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给詹天佑下了一个套,他通过努力,让陷阱成为中国人的骄傲

2019-09-24   船夫聊历史

记得有一年初春时节,和朋友去北京周边爬山,回来恰好路过京张铁路。在漫山的花海中,与这个曾经在小学书本中被提到的经典场景偶遇了。小站中的詹天佑铜像并不显眼,略显单薄的“他”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却有种伟岸的感觉让人肃然起敬。

一百多年前,在中国民族水深火热的时候,正是无数像詹天佑那样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中国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落后挨打的中国,一点点挺直了脊梁,并获得世界的认可。

提到詹天佑,他修建京张铁路的丰功伟绩,早已经家喻户晓,至今仍时常被人称赞。但同样由詹天佑负责修建的另一项,难度丝毫不亚于京张铁路的工程,却很少被人知晓,这就是他修建滦河铁路大桥。在接手这个项目后,詹天佑不仅克服万难完成了高难度施工,还因此赢得了傲慢英国人的赞扬。

事情发生在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也就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前5年。当时不仅逐渐崛起的日本开始对中国虎视眈眈,早年一直盘踞在中国北方的沙俄,也将其魔抓伸向了东北地区。在这种形势下,清政府为了增加东北地区的防御能力,已经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欣的建议,开放关外,允许关内百姓去垦荒种田,这便是清末“闯关东”的由来。

但想要增加中央政府对东北的掌控能力,光有人是远远不够的,便利的交通同样十分重要,于是清政府又采纳了李鸿章的建议,计划在关内与东北之间修建一条铁路,并雇佣英国人为总工程师,负责铁路修建时遇到的技术问题。

经过两年的建设,铁路修到了河北滦河附近,需要在这条河流上修建一座桥梁。这在整个工程中算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了,花费自然不菲,于是英国人就将其外包给了另一位英国设计师,好让自己赚差价。但接受外包的英国人不但经验不足,且对滦河流域的地质结构一无所知,结果在给桥梁打桩时就遇到了很大困难。根据《滦县县志》记载:

修筑桥墩,屡筑屡塌,沿河面宽而流急,河底游沙极深,夏时山水暴涨,势甚猛悍,施工最难。

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正是滦河湍急好流水且水位深增加了施工难度。这让来自当时自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工程师一筹莫展,情急之下不得不叫来日本人和德国人帮忙,但日本和德国的工程师也没有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于是诺大的一个施工队伍,竟然只能望河兴叹。

但工程既然已经承包出去,延误了工期是无法与清政府交代的,于是承包了工程的英国人就想出了一个十分阴损的办法。那就是表面上求助于当时驻滦河东岸石门、督修从古冶到滦州这段铁路工程的詹天佑,这样即使影响了工期,英国承包方也可以一推二百五,说是中国工程师无能,影响了施工进度。但令他们没想到的是,詹天佑给了英国人一个大大的意外。

当时的英国工程师有意隐瞒了滦河铁路大桥的修建难度,好让詹天佑去背延误工期的包袱,但詹天佑抱着为中国人争一口气的强烈责任感,深入一线,与当地人了解滦河的基本情况,在详细分析地质构造后,选好新桥址开始施工。

面对湍急流水且较深水深,詹天佑大胆采用国际上出现不久的“沉箱法”,我们可以简单理解是在水中插入一个没有底的箱子,同时在箱子地段设计一个封闭阀门,通过人为增加底部的大气压强,使之与河床底部的地下水水压达到平衡,为施工人员创造一个平稳的施工环境。这样既避免了湍急流水的影响,也克服水深施工作业困难的难题。

同时,这也是中国铁路桥梁建筑史上是第一次使用沉箱法,为日后中国国内的几次难度较大的桥梁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除了沉箱作业,詹天佑还聘请当地的潜水高手,潜入水底配合沉箱法作业。在如今的《滦县县志》中,对当时的施工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雇用谙习水性的机匠,置备下水器具。汲水空根,考验土性的坚凝,用长松木密打花桩,施长方大石和三合土砌之,工程浩大。

这座长七百二十四米、宽六米四、是京山铁路(见注释1)上最长,同时也是难度最大的钢梁骨架铁路大桥,它不仅方便了关内与东北关外的交通运输,也向外国人证明了中国人的能力,给予当时那些瞧不起中国的外国人一个响亮且自豪的回应。

这一年,英国工程研究会特邀詹天佑为该会会员。

注释1:京山铁路,又称京榆铁路,是为了链接清末京城与关外门户——山海关而修建的一条铁路,起点为丰台,途径廊坊、天津、唐山,直至河北省山海关。京山铁路还曾是老京哈铁路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