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国研新药,上海市胸科医院肺癌临床研究获得突破性成果登上顶刊

2024-01-17     新民周刊

原标题:中国学者+国研新药,上海市胸科医院肺癌临床研究获得突破性成果登上顶刊

中国学者+国研新药,上海市胸科医院肺癌临床研究获得突破性成果登上顶刊

今天(1月17日),由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陆舜教授带领团队领衔开展的“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含铂双药化疗用于可手术II-III期非小细胞肺癌受试者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下文简称Neotorch研究)重要成果,在国际顶尖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发表(影响因子120.7)。

这是中国首个肺癌围术期免疫治疗研究,基于此,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创新免疫药特瑞普利单抗成功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新适应证上市。

此项研究成果将重塑肺癌治疗新格局,展现了中国方案、中国研发实力的崛起,更是为广大的局部进展期肺癌患者开辟出一条“逃生通道”,数以千万计的患者可从此获益。

中国学者+国研新药

“医生说我各项检查指标都正常,三年多了,真的没想到自己能活得那么好。”江西人胡先生是一名局部进展期肺鳞癌患者,确诊时怀疑已经有淋巴结转移。

2020年7月,胡先生在上海市胸科医院就诊过程中,加入了陆舜教授的Neotorch研究。接受3个疗程的新辅助治疗后,他肺里的肿瘤缩小一半。这样,胡先生获得了手术机会,顺利进行了根治性手术和维持治疗。

术后随访显示,胡先生的原发灶及淋巴结都没有再发现肿瘤细胞,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3年又4个月,胡先生的病情一直很稳定,已经完全回归了正常生活。

像胡先生这样的肺癌患者,如果术前辅助治疗有效,获得手术机会,则生命或可延长;但如果辅助治疗无效,病情一旦进展,则进入晚期肺癌阶段。既往,通过化疗为主的辅助方式,这些患者中仍有30%-55%会在术后复发、病情进展甚至死亡。

有没有可能打破这样的困境,为更多的患者探寻“逃生通道”,提升远期生存率和生命质量?

由陆舜教授领衔,带领全国多中心团队进行的Neotorch研究,开始探寻肺癌围术期免疫治疗新模式。

研究在全国56家中心开展,共纳入501例II期、II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结果显示,相较单纯化疗,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可显著延长患者的无事件生存期(患者的疾病没有进展、没有发生并发症的生存时间),将患者的疾病复发、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60%,总生存期也有明显的获益趋势。

同时,特瑞普利单抗组的近一半的病人达到主要病理缓解率(治疗后癌细胞只有原来的10%)和四分之一的病人完全病理缓解率(治疗后没有癌细胞),分别高达单纯化疗组的6倍和25倍。

此项研究前期的惊喜结果已两次荣登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大会学术舞台,彰显了中国研究者的科研与创新实力。此次获《美国医学会杂志》主刊全文发表,体现了国际学术界对这一研究成果的高度认可,彰显了“中国学者+本土新药”组合的强劲实力。

全球首创“3+1+13”治疗模式

陆舜教授的Neotorch研究开创了全球首个“3+1+13”非小细胞肺癌围术期治疗新模式。

“3+1+13”即术前“3”周期的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术后“1”周期免疫治疗联合化疗,以及“13”个月的免疫单抗维持治疗。

不同于以往,研究关注到术前、术中、术后患者的各阶段治疗,真正实现肺癌全流程管理。

“临床医生做研究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解决治疗的困境。原创药物研发出来后,该怎么用?能不能用得更好?这是我们临床医生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做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陆舜教授说,研究证明,这个“3+1+13”模式,为更多局部进展期肺癌患者带来了根治性手术的可能,手术切除率达82.2%,并且没有增加手术风险。接受全周期的围手术期免疫治疗后,这些病人不仅仅肿瘤缩小分期降期,高达四分之一的患者已经找不到癌细胞,并且经过术后免疫联合化疗和免疫维持治疗,还进一步消除了术后的微小残留病灶,最终实现长期生存获益。

值得一提的是,Neotorch研究是目前纳入中国最大II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样本量的围术期临床研究,是凝聚了中国经验、实践与智慧的中国方案,将改善局部进展期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建立全世界肺癌围术期治疗的新标杆。

特瑞普利单抗作为我国本土自主研发的1.1类创新药,对患者而言,具有更高的可及性。据悉,它已成为首个“出海”美国的原研PD-1抑制剂,代表着中国创新治疗模式正在真正地走向国际。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1559c816267a6cb1cf83de8eed0da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