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盛时期的日本:股市占全球总市值的42%,要“收购美国”太狂妄

2022-05-24   戏说金融

原标题:极盛时期的日本:股市占全球总市值的42%,要“收购美国”太狂妄

“日本必须学会在它的批评者面前说不!”
“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国外资产,最充足的外汇储备和最多的储蓄存款。而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净债务国应该是繁荣的榜样吗?”

这两句话来自于同一时期,第一句话出自索尼公司创始人、有“经营之圣”之称的盛田昭夫,第二句话出自时任日本财长神原英资。

这个时期便是20世纪80年代下旬。

盛田昭夫

是不是觉得以这两位的身份,在公开场合说出这样的话,多少有些狂妄?

实际上,以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最起码来说是经济规模)来说,这两位影响力较大的人物多少还是有些收敛了。搁很多普通市民身上,口气绝对不会如此“谦虚”。

不信,大伙儿看看一些数据和案例:

1983年,日经股价指数年平均为8800日元,1986年升至16400日元,升幅近1倍。1987年1月份,日经股价指数突破20000日元。1987年3月,日本股票市场的市价总额已经达到26880亿美元,占全世界的36%,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

1987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之后,西方各主要国家纷纷提高利率进行应对。

日本却在国内资金极为充裕的情况下,继续保持超低利率水平,继续将日经平均股价最高已经接近40000日元大关,使其股票价格总额在两个月后达到GNP的1.6倍,占全球股市市价总额的42%。

如果从1985年算起,到1989年为止,日本股票价格在4年时间内平均增长率高达49%,而同期实际GDP增长率只有4%。

股市如此火热,上市公司自然水涨船高,那些日本企业巨头更是如日中天。

1989年3月,光是日本NTT公司的股票市值就高于安联保险公司+巴斯夫集团+宝马+戴姆勒+德意志银行+蒂森钢铁集团的股票市值总和。而那时的NTT在日本仅仅排名第五。

股价飙升带来的巨大好处便是投资者可以盘满钵溢,而在这种超级大牛市下,那时的日本,连买菜的阿婆都是炒股人。因此,人人都是投资者,人人都能赚大钱——1984~1986年,日本人财富上涨了1.9倍;1987~1990年,日本人的财富上涨了3倍。

国家有钱(税收收入指数增加)、企业有钱、国民也有钱,这种情况下怎么办?

自然是买买买!

去哪里买?去美国买!

为什么?一方面是美国发达,高档货多;另一方面是二战以后,日本被美国压得太久了——不敢报复你美国人,那我就去你美国进行报复性消费……

洛克菲勒中心

三菱公司出资8.5亿美元收购了被称为美国“富有的标志”和“美利坚的标志”的纽约洛克菲勒中心51%的股份;索尼公司动用34亿美元买下了被称为“美国灵魂”的好莱坞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三星电影公司和汉堡的四季酒店;松下公司斥资61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环球影业公司;日本Shuwa株式会社购买了洛杉矶花旗广场和梵高的名画《向日葵》。

美国广播公司大厦失守;花旗银行总部大厦易帜;莫比尔石油公司总部大厦陷落……

当初的日本媒体甚至发出了这么一篇文章:《日本通过投资来“收购美国”,逐步取得了对美国经济命脉的控制,而美国却无还手之力》。

很嚣张,但也有依据。

据统计,1980~1988年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增长了10倍以上。日本人拥有2850亿美元的美国直接资产和证券资产;控制了超过3290亿美元美国银行业资产(占美国银行业资产的14%);控制了加利福尼亚州银行业资产的25%以上以及其未清偿贷款的30%;在美国拥有的不动产超过欧洲共同体的总和;占有了纽约股票交易所日交易量的25%。

然而,这种嚣张背后隐藏的巨大隐患却是日本人明明知道但却不想去面对和处理的。

这个隐患便是股价和房价在相互“帮衬”中螺旋式上涨带来的双重泡沫。

1987年10月纽约股价暴跌以后,日本股价快速上涨,显示出日本的强大实力。日本股票价格的不断上涨不单单是提高了公司及其领导的威望,而且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去投资股票。股票价格收益率在日本是60%以上,而在美国和欧洲通常是10%到20%。

似乎再没有比通过股票来赚钱更容易的了。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氛围都烘托都这个份上了,绞尽脑汁都得挤出钱来买股票,买到就是赚到,买得越多赚得越多。

于是乎,日本人纷纷拿自己的房子去进行抵押贷款,然后拿贷款的钱去炒股。在当时日本极低的利率下,炒股获得的收益明显高于利息费用,两者产生的巨大差额促使着成千上万的日本散户选择了“躺赢”这条路。

散户如此,企业肯定也不甘落后。

这样就有更多的资金涌入股市,股价也因此被进一步抬高。同时公司在投机上获得的成功也增加了公司利润,利润的增加会使人们买进更多的股票。

对于很多上市公司来说,股价的下跌会损害到公司的威望并且对公司的管理也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很多当时的日本上市企业在私底下都进行“市值管理”——通过买进股票来防止出现价格损失的倾向。

另一方面,那些在股市赚了钱的投资者,接下来的动作往往是买房,然后再拿房子去抵押贷款,这样既有不动产又有炒股资金。

发现了没,这是一个循环。

在这个循环中推涨的不只是股市还有楼市——大家都有钱了,大家都有购房需求了,房价自然会飙升。

东京、大阪等六大城市市区地带各类用地平均指数1986年为40,1990年达到110,4年间上涨了近3倍。1987年,地价上涨达到了高潮,全国各类用途土地平均价格上涨了22%,东京住宅用地价格上升66%,商业用地价格上涨61%,均为历史最高,住宅用地首次超过商业用地。在“土地神话”和大量过剩资金的推动下,日本土地价格从1985年的4.2万亿美元增加到20世纪80年代末的10万亿美元,上涨了两倍多。

银行自然也喜欢这样的循环,因为他们的赚钱业务(贷款)越来越火热,抵押物的估值也越来越高。

良性循环,你好我好大家好!

略懂经济的朋友,可能看到了这里面有个非常明显的BUG,那就是社会总财富就那么多,房价和股价不可能没有上限地涨下去。

气球吹得太大总是要破的。

这是内因,也是外因进行攻击的工具。

那么外因是啥呢?

是美国。

日本在美国收购的气势确实吓到美国了,另外税收增加国库充沛的日本喜欢购买美国公债,美国公债的利息是日本贷款利息的两倍。这样最终负担公债利息的美国纳税人就间接地为一部分日本人的投机活动提供了资金支持。

但是,日本人似乎忘了一件事,那就是在他们的国土上驻着美国军队。

后来的发展大伙都知道了:美国拉上欧洲小伙伴,约日本到纽约广场饭店签了个《广场协议》,接着日本按照协议要求换了个强硬派的央行行长,随后便是日本央行不断加息不断提高贴现率,再接着就是楼市股市泡沫破裂,最后是日本进入10年的衰退期。

这件事告诉我们,在别人的五指山里蹦迪,跳得越慌摔得越重。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欢迎点击关注!

“戏说金融”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