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数据值得关注:1月24日至3月20日,温州市本级“网上办”、“掌上办”的办件量达7.9万件,而这个数据,在去年同期仅为6000余件。与此相对的是,线下办件的数量从近4万件骤减到了5000多件。
没准你会说,疫情之下,宅家的人们“被迫”在线上办件,这样的数据似乎并不稀奇。但实际上,从2月20日,温州市民中心就已逐步恢复,在而后的一个月里,线上办件量仍大幅提升,是去年同期的10.45倍。
数据背后,不难看出一个新现象:疫情之下,市民们看似“被迫”使用“网上办”、“掌上办”等方式办证,但随着温州市民中心线下业务的逐步恢复,线上办理的习惯却被慢慢保留了下来。
是压力也是突破口
这场大型“压力测验”有关部门如何应对?
实际上,推行线上办理政务服务真没那么简单。
早在2018年起,温州就在努力,但知晓度并不高。数据显示,从2018年到2019年,“网上办”和“掌上办”的办件量比例仅仅从20%提升到了50%。为何线上办件业务难以推广?温州市政务服务局有关工作人员表示,人们的惯性思维的改变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当我在线下办的时候,有工作人员替我服务,进度清清楚楚,我的事情实实在在地办好了,让人觉得踏实。”
可是这惯性思维,也不得不在疫情下“低了头”。2月14日,浙江依法防控疫情的12条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行“网上办”“掌上办”。换个说法就是,疫情期间,“网上办”“掌上办”成了办理政务服务的主要平台甚至是“唯一”平台。
意见一出,翻了10倍的线上办件量,成了一份对温州目前线上的申请系统、内部流程的办理效率和质量的大型“压力测验”。
俗话说,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很快,2月17日,温州市政务服务局就交出了自己的答卷:疫情防控期间优化政务服务的二十项举措。仔细看看这份答卷:
有赖于前期的在线申报平台搭建,浙江省政务服务网、“浙里办APP”及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3.0(工程审批系统2.0)、全程电子化登记平台等立即全方位应用;由于机制上的铺垫和创新,“易企办”工作机制迅速落实,“企业登记、印章刻制、发票申领、社保登记”实现全流程“网上办、当日结、零支出”。
除了原有改革的落实与深化,也倒逼了政务服务局在改革上的自我“加压”。如开展特殊情况容缺受理。对因物流速度、人员隔离等原因导致企业无法及时提交材料的,在企业提交相关影像资料的情况下优先容缺受理,允许事后补齐相应材料。
答卷成绩如何,咱们来看办件企业和群众用数据“打的分”:评价系统显示,满意度达99%以上。
“大考”过去短板与亮点并存
如何让改革成为新常态成关键
“大考”成绩虽不错,但透过疫情这面放大镜,也把许多近年来改革中的漏洞短板摆到了桌面上。
疫情期间的一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50%左右的调查对象表示,“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宣传辅导不够,材料和流程还是过于复杂。还有人表示,“瓯e办”自助设备在布局上和可办理的事项上还不能满足企业群众的实际办事需要……
如今随着线下业务办理恢复正常,人们的生活开始恢复常态。但对政务服务改革来说,却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刻: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如何抓紧补短板,重新调整或洗牌体制机制上的不合理之处,将这作为认清后续深化改革方向的“指导棋”,让人们好不容易改过来的新习惯长期保持下去。
从温州市政务服务局提出的落实三强两促专项活动提升政务服务的工作方案里,我们已经看出了尝试和努力。
“网上办”“掌上办”体验感不好?
改!在巩固疫情防控期间“网上办、掌上办”做法的基础上,优化申报页面设置,强化职能导办体验,简化审批流程,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向“好办、易办”转变,并做好网办掌办操作路径的宣传和辅导,力争实现网上受理达80%以上……
想要“就近办”,可家附近的“瓯e办”的机子离得远怎么办?
改!全面排查全市1400多台“瓯e办”自助服务设备的网点、办件等情况,统筹推进“瓯e办”自助服务网点由“场内向场外”迁移、办件量少的区域向企业集聚的区域倾斜拓展。同时,梳理高频事项和办理流程,拓展自助服务“瓯e办”办理事项……
面向未来的一些变革,往往出自于一些特定的契机。眼下,疫情带来的政务服务“大考”似乎已经过去,但其间涌现的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数字治理能力提升等新趋势,只有让其成为未来的新常态,才能算作真正答好了一场高分“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