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站在超市货架前,挑选颜色鲜艳、味道迷人的现成食品时,或许很少有人会仔细查看它们的配料表。那些“高科技”的名字背后,其实是我们日常饮食中的一些普通食材。下面,让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些包装时尚的添加剂,看看它们是什么。
羟丙基淀粉磷酸酯这个名字看似刺眼,但它的日常用途并不神秘——俗称“增稠剂”。这种白色粉末虽然普通,但在食物中却能赋予更饱满丰富的口感。
碳酸氢钠,或许你更熟悉它的别名——“小苏打”。这是一种白色的微小晶体,略带咸味。它在食物中的作用是调节酸碱平衡,从而改善食物的口感。
D_异抗坏血酸钠,虽然名字听起来很复杂,但其实是一种抗氧化防腐剂。这种白色或微黄色的晶体可以延长食物的保质期,保持食物新鲜。
复合磷酸盐,包括三聚磷酸钠、焦磷酸钠、六偏磷酸钠和磷酸钠等。虽然这些名字可能容易混淆,但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抑制食物腐败变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防腐剂”。
虽然这些食品添加剂是经过国家认证的,被认为是安全的,但是我们需要明白,这些添加剂的摄入量是一定要控制的。适量食用不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但如果长期过量食用,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
更重要的是,不同的人,如成人和儿童,对这些食品添加剂的摄入量应该是不同的。目前很多食品标签并没有详细区分这两类人群的推荐摄入量,这也是消费者需要注意的问题。
最近网上关于预制菜的新闻层出不穷,基本都是普通人对预制菜的强烈抵触。尤其是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家长更是愤怒,纷纷表示反对。
预制菜绝对不是随便发明的。它们的出现原本是为了一些特殊场合,比如战场、抢险救灾。吃现炒的菜不现实,方便面吃多了倒胃口。所以做好烹饪,快速冷冻储存运输,现场加热食用。
但是预制菜肯定不适合推广给普通人,包括学生,因为说到底就是隔夜菜,隔月菜。先不说口感问题,基本的食品安全隐患太多了。今天,我碰巧看到了一份配料清单。虽然不是预先做好的菜,但也能说明问题。
这是一种普通的肉类灌肠剂,添加了14种食品添加剂,包括著名的亚硝酸钠。为了长期保存,会在准备好的菜肴中加入平时不用于烹饪的各种添加剂,防止意外腐败变质。瓦工可能会说,没问题,这些添加剂都在合理范围内,完全符合国家标准。如果能充分信任商家的道德良心和底线,就不会发生奶粉事件。为什么瓦工不天天吃?反正没事。
以学校为例。虽然买菜做饭不能保证新鲜和质量好,但至少买的菜能看得见,做饭过程不能完全绝密,不能太过分。预制菜完全封闭生产,看到的都是成品。现实告诉我们,为了节约成本,没有什么是他们不敢做的。
预制菜还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很多菜不适合预制,比如味道清淡的鱼蛋。这样无形中减少了品种的供应,能供应的品种大多口味重,容易保存。退一万步讲,我们相信预制菜是合格的菜,合格的调料,合格的品质。但是隔一个月吃一次对人有好处吗?这应该是基本常识。
现在,当我们出去餐馆吃饭时,我们可能会不小心吃到准备好的菜肴,但毕竟大多数人在外面吃饭的次数有限。
食堂存在这么多年,一直很稳定,很受欢迎。推广预制菜的初衷是什么,到底是什么这么厉害?我们的孩子会失去吃一顿安全可口的饭的权利吗?
我们在选择食物的时候,不妨多花些时间去了解那些“时髦”食材名称背后的真正含义。只有真正了解了,才能真正吃的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