。
这些天来,不断有人计算,是不是主演的粉丝数量变少了就撑不起票房了,从电影的实际票房来计算主演还剩多少粉丝等等。
我也觉得这纯属扯淡。
明星不是粉丝的债主,电影不好看,粉丝没理由一次次为糟糕的体验买单。“靠粉丝变现”,是欺负粉丝,也是把明星本人架在火上烤。电影是一个大团队的集体劳动成果,票房这么玄学的事情怎么能指望一个人气明星来担呢?
各位粉丝也趁早放弃用包场给爱豆撑排面的习惯才好,这是把自己圈到一个完全不划算的游戏里。你一个人的喜欢已经足够珍贵,你只要喜欢你的,没必要把一个人的喜欢伪装成一百个人的喜欢。
人气明星给《上海堡垒》带来了更多的束缚,除了更挑剔的大众目光,还有厚厚的看不清世界的滤镜。在粉丝滤镜之外,业内朋友圈里的声音又是加了十八层温柔滤镜。
当流量明星,职业生涯很危险的,常年活在粉丝彩虹屁里,被保护得严丝合缝,失去了看清自己的能力,最终的结果是粉丝一点点会流失集结到下一个爱豆身上再编织另一个保护罩,而艺人本身已经错过了最佳转型时机。
难道现在创作者也要活在行业互吹彩虹屁里吗?主创只要稍微做做姿态同行们就争相心疼,可是诉说自己的不容易,离真正的自省还有距离。
流量明星尚有粉丝能买单几年,而观众可是一部烂片都不能多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