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谭志娟 北京报道
12月13日,央行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09万亿元,同比少增1368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4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556亿元。11月末,M2同比增长10%,增速低于上月0.3个百分点。
对此,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新增信贷与社融数据相对于市场预期“一低一平”,实体经济融资整体表现平稳,预示国内经济保持稳步扩张态势。
周茂华认为:“11月信贷结构也不乏亮点,居民短期、中长期信贷需求回暖,反映国内消费和楼市销售呈现积极改善迹象;加之国内积极信贷资源流向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也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宏观调控政策、风险化解、提振预期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部署。展望2024年,在宏观政策显效、经济内生动力修复及新动能加快形成背景下,经济复苏前景将持续向好,这将对企业和居民信心带来支撑,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有望逐步回暖,从而带动金融数据走强。”
居民部门的信贷继续改善
在新增信贷方面,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09万亿元,同比少增1368亿元。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为确保下一年度“开门红”,银行通常在四季度减少信贷投放。同时,考虑到10 月以来地方政府集中发行了大量特殊再融资债,会导致11 月开始部分存量贷款被陆续偿还,进而使得新增总量有所对冲,但总体稳定在合理水平。
周茂华也认为,11月属于信贷“小月”,11月新增贷款不及预期,同比少增,主要是今年信贷投放节奏明显前置,前11个月新增信贷总量已超过去年全年。
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292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59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331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822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70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460亿元,票据融资增加2092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207亿元。
据梁斯分析,一方面,从居民部门看,短期、中长期贷款分别多增69亿元、228亿元,说明居民消费整体有所回暖。2023年11月,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成交套数为976.81万平方米、8.6万套,同比下降15.22%和19.42%。从数据看,房地产市场交易与10月份相比有所走弱,同比增速再次回到两位数以上负增长,但整体好于二季度。
另一方面,从企业部门看,企(事)业单位新增贷款8221亿元,同比少增616亿元。
梁斯认为:“企业中长期贷款少增了2907亿元,但短期贷款多增了1946亿元,说明临近年底企业短期资金周转需求上升,中长期信贷则延续了此前同比少增的态势。”
周茂华则表示:“从结构看,11月居民短期、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反映居民消费和楼市需求有所回暖;11月企业短期贷款同比多增,中长期新增贷款少增,但从1—11月看,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明显增多。整体看,信贷结构持续改善,消费和内需动能有所增强。”
展望未来,周茂华从趋势看,国内经济稳步修复仍需要金融信贷政策支持,预计信贷有望保持适度增长,继续为经济复苏提供有力支持,持续优化信贷结构。薄弱环节与重点新兴领域,三大工程,消费信贷,房地产等有望成为今年信贷增长点。
政府债继续推高社融
在新增社融方面,1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4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556亿元;1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76.39万亿元,同比增长9.4%。
对此,梁斯对记者表示:“这是债券融资驱动新增社融同比多增。四季度以来,受地方一揽子化债方案落地、特殊再融资券发行、万亿国债发行计划以及专项债额度提前下达等因素影响,债券融资,特别是政府债券融资明显放量,这对基建投资带来较大支撑。”
周茂华也认为:“11月社会融资同比多增,主要受地方政府地方债发行放量带动。7月以来,国内宏观政策支持力度明显增大,降准、降息与积极财政政策效果逐步释放,政府债券发行明显增加,也有望推动基建项目加快落地见效。另外,国内实体经济新增信贷整体保持平稳。”
这从数据可见: 11月,政府债券净融资1.15万亿元,同比多4992亿元,超过当月社融整体同比增幅。
展望未来,周茂华表示,“从趋势看,经济延续修复态势,有望带动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动能增强;同时,积极财政政策继续发力,有望带动政府融资需求,整体社融有望保持平稳增长。”
在政策方面,周茂华指出,11月金融数据整体略不及预期,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偏弱一些,年底扰动因素较多,资金面收敛,加之国内多次强调逆周期与跨周期调节等,市场对央行加码政策预期有所上升。预计降准、降息总量工具,结构工具均在央行工具箱,择机而动。
展望明年,温彬表示,2024年,在“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以及信贷投放“总量适度、节奏平稳”的总基调下,货币信贷增长既会对实体经济保持稳固支持力度,又会强调可持续地平稳投放,更好匹配宏观经济发展和经营主体需求。金融机构将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加强货币供应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更好平滑月度和季度间波动,以信贷增长的稳定性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增长。
(编辑:郝成 校对: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