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中国成为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约国之后,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愈发受到重视,独特又神秘的东方美学成为潮流,古老文脉悄然焕发新生。
近年来,非遗保护工作提升到了国家层面高度——2025年前要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并号召各界要扎实做好非遗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讲好中国故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结合起来。
紧扣时代脉搏,在中国完整建立非遗保护体系、将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定为重大国策后,越来越多的国产影视剧开始有意识地将承载着中华美学精神的非遗元素植入创作,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源生地所承载的风土人情融入剧情内容。影视与非遗的联手起航,正如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拉斯韦尔所言,传播须具有“文化享受、丰富精神世界、社会遗产传承”的功能。
随着国产影视剧“非遗热”持续升温,“双赢”局面缓缓开启:影视剧的文化内涵得到提升,题材类型不断拓展。非遗的受众人群也更为扩大,经济效应相应提升,赋予从业者坚守的动力。如何在非遗和观众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打造观众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这是影视行业的创作者们选择非遗题材为创作方向的初心,也是作品的价值所在。
解码非遗传统技艺
展现中华文化之美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浩如烟海,截至目前,共认定了155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3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位居世界第一。庞大的非遗宝库,凝结着流传千年的古老智慧,为影视内容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作为一门综合类的视听艺术,影视可以具象地展现非遗的技艺之美,并将对技艺的解码融入叙事,向观众娓娓道来其间的复杂与精妙,在无形之中实现了有力的科普。
时下热播的电视剧《正好遇见你》,就是一部聚焦非遗题材的作品。片中虚构了一档大型文化类节目——《传承》,以节目组的日常故事串联起对花丝镶嵌、缂丝、沪式旗袍、玉雕、陶瓷、古典舞、敦煌舞、京剧、木版水印、钟表修复、漆器、戏服制作等十几种非遗技艺的深度挖掘,融合了综艺、纪录片等节目形态,削弱了科普知识的严肃氛围。
在《正好遇见你》当中,林氏家族的几代女子为了缂丝的传承与发展,可谓是倾尽了一生。有道是“一寸缂丝一寸金”“织中之圣”,作为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缂丝技艺复杂,即便是熟练的工人,每天也只能完成一两寸素地缂丝,如果图案繁复、花色细腻,一天大概仅能织几厘米。片中对工艺予以详细说明,不仅服务于叙事,也是对美的溯源。
电视剧《传家》则将曾入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海派旗袍”定为女性角色的主要衣饰。片中的年代背景,设置为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旗袍也是在这一期间完成了从传统的满族式旗袍到现代时装的蜕变,是一种东西方文化糅合的具体符号。值得一提的是,20年代,30年代,40年代,每段时期的旗袍都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观众们可以在欣赏旗袍之美的同时,了解到旗袍在不同年代展现出的独特风格。
讲述动人匠心故事
细节入手刻画角色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工匠心手相传的智慧结晶。在技艺传承的过程当中,工匠精神也潜移默化地流传至今。所谓工匠精神,讲求的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制作理念。在新时代,这种精神特质和处事观念,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呼吁与赞扬。以非遗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对工匠精神的弘扬和传承予以赋能,通过讲述动人的匠心故事,从细节入手,致敬非遗传承人。
近期火热收官的《后浪》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的传承为主旨,掀起了一波中医传承热潮。作为一部中医群像剧,丰富且高品质的匠心故事是重中之重。为此,编剧团队耗时7年完成了剧本改编,不仅展现了中医传承的艰难过程,也让更多年轻观众看到,中医传承不仅是“传技术”,更是“传精神”“传思想”。
医术精湛的老中医任新正,经常带领学生朗读《大医精诚》这篇文章。“精”,就是追求医术的精湛,精益求精;“诚”,即是修身,德才兼备。他一直反复要求学生朗读和背诵里面的内容,强调学习中医最讲究人品,对于病人要“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修炼本事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在前期筹备当中,一众主创主演实地学习中医理念,感受文化精髓,一起学习中医典籍、针灸手法等,只为更完美地在作品中呈现中医的魅力。
同样在近期播出的非遗题材剧《一代匠师》则关注到福建仙作木雕工艺的几百年传承和发展,以20世纪上半叶为视点,深度诠释工匠精神。片中的“六合堂”从明朝起传承数百年,一代代匠师用心血写就了《六合珍谱》。新一代传人廖晞这样动情昭告心迹:“我希望普天下所有匠人,能够不分国家,不分民族,不分流派,能够相互钻研,相互学习,共同雕出可以流传百世的雕件。”在激荡的时代风云当中,坚守和传承,是何等艰巨,何等可贵!
聚焦老北京文化,以酱菜制作工艺为切入点的《芝麻胡同》讲述了北京沁芳居酱菜铺老板严振声和其家庭,面对时代激变,一家人风雨同舟的暖心故事。古法酱菜始于明代中叶,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制作复杂,工艺考究,通过口耳相授的方式世代传承。片中的一道道严谨工序,映出“择一事、终一生”的匠心坚守,也展现出了岁月沉淀的质朴之美。
弘扬动人家国情怀
砥砺坚定文化自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静水流深,不仅留存技艺,更是勇担历史责任、坚守传统文化之道,彰显着浓浓的家国情怀。围绕国粹京剧展开的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便用浓郁的笔墨书写了乱世中的清心:故事背景设置在民国时期,具备强烈的戏剧感,在剧中人身上,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显得格外厚重。
京剧名伶商细蕊对戏曲极为痴迷,对戏曲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对每件戏服也都有着苛刻的要求,以致每次都拿着放大镜找是否有瑕疵,他甚至可以穿着三寸金莲在冰面上稳步行走,走得相当之稳,令人目瞪口呆,感叹连连。他还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积极参加筹集救国款项的义演,不向强权低头,与不公对抗,振兴京剧国粹的信念也随之更加坚定。
非遗凝聚着中华民族非凡的创造力,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比如摸排“非遗”保护现状、建立“非遗”档案、培养传承人、依托非遗项目“创富增收”等,旨在留住历史的“根与魂”。其中,增强“全民意识”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影视作品便是收效可观的宣传载体。
热播剧《去有风的地方》,让观众对充满民族特色和匠人精神的白族扎染、白族刺绣和木雕心向往之,剧中角色对非遗的关注更是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点赞。除了展现非遗工艺,探讨非遗传承的困境,片中还讲述了时下非遗引发的电商经济和旅游打卡热潮。今年年初,《纽约时报》发布文章推荐2023年优秀国际剧目,《去有风的地方》成为唯一入选的中国电视剧。非遗成为了影视创作的“流量密码”,影视作品也助力小众非遗为大众知晓。
当“非遗+影视”成为影视创作的新风尚,也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观众对历史、美学与生活的深度感知。在创作中怎样用好影视化的手段传播非遗?如何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扩大非遗的受众群体?如何把传承与创新融合得恰到好处?怎样生动诠释非遗承载的文化内涵?……影视从业者们面对诸多创作难题,已然交出了一部部高品质的作品作为答卷,并持续尝试着更多与非遗相关的创作——非遗与影视的双赢局面,已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