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 奋力争当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实践的引领者

2023-01-10     南京日报

原标题: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 奋力争当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实践的引领者

各位委员、同志们:

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以昂扬姿态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的关键时刻,政协南京市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隆重开幕了。在此,我代表中共南京市委,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体政协委员和与会同志,致以诚挚的问候!

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载入史册、谱写新篇的一年。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我们以迎接党的二十大、学习宣传贯彻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中,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淬炼“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一年,也是极具挑战、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和疫情、旱情、舆情等挑战,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坚决扛起“勇挑大梁”重大责任,克难奋进、顶压前行,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厚重提气的成绩单。

——在这张成绩单上,经济运行的质态更好了。面对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冲击,我们高效统筹,深入实施拼经济、促回补、快回升“六大行动”,努力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左右,总量达1.68万亿元,保持全国大中城市十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工业投资增长1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4%以上,跨境电商、数字贸易进出口逆势增长20%左右,为稳住全省经济基本盘作出了南京贡献。

——在这张成绩单上,创新驱动的引擎更强了。我们深入推进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积极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网络通信与信息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取得4项重大创新成果。成功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1000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62家,创新型产业体系、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形成。成功承办2022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来重要贺信。

——在这张成绩单上,改革开放的动能更足了。有力推进“一区一特色、一部门一课题”改革,116项优化营商环境重点项目加快落地,成功获批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城市。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试点加快推进,在全国首推自贸协定惠企“一键通”平台。北沿江高铁、南京北站、宁芜铁路扩能改造等跨区域、标志性重大工程开工建设,禄口国际机场成功入选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在这张成绩单上,民生幸福的保障更实了。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左右,新增城镇就业22.2万人、连续11年超过20万人。PM2.5平均浓度同比改善3.4%、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水平,水环境42个国省考断面优III比例连续四年保持100%。一批城建惠民项目建成投用,128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建成20处“梧桐语”小型城市客厅,过江通道形成“五桥三隧两铁三轨”格局。有温度的城市更新、机关企事业单位共享停车位等受到群众欢迎,小西湖有机更新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连续13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这张成绩单,浸透着全市上下的汗水、智慧和付出,也凝结着不易、艰难和挑战。过去这一年,我们每个人都很拼,都很不容易。千万南京市民同心同守护,在双向奔赴中迎战疫情的反复冲击,3000多条抗疫“金点子”、2000多条消费“金点子”,设置在100多个查验点的货车司机“爱心小站”,遍布数百个社区的“共享药箱”;坚守在高温雨雪中的卡口防疫人员,三年多如一日的隔离点“一长七组”,现在仍在医疗救治一线超负荷工作的广大医护人员……这些无不彰显着南京是“一座有温度、有归属感的城市”。百万市场主体有难不畏难,全市66.5万家企业、109.5万个体工商户,既要保持正常经营,把疫情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又要最大限度不停产、不裁员,为社会作贡献,为经济挑大梁,殊为不易、功不可没,充分展现了南京企业家和广大创业者有韧性、敢创新、能担当的精神特质。全市各板块各部门善为善担当,大力弘扬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办成了一批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建成了一批惠民利民的重大工程,争取了一批高含金量的国家级试点,收获了一批来之不易的全国性荣誉……不断提振着奋勇争先、比学赶超的精气神。广大党员干部辛苦不言苦,一仗接着一仗打,奋战在疫情防控、项目建设、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重大要求,用生动实践诠释了新时代南京干部的崭新形象。

各位委员,同志们!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克难奋进的结果,凝聚着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的拼搏和付出。市十四届政协履职的五年,是南京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的五年,也是人民政协制度在南京的实践更加生动、更富成效的五年。五年来,市政协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立足新时代新使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不断推进履职能力现代化,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强富美高”新南京的奋进成果,饱含了政协服务大局的责任担当。市政协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制度优势,认真贯彻市委决策部署,聚焦创新发展、生态保护、疫情防控、基层治理等领域,扎实开展专题调研、专题视察、协商恳谈、民主监督等活动,累计提交政协建议案38件、提出意见建议435条,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质量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化建设的谋篇开局,体现了政协建言资政的履职水平。市政协围绕制定落实全市“十四五”规划、谋划推进市第十五次党代会部署,紧扣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建言资政,提出了许多开创性、引领性的真知灼见。特别是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好政策宣传、舆论引导、形势分析、释疑解惑等工作,凝聚更大范围的共识、增进更为广泛的团结,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有效施策提供了有力支撑。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彰显了政协履职为民的宗旨情怀。市政协聚力畅通群众反映诉求渠道、完善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机制,深入一线、沉入基层,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体察民情、倾听民声、集中民智,累计办理民生提案1076件、反映社情民意信息3500余篇,有效发挥人民政协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优势作用。市十四届政协过去五年的成绩和贡献有目共睹,也为做好新一届市政协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各位委员、同志们!中共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系统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新征程上,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要求,自觉把南京现代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审视,放在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中谋划,放在全省大局中推进,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的示范和引领。要聚创新之能、乘开放之势、走共富之路,紧扣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的“五个做示范”,朝着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奋进;要激发率先之志、担当领先之勇、砥砺争先之能,更好地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奋力争当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实践的引领者。

——争做示范和引领,我们要建设更有创新高度的活力南京。南京坐拥人才富矿、厚植创新土壤,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着力深化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培育面向世界前沿的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推动集成电路EDA、第三代半导体、综合交通等重大科创平台发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系统布局环紫金山科创带和国家级江北新区产业创新带,发挥“双一流”高校、大院大所、高新园区等多支点作用,“四位一体”推动科创空间整合、创新资源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产业领军人才引进,加快把“两带多支点”建设成为科技与产业创新的先导区、集聚区。紧紧依靠创新提升城市能级。坚持开放与创新“双轮驱动”,以建设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示范区为抓手,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积极推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长三角科创共同体等建设,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要金融中心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扎实抓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发挥自贸试验区、开发园区和综保区等开放平台的先行先试作用,推动制度型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集聚全球高端资源、要素和人才。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聚焦干部敢为,要坚持严管厚爱结合,将“三个区分开来”具体化,以组织担当带动干部担当、以组织作为促进干部作为,让敢想敢干的干部“弃盾舞双剑”。聚焦基层敢闯,要坚持赋能、减负、增效一体联动,继续支持“一区一特色、一部门一课题”改革,帮助各区化解难题,保护基层创新积极性,让大家心无旁骛抓发展、促改革。聚焦企业敢投,要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常态开展“服务企业·面对面”,制定落实惠企政策、涉企需求、助企解难“三张清单”,形成更加稳定的发展预期。聚焦群众敢首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通过群众找到最恰当、最真实、最正确的办法,有效激发蕴藏在群众中的创造伟力。

——争做示范和引领,我们要建设更有生活温度的幸福南京。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共同奋斗中促进共同富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建设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城市。构建人尽其才的就业支持体系。打造开放、包容、高效的就业政策环境,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加快形成体现社会公平的收入和财富分配机制,支持更多劳动者通过劳动和就业,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人生出彩的舞台、成长进步的通道。构建宜居宜业的生活空间体系。统筹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人口规模,一体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历史风貌管控和完整居住社区建设,创造多元包容、富有亲和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努力实现美丽可品味、空间可融入、历史可阅读、温度可感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扩面提质,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不断缩小城乡间居民收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距,让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构建保障有力的民生服务体系。统筹抓好底线民生、基本民生和质量民生,实现法定人员社保全面覆盖、基本养老触手可及、住房困难有效解决、救助体系更加完善;建立动态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有效机制,让兜底保障更暖心更有尊严。聚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突出“一老一小”构建全龄友好社会,大力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深入推进健康南京建设,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区域均衡布局,完善分级诊疗体系,让老年人等脆弱人群的生命健康得到更好呵护。构建高效智慧的城市治理体系。坚持规则之治、科技之智、群众之力有机融合,围绕打造“一网统管”格局,加强疫情防控、公共服务、智慧政务等场景开发和应用,让数字红利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深入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攻坚”行动,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更加重视粮食和能源安全,着力防范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放大仙林街道新时代“枫桥经验”城市版效应,深化“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机制,实施“精网微格”工程,建强社区工作者队伍,打造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的特大城市治理新格局。

——争做示范和引领,我们要建设更有文化厚度的魅力南京。用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可复制的独特禀赋,把文化影响、时代精神融入城市发展全过程,充分彰显古都神韵与国际风范,为现代化建设注入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力量,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样板城市。坚持以文化人,铸城市之“魂”。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教育,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雨花英烈精神、渡江胜利精神等红色基因,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润城化人。深化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功能,充分激发全体市民的主人翁精神,不断塑造开放大气、包容创新的时代追求、人文特质和城市品格。延续历史文脉,固城市之“根”。聚力彰显南京在中华文明时空坐标上的独特地位,以敬畏之心守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古都格局风貌、历史地段、古镇古村、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系统阐释和价值挖掘,让标注在典籍中、雕刻在楼台上、传诵在烟雨里的城市文脉薪火相传、创新转化。激发文化创造,扬城市之“韵”。深入挖掘城市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壮大创意、动漫、影视等行业,开发更多镌刻南京印记的文化标识,丰富高品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文化生活和城市建设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城市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让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学之都碰撞出新的火花、散发出新的魅力,向世界讲好发生在南京的中国故事。

——争做示范和引领,我们要建设更有风景气度的生态南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精心呵护“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生态格局,让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率先推进绿色转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绘就美丽中国的南京画卷。推动生态系统结构优化。树立“田园城市”理念,统筹生态廊道、景观视廊、通风廊道和城市绿道布局,形成山水城林、城园相融、蓝绿交织的优美生态格局。全面落实长江大保护要求,探索全域全要素生态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常态化GEP核算制度和应用体系,让生态效益更好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推动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与区域协同防治,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确保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差”。切实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着力解决重污染天气、餐饮油烟污染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改善的现实感受度。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瞄准“存量减碳、增量近零、碳资源化”的路径,加快石化、钢铁等重点企业绿色转型,加快提升绿色产业发展、资源利用效率、清洁能源替代水平,在绿色低碳转型中抢得先机、走在前列。

各位委员,同志们!奋斗创造奇迹,力量源于团结。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争当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实践的引领者,需要全市上下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奋力将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二十大报告对人民政协提出了“提高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水平”的实践要求。希望新一届市政协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汇聚磅礴力量。团结奋斗,要有服务发展的大格局。不断增强政治协商的前瞻性、民主监督的实效性、参政议政的精准性,紧盯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生态环保、改革开放等事关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以协商有方、监督有力、参政有为的实际行动,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和工作落实提供有力支撑。团结奋斗,要有凝聚共识的大担当。充分发挥政协代表性强、联系面广、包容性大的优势,广泛吸收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合作共事、参与政事,不断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最大限度为南京发展齐众心、汇众力、聚众智。团结奋斗,要有心系人民的大情怀。发扬履职为民的光荣传统,围绕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急难愁盼”问题,形成更多高质量调研报告和建议案,在推进政协协商民主建设中更好反映民意、汇集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政协委员就在身边、人民政协始终与人民同行。团结奋斗,要有守正创新的大境界。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持续推进履职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和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等制度机制,打造更多具有南京特色的政协工作品牌。全市各级党委要加强对政协工作的领导,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协工作制度机制,确保政协始终在党委领导下主动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各级各部门要主动接受政协和各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积极答复和办理提案和建议案,着力巩固发展党委重视、政府支持、政协主动、各方配合的政协工作新局面。

各位委员,同志们!新时代大潮澎湃,新征程气象万千。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不负时代、不辱使命,以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的实际行动,奋力争当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实践的引领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150a68c82cd31f9b4986eeb9156e0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