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亚广联奖的《诗画中国》,向世界传递诗情画意的中国

2023-10-31   深度文娱

原标题:获得亚广联奖的《诗画中国》,向世界传递诗情画意的中国

写意、留白、意境……这些在中国诗画鉴赏过程中向来被认为是“不言自明”的要素,如何能让更广泛的大众有所感触呢?去年8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与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以“诗画合璧”的创意表达给出了答案,并凭借着让古老诗画“活起来”的创意方式火爆出圈。

深度文娱(shenduwenyu)了解到,新一季节目还将增强与地方文旅的合作,用现场展示或外拍的形式,让“活起来”的诗画更加可触可感。

10月31日,这档充满中国式诗情画意的文化节目传来新战绩:《诗画中国》摘获第60届亚广联电视娱乐节目奖。而早在播出阶段,节目就展现出强劲的海外影响力,美国《国际日报》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法国《欧洲时报》网站和APP、俄罗斯《龙报》网站和世界头条APP“北极熊视野”账号、葡萄牙“葡新网”、意大利侨网、日本华商网、南非《非洲时报》网站、菲律宾《商报》微信公众号“菲商网”等9家华文新媒体平台发布150余条推文和视频。“出圈”更“出海”,兼具中华文化魅力和科技实力的《诗画中国》,成为讲述中国故事、沟通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

三大“融合”,深化传播力

“出圈”,意味着打破原本的传播界限,被更多对象接纳和欣赏。为此,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诗画中国》,借力其他圈层的技术方法,实现节目内容的三大融合创新,从而深化“思想+艺术+技术”的传播“出圈”。

其一,通过“诗画合璧”达成诗与画的融合。《诗画中国》第一季从近千件经典诗画作品中,筛选出了近60幅画作与上百首诗文。节目总导演田梅提到,这些作品有的本身是诗画结合之作,有的诗文与绘画互为题材,还有的画作与诗歌虽没有直接关联,但通过对经典的文化解读,能从千年文脉中挖掘写意精神,赋予经典画作全新的诗意表达。例如,第一期开场的《溪山行旅图》轴来自北宋范宽,表演艺术家李光复化身“山间行者”直接进入立体的山水中,既能让观众领略到“山高水长,物象千万”的旷达意境,又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诗中见画、画中藏诗”。

其二,通过CG技术、数字水墨等达成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例如上文提到的开场表演,实际是在CG动画的辅助下,将古画拆分为近100个元素后重组,动态还原画中的实景山水,真正做到让古画“活起来”。围绕明代画家徐渭的代表作《杂花图》卷,节目则模拟徐渭的笔法画出200多幅杂花笔触细节,再将笔触动画与视觉空间结合,打造出一场虚实相生的“数字水墨交响”,带着观众“一秒入画”。

其三,通过总台与多个“国家队”的团队合作达成思想的融合。为了将诗与画更好地交融呈现,《诗画中国》云集了来自故宫博物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歌剧舞剧院等多个国内各艺术领域顶尖专家及团队。例如,生动再现《昭陵六骏图》卷中六匹战马风采的情景式舞蹈《昭陵六骏》,创作者来自中国歌剧舞剧院;“数字水墨”等令人印象深刻的节目视觉效果,则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2022北京冬残奥会开闭幕式视频总监王之纲。

“国家队”的联合创作给当代留下优秀的文艺作品,也与文化的发展相得益彰。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指出,让古诗画“活起来”的“活”是活在人们心中,活在艺术家创作的血液当中,然后激励他们,滋养他们,让新时代的创作充满着历史的厚重感,也充满着中华民族的诗词。

内外合力,“出圈”更“出海”

“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成为《诗画中国》“出圈”更“出海”的利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认为,“节目体现出了中国美学的特征和文化象征,节目不仅是做成视觉小百科,更要作成文化大文章。”正是因为有自主创新的产品内容,《诗画中国》才有了出海传播的底气和成绩。

一方面,诗、画、音、舞、剧、曲等多种艺术形态自然吸引了来自不同领域的观众,“诗画合璧”模式又大大拓宽了《诗画中国》的当代传播力。据不完全统计,节目覆盖微博、抖音、快手、新浪、知乎、豆瓣、B站、QQ音乐等超16家新媒体平台,全网累计收获热搜热榜共443个;#诗画中国#的微博主话题阅读量达5.3亿,节目相关话题阅读总量近27.4亿;播出前就登上微博综艺影响力榜待播榜第四,热播期最高位居微博综艺影响力榜文化类综艺、电视综艺第四。

同时,观众对节目内容的讨论,兼具专业剖析和大众审美,颇有全民诗画品鉴的热潮。在节目高热度话题榜单中,#任敏中国风水下舞蹈#就收获超1.5亿阅读量,#香港故宫展出国宝级南宋名画##许嵩纸上雪唱出王维潇洒人生##厦门六中合唱团把落花游鱼唱出了画面#等上千万话题频频出现。对此,《中国日报》还刊发了对外报道《Techno classic switch on》,表示节目用“爆火”的实践证明了中国年轻人对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另一方面,《诗画中国》有着极为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烙印,使其能代表中国优秀文化节目成功出海。在2022“非洲伙伴”媒体合作论坛上,《诗画中国》作为总台优秀作品进行了展演。2023年戛纳秋季电视节上,《诗画中国》又以中国原创之名,登上Mipcom主舞台,带去我国顶尖的艺术学者、音乐家、舞蹈家和演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诠释,以及我国电视节目对CG、AR、XR、全息影像等行业先进视听技术的运用。国际传播规划局借助与海外华文媒体合作开办的“中国电视”新媒体专区,则以专题形式集中推介,同时推出《持续关注》板块,连续五次推荐《诗画中国》后续在播节目。

除了在官方推介活动上大放光彩,《诗画中国》还受到了海外观众的喜爱。“nice!”“wonderful!”“amazing!”这些惊叹之词填满了《诗画中国》在多个海外网站的评论区。有网友在世界头条APP“北极熊视野”账号留言:“画是一眼千年的画,笔是望尘莫及的笔。”还有海外用户在《葡新报》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评论:“中国电视如诗如歌的唯美画面,令我感动万分。”海外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众多珍藏的古画,更是当代艺术创作者们的创作成果,是中国为世界文化交流增添的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

讲好故事,写意又写实

在《诗画中国》阅片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提到,节目核心在于“中国”,它的基础在于艺术,它的内涵是中华文化、文明,“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使我们能有更强大的信心面向中国的未来”。《诗画中国》此次斩获亚广联大奖,正是“从中国故事到面向未来”的有力证明,节目不仅在文化诠释上写意,在文化传播上更写实。

据了解,“亚广联”成立于1964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广播电视国际组织。“亚广联奖”评选包括广播、电视和新媒体三大类共15个奖项,已成为国际传媒行业最有影响力的奖项之一。根据评选规则,“亚广联奖”的每个奖项只授予得分最高的一部作品,得分第二的作品可被评为特别推荐作品。

“出海”拿奖的《诗画中国》向世界推荐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舞蹈、诗词、绘画、戏剧、电影等文化魅力,是当代文艺工作者对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新时代表达,更是在讲述中国故事、诠释中国精神。例如,第一期节目中,任敏、王西、陈添的水下舞蹈《水图》描绘了马远笔下十二种水的样态,表达的是“上善若水”的文化哲思。

《诗画中国》第一期的开场词写到:“中华文明如同万古江河,奔流不息,诗笔与画笔共同记录着发展历程,传承着精神血脉。”据总导演田梅介绍,新一季《诗画中国》拟将主题定为“江河万古流”,围绕“从诗画看江河,从江河看文明”这一核心线索,生动展开中国文明的重要图像志,绘就“现代文明”的崭新画卷。从这个层面来说,《诗画中国》是致力于文化节目高品质融合创新的“实干家”,也是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中华文明中深邃的历史内蕴和时代价值的“思考者”。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从走过了六季的《经典咏流传》,到十年品牌节目《开学第一课》,再到春晚创意文化节目《金面》《忆江南》和脱胎于此的《诗画中国》……近年来,文化类节目正展现出一种“竞相开放”的姿态。

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召集人张国飞指出,《诗画中国》正是总台文艺作品创作发掘传统文化当代表达的一次最新探索,节目对经典诗画的讲述具有时代性和当下性,让观众更好读懂今天的中国。此次总台斩获大奖,显示了总台作为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的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也充分证明总台坚持守正创新的信念与实力,如此才能在世界文化“花园”中,绽放出绘有中国颜色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