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低体重人群,胃癌发病率增加

2020-03-04   生命时报

受访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员 代 敏

肥胖被认为是很多疾病的源头,但太瘦也会导致一些身体问题。刊登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上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过瘦的男性胃癌风险高。

该研究基于开滦集团(2006~2015年)超过10万男性的随访数据,研究人员对其中约8.6万人平均随访8年左右,最终得出结论:年龄大、文化程度低、吸烟、粉尘暴露史及饮食习惯,均是胃癌的危险因素;在调整了以上混合因素后,与正常体重(体重指数BMI为18.5~24)人群相比,低体重(BMI小于18.5)人群的胃癌发病风险有所升高。其原因可能与瘦人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状态,低热量饮食导致机体缺乏微量元素有关。

参与此次研究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员代敏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尽管该研究只纳入了男性数据,但这一结论对女性也适用。早在2007年,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项基于120万女性人群的英国队列研究已表明,与BMI为22.5~24.9的女性相比, BMI小于22.5的女性的胃癌发病风险增加26%,胃癌死亡风险增加47%,但肥胖女性(BMI大于30)的胃癌发病和死亡风险并未增加。

体重与胃癌风险并非简单的线性关联。代敏说,随着体重的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整体上呈现“先下降后略微上升”的趋势。刊登于2014年《柳叶刀》上的一则研究给出了胃癌发病风险与BMI的对应关系曲线,当BMI约等于24时,风险最低。

上述诸多研究提醒,体重过低应当成为胃癌防治的关注重点之一。首先,低体重人群应被列入胃癌防治重点对象之一。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的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显示,当前13%~15%人群存在体重过低问题,由此带来的胃癌等疾病负担不容忽视。此次新研究结果提示,在较高年龄组、不吸烟、不饮酒人群中,低体重与胃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更为明显,因此这部分人群尤其应当注意增加体重至正常范围。

其次,控制体重在合理范围是胃癌防治的关键。既往大量人群研究都聚焦于肥胖与癌症、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关联上,众多证据也显示,减重是预防一系列慢病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然而,新研究结果提示,盲目减重、过于追求瘦,将会增加胃癌发病风险。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才是最科学的预防慢性疾病发生的手段。

代敏最后提醒,影响胃癌风险的因素众多,除了新研究关注的体重过低之外,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公认的最为重要的危险因素;年龄、吸烟也将增加胃癌发病风险;高盐饮食、常食熏烤类食物、水果蔬菜摄入过少等,同样与胃癌发病相关。所以,预防胃癌应从生活习惯的方方面面做起,以防顾此而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