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一段男子(某公司高管)当着孩子面殴打妻子的家庭监控视频在网上流传。
画面中,男子对妻子的头部连续攻击,而妻子紧紧的护着怀里的孩子。
即便是当着家里老人孩子的面,他继续殴打妻子,并将其一把抱摔到墙角。
男子将妻子死死的压在身下,疑似有掐脖子的动作。而老人将小孩抱走,回头看了一眼,开始收拾茶几上的碗筷……
看到这样的画面,真的是太气愤了!
网友:
自己被打,还要顾及着孩子的感受,生怕吓着孩子,然而老公却不顾及孩子会不会被吓到,会不会有心理阴影!而婆婆更是视而不见,可气可悲!
这人也太过分了。
一句宝宝别害怕,瞬间泪崩。
以后孩子绝对有心理阴影了……
此前,已经有很多家暴案例被报道,引发的社会关注也让人们越来越了解到家庭暴力的严重性。
所谓家暴,不仅仅是指殴打,也不仅限于夫妻之间,而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不管有没有造成实质后果,只要出现这些行为就是违法行为。
无论家暴情节是轻还是重,受害者无一例外都遭受了身心摧残,区别只是她们被摧残的程度。
面对家暴,一定要说“不”!因为家暴只有零次和无数次!
千万不要信“我再也不动手了”“我那会儿就是一时没控制住”“我保证以后不动手,我再动手,你就打死我”........
除了承受虐待的受害者之外,处在同一虐待环境中的孩子可想而知也绝对逃不开暴力的阴影。
面对家暴的一忍再忍,也可能把孩子带入深渊。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成长过程中遭受家庭虐待的儿童会出现一些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比如攻击性增加、焦虑,和朋友、家人等相处的方式产生变化;产生抑郁、情绪不安和心理健康障碍的可能性也很高。
所以,在孩子面前实施家暴,让孩子目睹家庭暴力,就是在同时伤害两个人。
那么,遭遇家暴该如何制止?
有些人选择了报警,这是正确做法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报警也是“技术活”:
准确说出所在地点;
说明关键词,比如被谁打了,被谁挟持了等;
报警后要拿到法律文书,比如行政处罚决定书、家庭暴力告诫书等。
为了人身安全和幸福,踏入婚姻前,也请一定擦亮眼睛。
那么,如何识别有家暴倾向的人呢?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提出3点:
控制欲特别强。经常说“你必须这样,我要求你这样”等类似的话。
猜忌心理特别强。例如总监督你的电话,总猜忌你有外遇等。
情绪容易失控。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摔门而走等。
反家庭暴力是国家、社会和每个家庭的共同责任。
我们呼吁,遭受家庭暴力要勇敢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目睹家庭暴力的人有权制止,可及时拨打110报警。
希望每个人,都可以远离家暴。