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宋仁宗最信任的韩琦,后来却忘恩负义把他伤得体无完肤?

2022-08-19   小女子大人物

原标题:为何说宋仁宗最信任的韩琦,后来却忘恩负义把他伤得体无完肤?

去年,一部《清平乐》蓦然进入大众的眼球,剧里的服化道颇为用心,仿佛一秒就能将人带入那繁华鼎盛的大宋王朝。《清平乐》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是源于唐教坊的曲名和词牌名,不过被广为使用还是在宋朝。

单看这个名字,自然而然能联想起歌舞升平的清朗景象,的确,大宋王朝的端庄大气,历来也是它最具代表性的标签之一。不过清平也只是相对而言,在“清平乐”的背后,其实还掩盖着或多或少的“不清平”。

大宋王朝重视文治,涌现出一大批卓越非凡的政治人才,著名文人层出不穷。而宋仁宗作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的这段时期也是拥有“仁宗盛治”的美名。这段时期的名臣,诸如范仲淹、包拯等等,都颇负盛名,也都赤胆忠心、为国为民。

而在这些人之中,有这样一位人臣,他就是与范仲淹并称“韩范”的“韩公”韩琦。他有些“独树一帜”,实在是值得“说道说道”,之所以说他“独树一帜”,只因为他身为朝中重臣,却终而没能逃过“负天下”的结果。

重臣的仕途生涯

北宋重文治,朝中多为文官,韩琦也是之中尤为出色的一位。石介在《庆历圣德诗》中评价韩琦道:“予早识琦,琦有奇骨,其器魁落,岂视店楔。其人浑朴,不施剞劂。可属大事,敦厚如勃。琦汝敷衍,知人予者。”

可见,韩琦为人骨气清峻、敦厚非常,这其实也与他的家世有着不可磨灭的关联。韩琦生于官宦之门,不过幼年时就遭遇变故,其父离世,他被兄长“拉扯大”。由于这层原因,韩琦的独立性就相对较强,并且为人踏实,也有很高的学问。

韩琦二十岁左右考中进士,正式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数年间,他的官职屡屡调动,而在不同的职位他都做得十分出色。他的出色,更多地体现在他直言敢谏方面 他也凭借着这样的独特之处而声名远扬。

他的直言敢谏,绝不是说说而已。举个例子来说,比如宝元元年时,由于灾难频仍、民不聊生,而当时负责的官员却无能为力。

韩琦就看不下去了,于是乎他直接向圣上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用一句:绝不能“坐付庸臣恣其毁坏”来表达心中的愤懑,这就直接概括了那几位官员的“无能”。这样的勇气和直接,实在不是平常人所能拥有的。

除了敢于直言,韩琦在治理方面也有一定的指挥和运用能力,为官期间,他多次参与平定乱象。比如广为人知的庆历新政,大家或许都知道范仲淹的参与,但其实韩琦也同样身在其中。

大宋表面风光无限,实则却因为冗官冗兵冗费而深埋祸根、自顾不暇。随意以范仲淹为首的问文人便希望通过庆历新政来“扭转乾坤”。不过这次活动的结果不容乐观,最终也没能逃过失败的命运。

封建官僚的阻碍,让一行人大受打压,韩琦也没能幸免于难。不过好在仁总宅心仁厚,韩琦虽为“同伙”,受到的处理却不是一味惩罚,而是继续治理地方。

他的仕途经历自然不仅限于庆历新政,还包括西北御夏、抚治北疆等等,这些都是他生涯里不可磨灭的智慧印证。

宋仁宗离世前,韩琦的仕途生涯每一步都和他息息相关。宋仁宗尤为重视这位朝臣,处处加以重用和保护。可以说没有宋仁宗,也就没有韩琦仕途的“四平八稳”。

不负“如来”却负卿

前面说到韩琦的仕途,因为受到仁宗的保护,得以平稳前行。然而韩琦接下来的举动,却没能做到与仁宗“以心换心”。并且在韩琦晚年之时,他对于后来变法的态度却一反从前,甚至最终导致“负了仁宗、负了大宋”。

事情要从仁宗本人说起。宋仁宗赵祯以“仁”字闻名千古,自然而然是宽以待人。大家都知道,古代对封建君主的子嗣要求颇为严格,皇位的继承是生平大事。不过遗憾的是,这样一位善良君主,最终却是膝下无子,儿子的早夭或许是他一生之痛。

时间不会为没有做好充足准备的人而停留。仁宗晚年疾病缠身,朝廷自然会开始给仁宗上奏来另立新君。仁宗也没有置之不理,他选择立下自己的养子——赵曙为储。

其实原本这件事无可厚非,但韩琦后来的举动,对于赵祯而言无疑是一种“辜负”。及至宋英宗赵曙即位,他开始思索如何界定“皇考”。英宗的亲生父亲赵允让是仁宗的堂兄弟,此时已经和仁宗一样不在人世。英宗的意思,是尊自己的生父为“皇考”。

这样的事情在今天看来,不免有些“负义”的意味。按道理说,仁宗是英宗的养父,又是英宗皇位的钦定者,更何况仁宗本就为上一任皇帝,于情于理,英宗都更应该尊仁宗为“皇考”,但英宗却没有这样做。

这样的行为在朝堂之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朝臣自成两派,一者支持仁宗,二来则是同意伦理纲常,支持英宗尊亲生父亲为“皇考”。这两种不同想法其实都有理可循,但韩琦在这时支持后者,就让人匪夷所思了。

韩琦的做法并不好去轻易评判。或许在那个纲常伦理至上的时代,韩琦有他自身的关于支持伦理道德选择和理由,但仅从赵祯和他的情谊来看,他的做法也算得上是“负了仁宗”。

另一件事则是后来的王安石变法。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受到庆历新政的启示,性质与其十分相似。照理说,韩琦本不会选择反对,然而事情还真的就在此反转,他公然反对王安石的变法。

他虽然认识到王安石变法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却没有点出,而是“任性”地反对到底。这样的举动,也实在是算得上“负了大宋”。

总结:

大宋王朝不乏治理清平,然而清平之下也深藏着“不清平”。仁宗的重臣韩琦在支持英宗立生父和反对王安石变法方面,在今天看来,无疑是对仁宗和大宋的“辜负”,亦或许他别有深意,值得探讨。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