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力捧,人民日报好评,为什么这个时代的观众需要《人世间》?

2022-03-03   电影七

原标题:央视力捧,人民日报好评,为什么这个时代的观众需要《人世间》?

自《人世间》开播以来,观众对于这部剧的评价,基本上如七哥所料。

尽管也有些许质疑的声音,但是总体看来,无愧是国产剧的标杆。

一向谨慎的人民日报,也对这部剧毫不吝啬赞美之词。

大概在《父母爱情》之后,这是我见过的第二部,能够将哪怕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的普通画面,拍得如此真实和动人的大剧。

为什么这个时代,我们需要《人世间》这样的年代大剧?

众所周知,《人世间》改编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同名长篇小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原著上百万字,人物众多,且描述的年代已经蒙尘。

如何将这样的故事搬上银幕,而且能让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对过去的岁月产生了解的愿望,是一大难题。

而《人世间》的切入点,就是着重去写人,并在“人”字上,加了“情”这一浓厚又朴素的一笔。

就像剧集海报上写的那样——“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

在我看来,主创们对于这部剧的定位很明确。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久违的概念——年代大剧。

一般来讲,年代大剧都会具备三个因素,而《人世间》刚好全都有:

1.它能充分体现时代性。《人世间》的时间跨度长达五十年,涉及到了伟大祖国的重要节点,能够唤醒不少观众的时代记忆。

2.它有着鲜明的地域性。社会风貌都有着其独特性和时代性,而《人世间》选择以东北为背景,拍出了最纯正的人间烟火。

在剧中,观众能够找到许多老物件,比如老街区、旧海报、黑白电视机,以及东北地区独有的风情。

3.它必须是个标准的人物群像。《人世间》的故事,以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三代人的命运为视角,并辅以他们生活周围普通人的生活百态。

尽管剧中的人物众多且关系复杂,但是视角并没有贬低任何人,始终都是平视。

所以,故事中很多情节,经历过的人都感觉历历在目,没有经历过的人也终于近距离感受到了父辈们的生活轨迹。

不过,《人世间》作为年代大剧,它还填补了现代人在情感上的空缺。

千百年来,始终萦绕于中国人脑海和心头,并且占据很大分量的一个字——“家”。

家是什么?

它能给你安全感,是你心灵的港湾,那里有着你牵挂的人。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加速,人们对于“家”的观念日趋单薄。

而《人世间》的出现,会让观众猛然惊醒。

原来在生活中,能给我们温暖和安全感的家还在。

就拿周家人来说,父亲忠厚且传统,母亲贤惠能担事,两人为了孩子和这个家,一辈子真的是操碎了心。

在日常相处中,子女们经常和父母斗嘴,没少给这个家添麻烦,但是在父母的心中,手心手背都是肉。

尽管后来一家五口四地分居,命运各自上演,但是只要一家人能够坐在一起吃一顿吃饭,就能感觉到浓浓的幸福。

通过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琐碎镜头,《人世间》无意识地向观众输出的潜在价值观。

在悲欢离合中,苦难和幸福都只不过是平凡生活的一个注脚。

但是再平凡的生活里,依然闪现着人世间崇高的生存意义。

在我看来,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年代大剧,往往在兼具观赏性的同时,还有思考的价值。

而《人世间》做到了与时代同行,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和年轻人的情感产生了共振。

好像父辈们的生活离得很远,事实上就在我们的身边。

当然,《人世间》的成功,演员们的努力也是一方面。

周家三兄妹和周秉昆的妻子郑娟,以及周父、周母、骆士宾、曲秀贞、乔春燕等人,共同构成了整部剧的“四梁八柱”。

有了这么好的“主体框架”,《人世间》被这群实力派给演活了。

其实,细想起来,终于明白在《人世间》开播前,央视官媒发布的那条动态的意义。

在该剧首播后,央视连发10条动态力捧,其中有一条让我破防了。

“愿珍重的人不会走散,愿爱惜的人常伴身边”

说到底,这个时代需要《人世间》这样的大剧。

它会来放慢我们前进的脚步,去拾起丢掉的那些值得品味与体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