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上航局参建滨海LNG项目屡破疏浚施工记录

2022-05-08     英才杂志

原标题:中交上航局参建滨海LNG项目屡破疏浚施工记录

“贵司不负重托,圆满完成项目疏浚主体工程,充分展现了迎难而上、勇于担当的实干风骨和‘交融天下、建者无疆’的企业精神……”2022年4月30日,国内在建规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气(LNG)储备基地——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港池、进港航道及主航道疏浚工程主体圆满完工,这封来自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的感谢信,让参与施工的中交上航局建设者们不由感慨起那段不易的奋斗岁月。

中交上航局参建的滨海LNG项目位于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是落实交通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沿海液化天然气接收码头布局规划的重点港址之一,工期近9个月,需要对近82万平方米港池、1168米进港航道、3827米主航道疏浚至-15米,清淤量共计2000余万立方米,相当于三峡大坝混凝土总方量的1.2倍。

为了建成这一可满足当前世界上最大型的27万立方米LNG运输船的通航需求的港池和航道,项目团队竭尽所能、施展“全能”,在施工中突破了一项又一项疏浚施工记录。

项目实施初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排泥管线铺设。本工程的绞吸船单船吹填最大排距达15公里,在国内尚无先例。根据施工系统排泥管线的设计方案,这一超长管线涉及8处过路、4处过河、3处穿桥,且途经沼泽、浅滩、发电厂等多个险重地段,尤其是施工区域北侧边坡以外区域均为浅滩,极易发生管线滚滩、拗折等问题。为了不影响工期,项目团队“三管齐下”,一边对方案进行优化完善,一边与各方协调沟通避让,一边昼夜兼程铺设管线,最终历时50个日历天顺利完成铺设任务。

管线的问题解决了,施工的难题接踵而至。疏浚区的土质以9级粉土为主,挖掘和输送难度极大。尽管调配了旗舰绞吸挖泥船“新海豚”轮进行三泵串联施工,但面对如此坚硬的土质,船舶团队心有余而“力”不足。若以如此“惨淡”的产量持续下去,达成施工目标遥遥无期!众人手足无措之际,公司紧急向工地调配了我国自主研发的全新一代超大智能型自航绞吸船“昊海龙”轮。最大绞刀功率高达7800千瓦的“昊海龙”轮似乎是为这项工程量身定制,投产后迅速彰显其智能化、高功率的先进优势,经不断调试磨合,“昊海龙”轮单日产量突破7万立方米,为工程进度加上了强力助推器。

单打独斗难力拔千钧,面对如此庞大的工程量,光一艘“昊海龙”轮是远远不够的。为保障施工进度,项目部累计投入8艘大型挖泥船、8套桩间挖泥设备及各类辅助船舶,高峰时段现场各类船舶数达42艘,创下当前同等施工领域里船舶种类和数量之最!虽然施工力量上去了,但也对船舶的调度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降低船舶间相互干扰,提升船舶并行施工效率,项目部充分优化施工方案,并配合海上调度指挥中心以及海事部门的电子围栏系统,三方合力,实现统一指挥、统筹安排、动态预警,为多船在有限空间高效作业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

工程实施期间,项目团队除了要应对大体量疏浚的“粗活”,还要开展桩间疏浚的“细活”。盐城滨海港的高桩式码头经多年运营,码头下方和后方的淤积土逐步增多,已开始威胁码头的正常使用功能和寿命,桩间土疏浚迫在眉睫。但苦于桩间空间狭小,传统大型疏浚施工机具无法进入。针对这一问题,项目团队针对性投入自主研制的桩间土专用疏浚平台和射流装置,采取“射流切削、顺流裹带、顺坡移位、堆积挖运”新型施工工艺,即在各区段桩间土施工前,先使用抓斗挖泥船开挖该区段码头前沿上层土方并外运,以形成低洼沟槽及边坡,在桩间土施工时,通过高压水流对土体进行切削扰动,使其脱离原土体,再通过水下泵机吸入泥水混合物,用软管沿边坡运输到抓斗船预挖的沟槽内,堆积到预定高度后,使用抓斗挖泥船再次开挖外运。项目团队攻“间”克难,实现在不影响码头正常运营的情况下快速、经济地开展桩间土疏浚,既有效解决桩间土对桩基安全的威胁,也达到了环保降耗的效果。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中交上航局建设者们在世界级的疏浚难度面前越战越勇、彰显“全能”,凭借超人的智慧和胆量,攻克多个疏浚领域难题,为“绿能港”建设贡献磅礴上航力量,让“上航疏浚”品牌在“绿能港”熠熠生辉!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169737265c1b8d27e2d3492450c89a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